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台湾新文学思潮与大陆的新文学思潮是否存在共生关系,这一问题海峡两岸学者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大陆学者一般认为,台湾和大陆的文学本同出一源,在台湾却有一些学者极力否认两岸文学之间密切的渊源关系并提出以“本土化”为标准检视台湾文学的定义、定位。《海峡两岸新文学思潮的渊源和比较》(朱双一、张羽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以翔实的资料梳理了台湾新文学与祖国新文学的密切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2.
一、光复后的文化重建使命1945年10月25日,台湾在历经50多年的日本殖民统治后,重新回到祖国怀抱,现代台湾文学的发展,也面临一个新的转折点.台湾文坛在短期内即进入一个百花齐放的“黄金时代”,这与台湾作家因光复而焕发的创作热情分不开,同时也应归功于大陆文学和台湾文学的汇流.早在日据下的20年代,台湾新文学就已发轫并建立了自己的光荣传统.然而1937年以后的战争时期,台湾新文学遭受重大挫折,一些顽强的作家也只能默默地暗中耕耘.宝岛的光复,使这些作家内心充满“狂热的喜悦和期待”;挣脱异族铁蹄重获自由的解放感,久被压抑现得以迸发的祖国爱,使他们摩拳擦掌,积极准备投入建设家园的热潮中,而文化重建工作成为他们的首要任务.日据时期的著名作家杨逵、龙瑛宗、吴浊流、杨云萍、王白渊以及叶石涛等,在这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如杨逵出版其文集《鹅妈妈出嫁》、《送报夫》等,先后担任《和平日报》新文学栏、《力行报》副刊的编辑工作并自创刊物,编印包括鲁迅《阿Q正传》、郁达夫《微雪的早晨》、茅盾《大鼻子的故事》等在内的中、日文对照的《中国文艺丛书》.此外,他还积极投入有关台湾文学建设和发展方向等问题的讨论.吴浊流除了先后任职于《中华日报》日文版和《民报》外,还抓紧时间出版日据末期  相似文献   

3.
关于台湾新文学的分期学术界虽少有专门的论述,但从散见在文著中的观点看,多数将它划分为五个时期,即20年代初至1945年的日据时期文学;50年代的“反共文学”或称“战斗文学”;60年代的现代派文学;70年代的乡土文学;80年代的多元化文学。除日据时期文学外,其他各时期有的研究者称之为“竹节式”,即每10年为一阶段。它大体上以文学思潮为标志。早在70年代初出版的由余光中、朱西宁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大系》(1950—1970)  相似文献   

4.
《台声》2002,(4):34-34
台湾已故文学家张我军先生,是20世纪20年代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开拓者。他同当年一些先进分子一道,在日本统治者对台湾实施严厉镇压和怀柔同化政策的恶劣环境下,把祖国大陆“五四运动”的新思想、新文化,介绍到日据下的台湾岛内,并猛烈抨击当时盘据台湾文坛的旧文学、旧思想,坚持“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支流,不能与中国文学分断”的主张。从而被台湾学者称为“摇篮期台湾新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或“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5.
甘铁生 《台声》2000,(10):8-10
1947年 11月到 1949年 3月,台湾《新生报》副刊《桥》上,发生过一场关于台湾新文学的热烈讨论。这是一场涉及台湾新文学发展中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讨论。不幸,这场论争因遭受国民党当局的镇压而夭折。岁月流逝,史料尘封,先是国民党钳制人们的思想,使这批史料无缘与世人见面,台湾“解严”后,又遭到“台独”势力的刻意歪曲,致使人们还是不能了解此次文学讨论的真相。事隔 40年后的 80年代,持有“台独”观念的文论者,掌握了这场争论的资料,却心怀叵测地秘而不宣。   但是,历史是不会被尘埃永远遮掩的。近年来,一些台湾思想界、文…  相似文献   

6.
姚同发 《黄埔》2008,(4):52-55
台湾著名作家叶石涛在他的《台湾文学史纲·序》开宗明义地说:“从遥远的年代开始,台湾由于地缘的关系,在文学和社会形态上,承续的主要是来自中原汉民族的传统。明末,沈光文来到台湾开始播种旧文学,历经两百多年的培育,到了清末,台湾的旧文学才真正开花结果,作品的水准到达跟大陆旧文学并驾齐驱的程度。”他还说:“台湾的新文学运动,也曾受到‘五四’文学革命的刺激。”  相似文献   

7.
古远清 《台声》2000,(2):22-24
去年8月份在黄山召开的海峡两岸苏雪林研讨会上,展出了台湾刚出炉的苏雪林《日记卷》,总计15册,长达400余万言。这《日记卷》最先是安徽大学中文系沈晖先生征得苏雪林教授本人同意在祖国大陆出版的。正当苏氏日记装箱运回时,被台湾有关方面发现,连忙追回,说此日记的出版权在台湾而不在大陆,于是只好改由台湾成功大学中文系主持整理出版。如果说,苏雪林《日记卷》还只是两岸整理权、编辑权、出版权之争的话,那两岸对台湾文学的诠释权之争,比这激烈得多,时间也长得多,屈指一算已快20年了。不妨先从最近的“争夺”讲起。曾任民进党…  相似文献   

8.
郝誉翔是台湾文坛近年来颇受瞩目的女性作家新秀,她的短篇小说《洗》获台湾第十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第一名(载《联合文学》1996年11月号)。自80年代以来,以表现女性视角、女性意识、女性角色和女性体验的女性主义文学潮流一直是台湾文坛的一道壮丽的景观。总的来说,80年代的女性作家主要关注的是女性解放、女性独立等问题,探索女性的性爱、情欲、成长、责任,追求在两性交往中女性的平等地位,如李昂的《杀夫》、《爱情试验》、朱秀娟的《女强人》和袁琼琼的《自己的天空》等都具有代表性。进入90年代以后,女性主义…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台湾文学,必然含有中华文化的基因。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和现实政治等原因,台湾在如何看待中华文化传统的问题上显得格外敏感。这一问题如幽灵般缠绕着台湾文坛,成为数十年来不同文学流派和思潮相互对抗、折冲的焦点之一,也是影响各时期台湾文学风貌的重要因素。台湾文坛在70年代兴起了回归乡土和传统的巨大浪潮,并在乡土文学论战中达到高峰,其后虽因“高雄事件”而遭挫损,但它对于文坛的激荡则自然地延续到80年代。1980年女作家萧丽红的《千江有水千江月》获得《联合报》长篇小说奖,即可视为这种延续的突出例证。小说在男、女主人公的一段恋情主线上,串连了一个尚未现代化的农村家族中日常生活的诸般情事,无论是贞观和大信之间那含蓄深沉的爱情方式,或是家族生活中体现的古朴淳厚的民俗风情,宽恕、厚道、忍让的道德人伦,都突显了中华文化传统的某种特质。小说通篇采用的抒情笔调、“千江有水千江月”的隐喻意象  相似文献   

10.
试论《自由中国》的文艺栏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9年11月创刊的台湾政论性刊物《自由中国》,在台湾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提供了大量颇具艺术品味的作品,并为台湾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范式。目前两岸的台湾文学史著述中,谈及50年代的台湾文学,多是简单划一地谈其战斗文艺。有关《自由中国》的研究也多集中在政治或经济等问题上,很少从文化和文学角度进行研究。本文以《自由中国》的文艺栏为分析场域,试图回到历史现场,探悉其与台湾文坛的密切关系,力求再现50年代台湾文学的多元风貌。  相似文献   

11.
一台湾新文学由于诞生于日本殖民者的统治下,从一开始就具有较强烈的反抗的政治主题。以赖和、杨逵为代表的日据时期众多台湾作家,虽无暇细致刻划民众日常生活,却持有一个共同的立场和观点,即高举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表现民众的苦难岁月,以文学为武器,唤醒人民与殖民统治者浴血奋战。1949年后,台湾文坛格局更动,国民党当局出于政治需要大力推行反共文艺政策,而在民间,则滋生和发展着反制的力量。因此,80年代以前的台湾政治文学具有如下特点,其一,当局只允许一种观点——反共和吹捧当局——的政治“文学”的“合法”存在,但这种“文学”却因其虚假的内容和概念化的表现等致命弱点而趋  相似文献   

12.
在1977年台湾乡土文学论争中,台湾文界人士针对当时出现的文学现象,为便于提出问题与探讨问题,指出台湾省的文学具有特定的内涵,因而“台湾文学”这一名称便应运而生;而“台湾意识”则是台湾评论家叶石涛在《台湾乡土文学史  相似文献   

13.
张光正 《台声》2003,(2):33-33
为纪念先父张我军先生百年生辰,我在北京编辑出版了《张我军全集》和《近观张我军》两本书。有关的事情,在《全集》的“编者后记”和“编后话”中,已经说过,不再赘述。现《张我军全集》由人间出版社在家乡台湾,用繁体汉字重排出版,这将满足岛内台湾文史研究学者和台湾文学爱好者的需求,也将告慰于葬身故土近半个世纪的先父英灵了!张我军先生自1955年逝世后,有20年左右在台湾毫无声息。直到上世纪70年代,台湾一些文化工作者,为倡导乡土文学,反驳台湾当局推行文化专制,抹杀台湾本土文学早已存在的事实,张我军和其他一些…  相似文献   

14.
李建平等著的《广西文学50年》出版了。该书首次把广西文学从建国伊始到今天这50余年的发展脉络做了一次系统地梳理和总结。这无疑是广西文坛上的一大盛事。全书把广西文学的发展轨迹划分为四个阶段,即从1949年广西解放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当代文学初创和初步发展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1978年至1989年广西文学全面复苏、发展、繁荣的时期;20世纪 90年代至今的文坛新桂军时期。这一历史分期既着眼于广西文学50年来自身的发展特征与规律,又顾及到了重大历史事件在这一文学进程中所起到的不可回避的重要作用,是一种科学、客观、合理的划分。编者在这种科学的划分之下,用大量作家、作  相似文献   

15.
继1996年主编的《台湾历史纲要》之后,陈孔立先生的又一部与台湾有关的新作《台湾历史与两岸关系》近日由台海出版社出版。该书共26万字,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关于台湾历史”,共选了13篇文章;第二部分为“关于当代两岸关系”,共选了11篇文章;另有二篇附录。这里想要谈的主要是“关于台湾历史”部分。如果说三年前出版的《台湾历史纲要》只是如实地记载历史的事实,正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没有对不同观点进行批评的话,那末,《台湾历史与两岸关系》则主要是针对台湾方面的不同观点进行讨论,提出商榷的。这是本书的最…  相似文献   

16.
震憾世界的“五四”运动,以磅礴的气势充分显示出中华民族新的糈神面貌。这一运动的浪潮,迅速波及到当时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岛。“五四”精神启迪了台湾同胞的觉醒,岛上也掀起一场新文学运动。经过十年的生长、发展,三十年代,台湾新文学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自1930年至1937年6月这段时间,被文学界认为是台湾新文学的“开花期”和“成熟期”。这时期,文学社团日趋扩大,报刊杂志大为盛行,作家辈出,作品增多,台湾  相似文献   

17.
“火车渐行渐远了,苍郁的北京也望不见了。啊!北京我的爱人!此去万里长途,这途中的寂寞和辛苦,叫我将向谁诉?”——张我军·《乱都之恋》之七1924年初(民国13年),台湾青年张我军从上海来到“十丈风尘”的北京,投奔在厦门相识的乡亲、正在北京世界语专科学校读书的张钟玲。那一年他22岁。在那一年他接连投书《台湾民报》,向当时盘踞台湾文坛的旧文学抛出力作《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和《糟糕的台湾文学界》,由此引发台湾文学新旧大辩论。也在那一年他写了名为《乱都之恋》新诗。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15,(2)
<正>一当代台湾文学的发展历史,以上世纪50年代为分水岭。1950年之前,台湾文学经过日据时代五十年殖民教育,最后阶段推展"皇民化",严禁"汉学"、"汉字"。1945年台湾光复,此后从1945年至1949年,台湾社会中文和日文并行,史家称为"光后初期"。此期有两家报纸副刊,竭力推广中国文学:先是台中的《和平日报》,于1946年前后,以《新文学》《新青年》《新妇女》《新世纪》《新时代》等五个副刊群,大量引进"五四"新  相似文献   

19.
(一) 经历了“乡土文学论战”大规模论争洗礼的台湾文学理论批评,进入80年代后,呈露了新的鲜明特色——它既有数十年累积下来的各种艺术观念和批评经验的共时汇聚,更有新的开拓和进展。显然,在经过分别具有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性质的文学思潮一“正”一“反”的过程后,台湾文学理论批评进入了一个新的“合”的阶段。 1980年前后开始的对当代台湾文学发展历史加以回顾、总结、比较。检省的风尚,即这种趋向的直接表现和必然结果之一。1981年《联合报》出版《联副三十年文学大系》,其“总序”《风云三十年》将过去30  相似文献   

20.
简讯     
为开展与推动台湾问题的研究,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与鹭江出版社于1985年共同编辑“台湾研究丛书”。几年来,已陆续出版了《台湾海外经济法概要》、《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展望》、《战后台湾对外贸易》、《闽台民间艺术散论》、《台湾新文学概观》等。现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核准,该丛书被列入国家级重点丛书。为加强对丛书的指导,最近成立了以陈孔立教授为主编,汪慕恒教授、游斌副编审为副主编的编委会,以利整体规划、优化选题,提升丛书的学术品位。即将陆续出版的有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台湾经济研究室承担的系列书稿《战后台湾企业集团》、《战后台湾金融》、《战后台湾工业》、《战后台湾农业》、《战后台湾财政》和《战后台湾经济发展史》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