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的理念目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漱溟自认与同时代的新儒学学者不同,以思想家和实践家自居。他所著的《东西方文化及哲学》是一部概述人类文化和论述以儒家价值思想为基础的中国文化复兴的一部文化哲学理论著作。梁漱溟希望通过这样一部文化哲学著作来探索中国现实社会的具体实践方案。其乡村建设理论正是对梁漱溟思想的正确解答。通过本文我们大致能了解梁漱溟乡村运动的中心思想。他所体现的理念目标何在?以下将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  相似文献   

2.
《皇越春秋》是一部越南古代汉文长篇历史小说,记述1400—1428年间的越南史事,侧重描写越南与中国封建王朝的深刻矛盾纠葛。在越南民族历史文化的独特语境中,《皇越春秋》以不同于中国古代叙事文本的话语,对中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了他者的文学虚构和文化阐述,传达了越南古代汉文历史小说所承载的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以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为代表的文化发展新风向给译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翻译好文化负载词正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第一步。我国古典四大名著是凝聚和展现中华文化的代表性文本。其中,《西游记》的法语译本研究至今无人问津。本文将以《西游记》三部法语译本为例,通过比较和分析作品中的典型案例,讨论和总结文化负载词的汉法翻译带来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韩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话著作①———李仁老的《破闲集》在中韩文化交流史上的价值、地位与影响,自不容低估。本文拟对《破闲集》中所受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尤其是文学(包括诗学)的影响,作一剖析,以窥中国文化与文学对韩国文化与文学影响之一斑(本文为叙述方便起...  相似文献   

5.
中泰友好关系源远流长,两国人民之间有亲戚般的深厚友谊.自1975年建交以来,中泰两国传统友好关系得到了全面发展.中泰关系堪称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的典范.诗琳通公主是中国人民熟悉的老朋友,23年里18次访华,走遍了神州大地.由于公主殿下对中国的历史、语言、文化具有浓厚的兴趣和较深的造诣,先后出版了十几部关于中国的著作,并翻译了大量的中国诗词和小说,为促进中国语言和文化在泰国的传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促进中泰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一位杰出的中泰友好使者.在泰国王室的高度重视和亲自推动下,手足情深的中泰传统友谊和友好合作关系在21世纪一定会有更美好的前景,并将永远发扬光大,世代相传.  相似文献   

6.
关于日本现代化的“文化动力”——兼与中国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马克斯·韦伯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在国内出版后,近年来文化研究又一次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热点,使人们积极开始探讨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特别是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又常常以日本为例,以其文化为参照系,用以说明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样能使中国现代化,因为,通常地,的解,“几乎没有人否认日本是一个属于儒教文化圈的国家”.然而,日本的传统文化究竟是怎么样的,其精神实质与历史功能又到底如何,其果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一致吗?这都是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的问题.本文拟仅就此略抒管见.  相似文献   

7.
缅族起源于中国西北地区,属于古羌族的一个分支.公元10世纪左右,缅族从云南进入缅甸境内.缅族进入缅甸之前,属于南亚语系的孟族、属于汉藏语系的骠族等民族已经在缅甸生活了近10个世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发展到了一定高度.缅族进入缅甸后很快与族源相近的骠族融为一体,并继承了骠族的物质和精神文明.1044年,缅人首领阿奴律陀以蒲甘为中心,建立缅甸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蒲甘王朝.1057年,阿奴律陀出兵攻打位于缅甸南部的孟人国家直通,把30部三藏经和直通国世代供奉的佛舍利运到蒲甘,并把精通三藏经的僧侣及各类技师带到蒲甘,在蒲甘大力推动佛教的发展.此后缅人以骠文化、孟文化为基础,吸收了部分印度文化,创造了以上座部佛教为核心的蒲甘文化.蒲甘文化内涵丰富,包括宗教、文字、碑铭、佛教建筑、雕刻、绘画等内容.其中佛教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的成就远远高于文字和文学方面的成就,达到缅甸佛教建筑史上的最高水平.在蒲甘文化形成过程中,骠文化、孟文化和印度文化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发挥了作用和影响,而缅人则为蒲甘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蒲甘文化是一种综合文化,是生活在缅甸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瑰宝.蒲甘文化是缅甸文化的基石,其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以上座部佛教为核心的蒲甘文化对佛教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对东南亚佛教文化圈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袁志英 《德国研究》2004,19(1):46-51
德国传教士汤若望从晚明到清康熙之间在华生活四十多年,曾被任命钦天监的监正,后又险遭凌迟处死.康熙独掌朝纲后亲自为其平反昭雪.汤若望是中德之间、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一座桥梁,从他身上折射出一幅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的五彩画卷,<在上苍的阴影下>则是一部以汤若望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在德国出版后一时好评如潮,掀起汤若望热.  相似文献   

9.
李璞 《法国研究》2014,(3):62-65
相对中国出版的诸多由中国学者撰写的《法国文学史》而言,法国出版的由法国学者撰写的《中国文学史》却寥寥无几。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文学内容丰富,需要作者知识广博。但20世纪下半叶问世的雅克?班巴诺的《中国文学史》却按文类不同,并大体以时间为序,介绍了中国历代知名的作家作品和法国乃至英美汉学界对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及研究成果,反映了作者本人对中国语言、文学和文化的认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承前启后之作。  相似文献   

10.
<变异与保持--东南亚华人的文化适应>一书从文化适应的角度,运用历史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东南亚华人问题进行了透视和探讨,是近年来我国东南亚华人问题研究的一部佳作.  相似文献   

11.
卡夫卡的中国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艳兵 《德国研究》2004,19(3):39-43
20世纪奥地利著名犹太作家卡夫卡特别钟情于中国文化,他说自己就是一个中国人,他的一生大致经历了想象中国、阅读中国、描绘中国和创作中国这一过程.本文论述了卡夫卡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的理由和六点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光辉的英雄史诗,它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带领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奋力前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保证政策连续稳定,积极承担国际义务,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3.
东亚概念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亚应该是以地理位置为基础,以经济和文化上的相似性为纽带形成的一个区域.具体范围应该包括中国、日本、朝鲜、韩国、香港、澳门、台湾和新加坡.这8个国家和地区在地理位置和经济文化的相似性上不管以任何标准划分都应该是东亚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一带一路"是以经济贸易和文化发展为双核心的重大战略构想,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引意义,但同时也给中国文化安全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挑战。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文化抵御西方强势文化霸权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影响力还不够强大,境外不良宗教思潮的影响更需要引起高度关注。为应对中国文化安全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中国政府宜重点加大中国文化传播力度、提升中国文化话语权、健全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增强抵御不良宗教思潮渗透能力,加强战略运筹,在"一带一路"实施推进过程中,切实维护中国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传播学理论阐述并分析了中国广告文化环境的演变以及中国广告在传媒中文化内涵的发展变化,展示了在国际化进程中,中国广告业的文化生态环境的丰富多彩.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广告传媒中的交流交汇交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流交汇交融,一国视野与国际视野的交流交汇交融.  相似文献   

16.
《东槎日录》作为一部重要的朝鲜通信使文献,详细记录了17世纪后期,朝鲜使臣泛槎海路出使日本的见闻及感受,对于研究日本江户时代的风土民情、朝日邦交,乃至东亚文化格局均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以《东槎日录》为中心,从朝鲜使臣的视角切入,考察在汉文化圈的整体语境之下,中国、朝鲜和日本彼此间的叙述、认识与想象,进而加深对东亚文化格局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德国电视纪实片中有关中国形象的报道一般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本文以三部中国题材的德国纪录片为例,对此作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阐释中医理论体系的典籍,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黄帝内经》的成书并非出自一人之手,也不是同一时期完成,它较全面地反映了汉及其以前整个中华民族科学实践和科学认识的成就。《黄帝内经》奠定于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之上,是中国古代养生文化的集大成者。它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总结了...  相似文献   

19.
作为德国旅游媒介,德语版旅游指南是如何介绍中国、如何建构中国形象的?从中又产生了哪些文化异同问题?这构成了本论文的核心问题.论文以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德语版中国旅游指南为研究对象,从文本实例出发,通过对物质文明异同、文化异同和制度异同特征这三个层面的分析,界定德语版旅游指南视角下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20.
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已经成为现代国际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形式。东南亚地区曾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形成了中国文化消费的传统和群体。本文以2000年至今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输入东南亚的情况为基础,分析利用文化消费的形式扩大中国文化影响的可能性。笔者认为,中国文化产品在强调传统文化特点的同时,应该充分考虑东南亚民众文化消费的取向,兼顾文化宣传和娱乐受众的目的,从而达到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