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什么是知识产权权利滥用,不仅在各国法律和相关国际公约中找不到明确的界定,就是在学术界对此也有不同的理解。尽管如此,有关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以及相关国际公约还是为我们探讨知识产权权利滥用问题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素材。此外,我国近年相关立法对此也开始有间接的规定。因此,我们应以权利人对知识产权的权利行使是否排除和限制了竞争为界限来判断是否存在知识产权权利滥用。  相似文献   

2.
徐玲 《电子知识产权》2006,(4):25-27,62
权利有可能被滥用,任何权利失去控制与约束都会与制度设置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一个完整的知识产权体系应同时包含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限制权利滥用的内容,但是,我国《专利法》乃至知识产权法体系在建立之初主要考虑到对权利人保护的欠缺,而对限制权利滥用的内容考虑的很少,直到近  相似文献   

3.
权利应该受到限制正成为共识,知识产权更是权利滥用的重灾区。本文在对知识产权滥用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梳理后,深入到驰名商标的层面,对驰名商标保护中存在权利滥用作出了自己的分析,并且列举了多种在驰名商标保护领域的权利滥用,进而对如何防止其滥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论防止知识产权滥用的制度理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费安玲 《知识产权》2008,18(3):3-10
对知识产权滥用的认识,应当构建在清晰梳理知识产权行使行为与知识产权滥用行为之关系的基础上.它们两者之间虽有联系,但决然不能简单等同,因为超越知识产权权利范围行使权利的行为不是滥用行为,知识产权垄断行使行为是否构成滥用需要依其是否具有正当性而做出判断,知识产权不当行使行为与滥用行为有着本质不同.防止知识产权滥用,需要制度理性的思考.防止知识产权滥用的制度理念主要有二:一是在法律正义的基础上解决知识产权的利益冲突.我们需要对利益冲突与法律正义做出正确的判断,我们也需要在利益实现与秩序安全之间寻找衡平点;二是在私权基础上关注知识产权的社会功能.现代社会不仅需要高扬私权保护的旗帜,同时亦需要更多地关注权利的社会功能,尤其需要关注社会发展与知识产权社会功能的强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滥用知识产权问题多年来一直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无论在司法实践中,还是在理论研究上均如此.本文试图在理论上找到滥用知识产权概念的法律定位.文章基于民事权利理论,从逻辑上分析了滥用权利和滥用知识产权在法学概念体系中的地位,比较了物权与知识产权在处理滥用问题上的差异,进而提出知识产权因其对象的无体性致使其更容易被侵害,强化保护势在必然;但反过来,也还是因为其对象的无体性致使知识产权更容易被滥用.故而在知识产权领域应当一并重视保护和反滥用问题.  相似文献   

6.
知识产权本身作为一种合法的垄断权,是近现代社会为推动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而作出的一项重要的制度设计,它一般是作为反垄法的适用除外而存在的。随着以知识、信息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科技日益成为各国竞争的核心力量,知识产权的研发与保护也越来越引起各国的普遍重视。但是,利益的驱使以知识产权本身所具有的专有独占性,导致了知识产权权利的滥用。  相似文献   

7.
知识产权是一种合法的垄断权,这是知识产权制度的核心含义,其宗旨就是鼓励创新并保护创新成果。然而知识产权制度发展到今天,其异化程度愈来愈严重。从人之本性来讲,权利的滥用是必然,因此完善的限制权利滥用的制度设计与保障权利的正当行使同样重要。从权利的角度来考量,对于非知识产权权利人而言,知识产权权利人处于一种权利强势地位。在知识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知识产权成为世界各国加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知识产权的保护日益强化。然而,知识产权制度的核心是垄断,所以知识产权诉讼领域的虚假诉讼、滥用诉讼权利等恶意诉讼现象,亦日趋严重。但是,在审判实践中,究竟如何审查、识别、判定恶意诉讼?司法界与理论界认识不一,更无成熟有效的判断、应对及规制措施,是近年来严重困扰法院审判的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9.
曾凤辰 《华中电力》2024,(2):148-161
我国现行法上的禁止知识产权滥用制度是不完备的。不仅知识产权滥用的构成要件不清晰,而且法效果欠缺。在构成要件上,首先,知识产权滥用是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所行使的知识产权包括原权利与救济性权利。其中,原权利包括严格意义上的权利与法益。知识产权人提起恶意诉讼并不必然构成知识产权滥用。在构成滥用的情形,恶意诉讼涉及的是救济性权利的滥用,而非诉权滥用。其次,知识产权滥用是不正当的知识产权行使方式。在权利行使方式正当与否的判断标准上,立法目的是隐藏在行权目的之下的真正判断标准。具体应以知识产权法而非反垄断法的立法目的作为判断标准。著作权滥用仅有前述两项构成要件,但专利权与商标权滥用还有额外的第三项要件,即不与效力审查职权上的双轨制相冲突。滥用知识产权,将导致权利人与滥用所针对的义务人之间的霍菲尔德式法律关系发生两种变化。  相似文献   

10.
产生于文艺、科技领域内的知识产权保护,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垄断;知识产权的滥用,是导致反垄断法意义上的垄断的主要原因之一;知识产权保护和反垄断立法在价值目标一致的基础上,共同发挥着规制权利滥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产生于文艺、科技领域内的知识产权保护,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垄断;知识产权的滥用,是导致反垄断法意义上的垄断的主要原因之一;知识产权保护和反垄断立法在价值目标一致的基础上,共同发挥着规制权利滥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邵丹 《法制与社会》2010,(1):254-255
知识产权是一种合法的垄断权,但是这种权利一旦被滥用就会破坏市场竞争秩序、损害其他竞争者和消费者的利益。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规制知识产权滥用的法理基础进行剖析,从而为各国乃至世界规制知识产权滥用行为提供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知识产权权利限制的法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产权并不是绝时的、毫无约束的。关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与权利限制,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知识产权法的权利限制制度充分体现了现代民法关于利益均衡、禁止权利滥用的思想。知识产权的权利限制是由其权利的特殊性决定的。权利限制制度是综合平衡私权及其义务、相对人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李琛 《电子知识产权》2011,(10):149-152
知识产权滥用的本质是知识产权的行使违反了权利设置的目的。任何权利规则都存在“言不尽意”的危险,导致任何权利的行使都可能出现“徒具其形.背离其神”的形神分离现象,知识产权也不例外。评价禁止知识产权滥用的必要性。应考察知识产权行使与权利目的相背离的风险机率,而不是单纯考量权利人的市场支配力,后者只是判断垄断的要件。禁止滥用制度的功能决定了知识产权滥用的判断标准不可能预先极度明晰。  相似文献   

15.
在电子商务领域中,知识产权权利警告主要表现为"通知—删除规则"中的通知。"通知—删除规则"有助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避免平台经营者陷入过重的法律争议之中;但也可能被滥用,权利人可借助权利警告对市场竞争造成损害。为遏制这种滥用,"通知—删除规则"自身的完善很难提供更具包容性的方案,应综合考察侵权法、知识产权法和竞争法,对权利警告本身予以规制。若权利警告对竞争者的经营活动造成直接损害,便构成违法。  相似文献   

16.
利益平衡是构建知识产权限制制度的基本法律观。各类主体的相互利益关系,在知识产权法律中的权利配置方面,表现为本权与他权、私权与公益的关系;知识产权虽为一种独占性权利,但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包括公共领域保留、权利行使限制、禁止权利滥用等;知识产权立法应秉持二元价值目标,即保护创造者合法权益和促进知识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17.
禁止知识产权滥用的若干基本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知识产权滥用的本质是知识产权的行使违反了权利设置的目的.任何权利规则都存在"言不尽意"的危险,导致任何权利的行使都可能出现"徒具其形,背离其神"的形神分离现象,知识产权也不例外.评价禁止知识产权滥用的必要性,应考察知识产权行使与权利目的相背离的风险机率,而不是单纯考量权利人的市场支配力,后者只是判断垄断的要件.禁止滥用制度的功能决定了知识产权滥用的判断标准不可能预先极度明晰.  相似文献   

18.
知识产权权利滥用行为的表现形式、原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知识产权滥用的表现形式入手,对如何制止知识产权权利滥用行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内容包括知识产权权利滥用行为形成的原因,国际条约和外国的相关规定,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制止知识产权权利滥用行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有权利的地方,就会有权利被滥用的情形发生.伴随着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特别是我国人世以来,知识产权滥诉问题日益凸现.  相似文献   

20.
TRIPs协议第40条授予了各成员国对知识产权许可协议中的限制竞争行为进行规制的权利.主要西方国家根据各国的经济竞争政策制定了相应的反垄断法及知识产权许可的反垄断指南,有力地解决了知识产权滥用的问题.通过对TRIPs协议该条关于知识产权滥用规定的分析,结合该条规定所体现的立法精神与法律价值,认为我国也有必要制定相应的反垄断规则,并尽力保持知识产权的政策性与灵活性,从而对国际知识产权贸易特别是技术贸易领域中存在的知识产权垄断问题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