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集体肖像权"的概念因"信禾公司侵犯三军仪仗队整体肖像利益"一案被提了出来,但对集体肖像权的存在、内涵和外延存在争议,"集体肖像权"有其存在的必要性,集体肖像权作为"特定意义的集体所享有的肖像权"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肖像权,仅是一种狭义上的概念。此特定意义的集体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对此有学者已做出界定,这种意义的集体是对传统肖像权主体理论的一种突破。"集体"本身不是一个严格的法律概念,也应承认不具有归属性的成员作为一个集体基于整体肖像利益共有一个肖像权,作为广义上的"集体肖像权"。承认集体肖像权并不绝对排斥个人肖像权,其有独特的冲突调和渠道,而且保护了各成员的个体肖像权。  相似文献   

2.
集体无肖像权。所谓“集体肖像权”是对法律概念的误用 ,其实质是对多数人的肖像可以同时使用、收益的权利。使用多数人肖像的前提是要得到所有肖像权人的授权 ,以此分析 ,可口可乐公司有侵犯姚明肖像权之嫌。  相似文献   

3.
肖像权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应具有的权利,是一种重要的人格权。肖像权直接关系到公民的社会形象和人格尊严,在这样高速发展的文明社会,人们开始认识到肖像权的重要性并加以保护。因而,对肖像权  相似文献   

4.
肖像权是公民所享有的一项重要的人格权利。由于《民法通则》第100条对公民肖像权只作了较为原则和笼统的规定,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因法无明文规定而难以解决的问题。一、“以营利为目的”是否为构成侵犯肖像权行为的必要条件之一一般认为,根据民法通则第100条规定,构成侵害公民肖像权的侵权行为,必须具备二个要件:一是未经本人同意,二是以营利为目的。笔者认为此种观点欠妥。我们知道,肖像权是公民人格权的一种,从人格权产生的历史来看,对公民肖像权的  相似文献   

5.
肖像权是公民个人所享有的一项重要的人格权利。作为具体的人身权之一,我国《民法通则)在第100荣和第120条对其作了保护性规定。几年来的审判实践表明,该规定显得过于原则和笼统,司法实践中不好掌握,对有些问题因有不同的理解而导致执法过程中的偏差。近几年来,法律界就肖像权的一些问题争论颇多,不少同志发表了很好的意见。笔者想结合审判实践再就肖像权的有关问题发表浅见,恳请同仁指正。一、什么是肖像权民法通则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但什么是肖像权,肖像权是一种什么样的权利,它包含哪些内容,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6.
我国《民法通则》第100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明确地将肖像权作为人身权的一种加以肯定,这充分说明每个公民都享有肖像权,并受到法律保护.肖像权是公民对以在自己的肖像上所体现的利益为内容的权利,与其他民事权利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相似文献   

7.
论死者肖像权及其保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死者的肖像不得随意使用,这在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都已得到普遍认同,但是法律所保护的客体是什么?以及应如何保护等具体问题,没有定论。笔者认为法律保护的是死者的肖像权,保护不受期限的限制,并且侵犯死者肖像权的行为所承担的赔偿责任应比其他侵犯肖像权的行为赔偿数额大。  相似文献   

8.
死亡人肖像权初探——鲁迅肖像权案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肖像权案涉及到两大问题,其一是死亡人有无肖像权?其二是肖像权中有无财产权?笔者近年作为鲁迅继承人周海婴的代理人参与了鲁迅肖像权案全过程,对上述两个焦点问题反复进行思考论证,产生了自己的看法,并觉得现行立法和司法对上述两个问题所涉甚少,为推动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公民的肖像权,是指公民对通过摄影、绘画、雕塑等方式或其它形式在客观上再现自己形象所享有的专有权。这种权利,是法律直接赋于公民所享有的,因而具有专有性和不可侵犯性。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条、第一百二十条对公民肖像权的保护作了具体规定,如果公民的肖像权受到他人非法  相似文献   

10.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肖像权是人格尊严的一种人身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第一百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它要求人们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本文拟就肖像权的含义和特点、保护肖像权的必要性及保护方式谈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1.
侵犯肖像权之加害行为的认定及肖像权的保护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像权加害行为的认定是肖像权侵权案件处理的难点.肖像权属于私权,权利人得依其意思自治.如何限制肖像权才具有正当性,无法设置一般的规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形判断.将肖像分为不同类型分别给予不同的保护是此原则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影视人物剧照中的演员,对自己的剧照是否享有肖像权及演员个人对集体人物剧照是否享有肖像权的问题理论界涉及不多,其主要原因是现实中出现的问题不多。由于人物剧照肖像权的主体的特定性决定了实际涉及此类问题的多为演员,而演员又由于改革开放前从属于制片厂,且法制不健全等诸多因素的惯性作用,在民法通则颁布十多年后仍很缺乏权利保护意识。2002年10月,尽管在理论界尚无人物剧照也存在人物肖像权的定论,但敢于吃螃蟹的人还是做了大胆的尝试。2001年11月,某演员在某饭店的影艺食苑餐厅用餐时发现餐厅内摆放着含有其扮演的秦二爷形象的电影…  相似文献   

13.
集体肖像中的侵权问题一直备受学界关注,集体肖像权的有无也一直受到广泛的争议。2010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在我国正式生效,确立了以保护权益的理念。基于最大限度保护法益的趋势和在肖像权中保护精神利益的立法目的,并考虑到集体肖像的独立性和同一性的双重特征,本文认为在集体肖像中存在着个人肖像权和集体肖像权两个相互区别的肖像权,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各不相同,而又相互联系地统一于集体肖像之中。因此,研究集体肖像中的侵权问题,应当从侵害集体肖像中的集体肖像权和个人肖像权两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肖像权,是指公民对其肖像享有利益而不受侵犯的权利。《民法通则》的颁布,确立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公民肖像权的制度,但人们对于肖像权制度的内容的理解均存在着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公民肖像权的充分保护。所以,有必要对其中的,些基本问题加以探讨。一、法律意义上肖像概念及特征德国于1876年颁布的《美术作品著作权法》,正式把肖像的概念纳入了法律的范畴,肖像成为了法律上的概念。根据该法的立法精神,肖像作为法律上的概念的意义里,一个具体的肖像作品同时体现着两方面的权益:一方面是肖像作品的著作权所有人所享受的著作…  相似文献   

15.
论肖像权的客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民法学界通说认为,肖像权的客体是反映在作品上的映像。对此,作者提出肖像权的客体不是映像而是自然人人身的外部形象的观点,并为完善相关立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处理肖像权引起的纠纷案件,在定性上应该分清是侵犯肖像权,还是肖像使用合同纠纷,不能一概定性为侵犯肖像权。侵犯肖像权与肖像使用合同纠纷有本质的区别。第一,肖像权本人的主观故意不同。根据侵犯肖像权的构成要件,构成侵犯肖像权的前提必须是未经本人同意,即公民或法人使用公民的肖像,是未经该公民同意的;而引起肖像使用合同纠纷,其前提是经肖像权本人同意或默许,由于其他原因而造成纠纷的。  相似文献   

17.
1997年,周海婴为鲁迅肖像权打官司,此乃全国首例,最高法院批复:“死者没有肖像权”1996年11月,浙江省邮政局制作发行2000套《纪念鲁迅诞辰115周年纯金纯银邮票珍藏折》,每册售价1115元。周海婴以被告侵犯“鲁迅肖像权”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提起关于“死者肖像权”的诉讼。原告代理人朱妙春律师认为鲁迅的肖像权是一种人格权,包括鲁迅肖像的精神利益和物质利益。鲁迅虽已去世60余年,但是鲁迅的精神不仅影响了几代人,而且随着岁月的流逝还将继续影响下去,其精神利益具有社会关联性。鲁迅肖像的物质利益虽然不是其肖像利益的主要部分,…  相似文献   

18.
法律解释语境下侵犯肖像权行为之界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娟 《政法学刊》2004,21(3):23-26
我国民法关于肖像权的规定在理解上存在分歧;对肖像权立法进行逻辑解释,揭示肖像权立法中的法律漏洞;进而探究 我国肖像权立法的旨趣;最后通过伦理解释,找出解决法律漏洞的普适性路径,得出“未经本人同意,不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肖像 的,也可构成侵犯公民肖像权”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侵犯肖像权案件是司法实践中的新课题。1987年,我院本着边实践,边探索的精神,先后审理了五件侵犯肖像权案件。现对审理这类案件谈一些初步的体会和看法。民法通则第一百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相似文献   

20.
陈斌 《检察风云》2012,(22):78-8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最引人关注的肖像权官司,当数1992年发生的刘嘉玲案。因为这是中国大陆受理的首起涉及境外人士的肖像权案;提起诉讼的刘嘉玲是香港著名影星;被告有中国的"百货魁首"——上海第一百货商店和华联商厦;原告索赔标的之大,在中国的同类纠纷案中史无前例……虽然已经过去了20年,然而,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案件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