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数据时代,数字技术使大量信息被互联网永久储存,人们逐渐失去对个人信息的控制。始终走在个人数据保护前列的欧盟,在《一般数据保护规则》中提出了"被遗忘权",赋予数据主体要求数据控制者删除与其相关的个人数据并阻止其进一步传播的权利。我国亟待确立被遗忘权,欧美被遗忘权的法律保护各具特点且体系完善,其保护路径可资借鉴。被遗忘权的中国本土化研究可从民法进路、数据保护特殊法进路以及行政法进路展开。应采用长期民法进路和短期行政法进路相结合的方式,将被遗忘权纳入我国法律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2.
被遗忘权作为一种新型权利,它的提出旨在改变"记忆成为常态"的局面,赋予数据主体要求数据控制者删除那些已经过时的、不愿提起的个人信息的权利,重建数字时代的隐私伦理。当前,欧盟、美国等国家相继在立法中明确了被遗忘权的权利架构。基于被遗忘权在欧美国家立法与司法上所呈现出的差异,需要探讨被遗忘权不同发展路径背后的缘由,进一步思考被遗忘权在价值理念上凸显的法理逻辑。为促进被遗忘权的发展,应当立足于言论自由和隐私自主的利益平衡,适用比例原则和知情同意原则规范被遗忘权权利空间分布,逐步推进被遗忘权权利体系的实践落地。  相似文献   

3.
刑事司法视野下的被遗忘权与私法领域的被遗忘权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隐私或信息权利的保护并非刑事司法领域被遗忘权构建的理论基础。刑事制裁的边界与隐恕的伦理要求催生了刑事司法程序中被追诉人对被遗忘权的渴望。刑事领域被遗忘权的构造应当是阶层化的,犯罪记录不被法庭使用、犯罪记录封存或者消灭、删除与犯罪相关的信息是刑事被遗忘权在不同层面的展开。基于国内的立法及司法实践,我国刑事领域被遗忘权应当从过失犯罪案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及轻罪案件领域展开,以回应被遗忘权在刑罚与伦理层面的价值需求。  相似文献   

4.
蔡仕鹏 《公安学刊》2003,7(4):40-44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的版权制度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互联网数字传输的版权保护正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数字传输”行为与复制、发行、出租、公共传播等行为虽有联系,但性质不同,不能归入上述权利中的某一项权利加以保护。应加强数字传输版权保护,单独设立“网络传输权”作为一项经济权利加以调整;应加强对作者的精神权利的保护,即要保护作者的身份权、完整权和协助权;规范“数字传输”中的“合理使用制度”,寻求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平衡点;完善数字环境下国际民事管辖权制度,尝试确定司法管辖权新因素。  相似文献   

5.
数据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生产要素。数据产权界定不清,会阻碍数据要素价值的实现。以传统所有权制度为基础,学界提出了“单一数据所有权模式”“二元数据所有权模式”“二元数据权利结构”等学说。但是,由于所有权具有极强的排他性,这些学说难以适应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实际需求。《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创造性地提出了数据产权“三权分置”的构想,其中数据资源持有权的创设成为“三权分置”的基石,亟待从法理上论证其正当性,为该权利的法律确认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张道许 《前沿》2006,(10):103-105
刑事证人拒绝作证权,有的学者又称为证人免证权、作证特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具有作证资格的人在法定情况下享有的拒绝向司法机关作证或者拒绝回答某些问题的权利。其具有权利性、救济性和平等性的特点。设立刑事证人拒绝作证权有其深厚的人性基础,是理性的价值衡量的结果,也是实践的迫切需要。在我国应设立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的特权、配偶、近亲属拒绝作证权、职业拒绝作证权及因公务而享有的拒绝作证权。  相似文献   

7.
《辽宁人大》2007,(7):20-21
●肃北:建立换届选举领导分片包乡镇责任制●海宁:选举人大代表首次设立秘密写票处●吉安:落实选民三权 确保选民权利不“打折”●奉化:今年人大代表留任要过“三关”?……  相似文献   

8.
洪芳 《人民论坛》2015,(5):143-145
劳动者职业稳定权是劳动者基于劳动就业权所享有的,能够在某一工作岗位上持续稳定工作,没有法定事由不被解雇的权利。该权利并非法律规范明确规定的一项权利,但从宪法规定的劳动权和政府所担负的促进就业的义务中可推导出来。国家是职业稳定权的主要义务主体,但用人单位作为劳动关系的相对人,也具有无可逃避的义务。  相似文献   

9.
“道路通行权”与“优先通行权”是“路权”概念涉及的两个基本权利.“道路通行权”是国家对“人”的通行权用许可的方式进行的权利限制,出发点为社会整体通行秩序,涉及公权力对道路资源的分配,属于社会法域.“优先通行权”是交通技术规则所带来的通行权利比较,并由此产生的优先权利,出发点为保障实际交通参与者人身财产安全,解决私权与私权的冲突,属于私法领域.厘清“道路通行权”与“优先通行权”关系,有助于我们分析现实生活中有关“路权”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0.
犯罪被害人地位的变迁及我国刑事立法的完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犯罪被害人曾是惩罚的执行者,但后被逐渐遗忘。随着刑事司法政策的新变化,被害人的权利又重新受到重视。被害人虽是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之一,但在其权利实现方面仍存在较多问题,尤其是被害人的赔偿权、补偿权和执行参与权更需要制度方面的完善与保障。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民法典》对于个人信息保护采取权益保护模式,这与该法对于其他具体人格权的规定有所不同,由此衍生保护力度不足、体系衔接不畅、分类保护导致路径冲突等系列问题,并导致个人信息保护停留于纸面。对此,我国对于个人信息保护应当采取权利保护模式,这既是因为个人信息本身即可成为独立的权利客体,也是因为权利保护模式符合我国实际需要。因此,我国在修订《民法典》时,应当明确赋予自然人以个人信息权,并在已有的权利束之外增加诸如信息保有权、信息知情权、信息被遗忘权等其他具体权利;强化信息自决,让个人信息主体自己占有和控制个人信息;在救济方式上完善人格权请求权,并以侵权责任作为救济个人信息权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的普及,很少有人能够脱离互联网而交往.在互联网给人们带来海量信息和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使人类面临诸多难题,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本文正是基于对“网络”的反思,论述了网络时代给现代人带来的负面影响,指出人类要避免成为“边缘人”、“异化人”、“活死人”、“孤独人”,就必须立足科技时代,打破“技术”神话,高扬“人文”旗帜,走出孤独,拒绝异化,发现人的价值,实现网络时代“人”的再发现.  相似文献   

13.
警察的抗命权是对上级决定说"不"的权利。设立警察抗命权制度是政治文明进步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提高警察的法治意识,完善对警察权力的监督机制。要完善抗命权制度,培育警察的抗命权意识,构建权利本位的法律文化,保障警察行使抗命权。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网络民意的力量已经逐渐显现出来。有人将之称为“权利的突围”——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权利,在网络上可以实现;也有人将之称为“权利的逃避”——迷恋网络上的虚拟权利,而暂时逃避了追求现实权利不易的事实。 从厦门PX项目到华南虎事件,无不显示了网络民意的力量。将网络上的虚拟权利兑现于现实的行动上。“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与人民网网友的交流被视为反映党和国家进步的标志性网络事件。网络民意已经成为民主政治的新通道,同时,如何宽容.规范、引导网络民意走向自律、客观、理性的轨道也被有识之士所关注。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以新的视角对法理学中的权力概念作了新的诠释。权力是主体为满足其需要的意志及为实现其意志的能力,权力的主观性表现为它是主体为满足其需要的意志;权力是自然生成的,不需要法律的赋予,“天赋人权”之“权”是权力的权,而不应是权利的“权”;法律所赋予公民的是权利而不是权力;法(制定法)由权力与权力间的冲突关系产生。  相似文献   

16.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5条规定的消费者撤回权保障了消费者的权益。但近来出现"职业退货人"的问题表明该权利也会被消费者滥用。消费者滥用该权利的原因在于,强制性的立法模式提供的倾斜性保护超过必要限度,而规则的不明确以及实施机会主义行为的低成本诱发了消费者的道德风险。为了更好的发挥撤回权应有的作用,任意性立法模式应取代强制性立法模式,细化相关规定并明确相关规则以提高机会主义行为成本。  相似文献   

17.
试析国内“权利泛化”现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近年来的民事诉讼中 ,陆续出现了诸如“亲吻权”、“初夜权”、“小便权”、“良好心情权”、“祭奠权”、“悼念权”、“安宁权”、“同居权”、“容貌权”、“养狗权”、“相思权”、“视觉卫生权”、“眺望权”等等名词。这些既在国内现行法律规范中检索不到 ,而且在法学理论界也属鲜为人知的名词 ,却成为一些当事人在诉讼中请求法院维护的“权利”。此现象学者们称之为“权利泛化”。  相似文献   

18.
正凡向本刊所投稿件,全体作者需在投稿(或录用)时签署《论文著作权转让书》,将该论文的复制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翻译权、汇编权等权利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来源期刊。凡被本刊录用的稿件将同时通过因特网进行网络出版或提供信息服务,稿件一经刊用,将一次性  相似文献   

19.
正凡向本刊所投稿件,全体作者需在投稿(或录用)时签署《论文著作权转让书》,将该论文的复制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翻译权、汇编权等权利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来源期刊。凡被本刊录用的稿件将同时通过因特网进行网络出版或提供信息服务,稿件一经刊用,将一次性  相似文献   

20.
正凡向本刊所投稿件,全体作者需在投稿(或录用)时签署《论文著作权转让书》,将该论文的复制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翻译权、汇编权等权利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来源期刊。凡被本刊录用的稿件将同时通过因特网进行网络出版或提供信息服务,稿件一经刊用,将一次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