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非理性因素对政府行政决策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目前还存在着大量非理性行政决策现象,由此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常见的非理性行政决策主要有以下四种:闭门造车型行政决策、朝令夕改型行政决策、贪小失大型行政决策和好大喜功型行政决策.克服非理性行政决策的有效路径是:健全行政决策制定过程的制度和规范、完善行政决策执行过程的监督体系、保障行政决策评估过程的科学和公正性.  相似文献   

2.
由于行政决策体制在现代行政活动和政府体制中的中枢地位,各国政府无不积极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的行政决策体制,实现行政决策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但究竟什么是行政决策体制的现代化,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实践部门的认识都存在着较大的分歧,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它是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在决策中的充分运用;有人认为是在行政  相似文献   

3.
美英两国在不同的历史基础和背景下形成的不同的根本政治制度塑造了它们不同的行政决策体制,主要体现在行政机关与权力机关的关系、政党的作用、政府首脑的职权和议会两院的权力分配等方面。但同时两国行政决策体制在发展的动向上又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如强行政、利益集团在行政决策中的重要影响、对公民参与行政决策的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增强等。  相似文献   

4.
最近几十年来,国外行政决策问责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从重权力制约转向更为注重权利监督,从封闭性问责转向开放性问责,从重制度转向更加重视结果和绩效.防止我国行政决策失误,需要在汲取异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等级问责与同体问责,加强制度问责、法律问责与异体问责;培养公众问责意识,创新社会问责模式;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估问责模式,建立起多主体的、开放透明的现代行政决策问责体系.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政府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我国行政决策模式也正发生着从政府决策到公共决策的转换,这是我国政府转型的必然要求.作为两种不同的行政决策模式,公共决策与政府决策的根本性不同,在于是否以公共参与为原则.政府决策并不以公共参与为原则,而公共决策不仅以公共参与为原则而且公共参与度不断增强.目前我国行政决策正处在模式转换中,而要成功实现转换,必须加快体制建设,以体制机制建设“两个轮子”,推动行政决策模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6.
提升政府行政决策的能力和水平,防止、避免和纠正行政决策的失误,已成为法治政府建设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行政决策的法治化建设还比较薄弱,行政决策的法治理念模糊、法定程序虚化、法律责任缺失、监督机制和纠错机制缺失等影响着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因此,树立行政法治意识,加快行政决策的立法进程,完善决策前的听证制度,建立完善的行政问责制,将行政决策纳入法治化的轨道,成为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算法决策在自动化行政中的应用是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的必然要求,但由于传统行政法思维在与新兴技术的碰撞中应对不足等原因,自动化行政中算法决策存在潜在风险。为此,应摒弃技术工具理性思维,提升预防性法律规制理念,并通过完善算法决策全过程风险评估预防机制、自动化行政程序立法体制机制、行政相对人权利救济体系、算法决策监管制度等法律路径对自动化行政中的算法决策风险予以规制。  相似文献   

8.
基层动态     
《共产党人》2006,(23):21-21
吴忠市委近日出台《关于决:策问题的若干暂行规定》。该《规定》从严格按照原则和程序决策、实行党委专题会议制度、强化行政首长负责制、规范领导小组运行、加强对决策的监督等五个方面做出了21项规定,以此提升全市党政组织科学、民主决策水平。在《规定》中,强调党委决策的核心和统筹地位;政府决策对党委负责,强化了行政首长负责制。决策原则上经过一定的会议进行,任何个人和少数人无权决定重大问题。《规定》还就进一步加强对决策活动的监督作了明确要求。下级组织要按照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主动报告重大问题决策情况,自觉接受上级组织的监督。各县(市、区)党委(工委)每半年要向市委上报党委常委会议纪要、记录;市直各部门、单位要及时上报决定重大事项会议纪要。会议记录实行纪实制,要如实记录涉及干部、人事、财务事项的讨论、决定情况。对违规决策、不作为决策、决策失误造成重大影响或重大损失的;对分管部门决策活动失察或放任决策失误发生,造成严重后果的,根据情况追究责任。  相似文献   

9.
吕艳 《世纪桥》2011,(1):145-146
决策是人们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在现代社会中,行政决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行政机关的一项极其重要的、经常性的活动。本文通过对行政决策概念的认识,进而分析行政决策主体对行政决策的影响及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合理提高行政决策有效途径,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公开化、透明化,使社会稳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世纪日益临近,突飞猛进的科技进步和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正在急剧地改变着整个世界的面貌。为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增强紧迫感,积极主动地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特别是作为领导干部,面对知识经济悄然来临,如果行政决策还停留在过去依靠一般的“经验决策”方法和把希望寄托在领导个人的智慧上,是远远不能适应需要的,甚至还会带来决策的失误,造成巨大的损失。要增强行政决策的正确性,在坚持科学决策、依法决策和民主决策的同时,还必须用最新的知识经济思想武装头脑,按照知识经济的要求提高行政决策水平。一、适应“知识…  相似文献   

11.
《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第三十一条“重大行政决策出台前应当按照规定向同级党委请示报告”的规定,明确了党内请示报告程序介入行政程序的制度安排。作为衔接党规与国法的新型制度尝试,党内程序介入行政决策程序,既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下的必然趋势,又是宪法“本质特征条款”的重要体现。在上述制度安排中,行政决策机关不是以机关的名义履行请示报告程序,而是以决策机关内设的党组名义履行上述程序,在特殊情况下,也可由领导干部以自己的名义向党委请示报告。行政机关重大行政决策事项与党内重大事项报告之间为包含关系,意味着重大行政决策事项作为重大报告事项中的一部分均应履行向党组织请示报告程序,并贯穿于行政决策程序全过程。  相似文献   

12.
实施《物权法》必须坚持依法行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权法》的实施,要求各级行政机关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树立物权观念,履行平等保护公私财产的法定职责;明确物权性质,划清公权力与私权利界限以规范政府行为;完善物权制度,不断推动行政管理方式转变,坚持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13.
行政决策听证制度是保障公民权利的一种重要协商民主形式。随着听证制度在我国行政决策过程中的广泛适用,其自身的制度缺陷也越来越暴露,进而直接影响到听证的作用和效果,必须进一步加以创新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高校被诉引起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9年发生了两起有重大影响的高校学生诉学校拒发毕业证、学位证行政诉讼案。高校之所以能成为行政诉讼的被告,是由高校行使自主权时的法律地位和自主权的法律性质所决定。基于现代行政法理论,高校在基于法律法规的授权对学生行使诸如颁发毕业证、进行处分等教育管理权时,是作为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而具有行政主体的资格。应从树立依法治校的法治理念、加强和完善高等教育法制以及建立一套健全的教育行政与司法救济制度三个方面促进高校依法行使自主权。  相似文献   

15.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适应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的需要,是适应国内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是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素质的需要。领导干部要提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熟知、真知科学发展观,不断提升科学发展的思想水平;要积极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升科学发展的决策水平;要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提升科学发展的执行水平。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干部教育途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干部价值观教育存在教育内容零散、教育机制不实、教育形式呆板三个主要问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干部教育,可通过四个基本途径:一是重视干部教育差异性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教育内容;二是体现干部教育弹性化的需求,多用互动式教育方法;三是适应干部教育多样化的趋势,拓宽现代教育载体;四是突出干部教育求实效的目的,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方式。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与环境行政决策的合法化、科学化、民主化的诉求并行不悖、相互促进。环境行政决策应响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体系上的重构,顺应环境法治的时代要求。具体因应对策为:环境行政决策应以“以人为本”为核心,进行必要的法律规制(实体规制与程序规制)和行政三分体制(决策、执行、监督)的创新,形成决策的合法、科学、民主与决策效率和谐互动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8.
现代行政公正理念内蕴各方利益的均衡,而权力的无限扩张本性使之极易异化。为将行政权力异化的风险减至最低,需要重构政府行政伦理理念,树立行政公正信用,防止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尽量做好行政形式公正与实质公正以及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目标管理作为政府提高行政管理效能的一种有效方法和手段,需要进一步强化勤政意识,实施人本管理,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督查监督机制及考评机制,以推动政府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适应政府公共事务管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