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4 毫秒
1.
“从身份到契约”新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也许是因为人类天性中固有的爱幻想和贪图便利的一面吧,多少年来人们心甘情愿地沉醉于那“自然状态”的梦想之中,并不假思索地将人类所有的现在建立在据说是曾经有过的一种“社会契约”之上。直到有一天一个叫梅因的人出现了,并一语惊醒梦中人:“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此处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这在当时无疑是透着一份新鲜的意味的,他尖锐而准确地指出了所谓的“自然状态”不过是人  相似文献   

2.
王海军 《政法学刊》2007,24(1):10-13
“从契约到身份”运动的兴起,使现代民法陷入了困境。民法的终极价值是自由,这决定了民法在面对上述运动时,必须放弃社会正义的价值取向,而坚持自由这一终极价值。“从契约到身份”运动只能由以社会本位为本原的经济法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3.
“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带来了近代民法的弘扬,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近代民法“契约”精神向经济法“身份”观念的转变,然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又要求限制“身份”的日益扩张,从而使得民法“契约”精神得以回归.在这种历史循环背景下来考察民法主体与经济法主体的差异,就会发现两者在人本哲学基础、社会价值演进和主体类型划分三方面的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4.
如果我们从法学的角度把中国社会正在进行的巨大的变革描述为“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的话,那么,我们则可以把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描述为“契约的法律虚化”。  相似文献   

5.
亨利·梅因在《古代法》中提出的“从身份到契约”伟大命题极大地促进了法学的发展,将社会的进步和人们从身份中解脱出来很好的联系在了一起。从身份到契约的发展,本质是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的转换。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义利观中,也有着关于权利义务的描述,本文着重于在法律权利本位的前提下对儒家义利观的取舍做些贡献。  相似文献   

6.
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终于把政治体制改革也推向了前台。本文拟就政治体制改革中关于从身份关系到契约关系的转变问题谈谈我的看法。十九世纪英国法律史大师梅因在《古代法》一书中,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社会进步公式,即把迄今为止的社会进步,都归结为是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这个归结,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  相似文献   

7.
迄今为止,一切进步性社会的运动,都是一场“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亨利·S·梅因经济理论的中心问题是分析经济制度、激励系统对资源使用效率的作用。无论经济学家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都应当  相似文献   

8.
契约自由是私法自治的基本原则。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将契约自由绝对化,故而引起了许多严峻的社会问题。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吉尔莫主张的“契约的死亡”,而是契约理论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完善与丰富。大陆法系国家主要是从立法本位角度出发,通过从尊重个人自由的个人权利本位转向重视社会公共利益的社会本位,限制契约自由原则的适用。荚美法系国家一方面通过传统契约理论一约因,来限制契约的自由;另一方面经过现代契约理论的发展,对特殊领域有专门的立法限制契约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 一、问题的提出 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任务以后,我国法学界见仁见智,针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中一系列新的法学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在此过程中,英国著名的历史法学家梅茵(Sir Henry Maine,1822——1888)一百多年前提出的“进步社会的运动,迄今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的公式,重新唤起不少学者们的兴趣,并在各自的论著里加以援用和发挥。与这一公式相关的观点,举其要者如:有的同志认为,我国的计划经济(产品经济)到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的转型,就是从身份关系到契约关  相似文献   

10.
谢浏莎 《法制与社会》2011,(21):182-183
随着计划经济逐步转变到市场经济,中国大学生择业经历了从“父母之命”到“自找婆家”,从重“社会地位”到求“个人发展”。三代大学生择业观念的嬗变大体上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前进步伐,大学生从择业的传统观念走向现代的价值取向的进步,对社会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 封建制度下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是由人的社会身份决定的,这种制度必然成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进步的桎梏;财产私有,契约自由是资产阶级民法的基本原则,契约成为确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重要法律形式,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法学家梅因把封建主义向资水主义的转变概括为“从身份到  相似文献   

12.
赵宏 《清华法学》2023,(6):108-123
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经历了从战争到和平、从外交到法律的进步历程。在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国际争端的路径中,是否存在着从国际仲裁(“契约”)到国际司法裁决(“准司法”)的发展路径?文章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回答了这一路径是否意味着国际争端解决制度的公正和进步性,比较了这一路径与国内法体系内的仲裁与司法裁决的异同情况,同时指出在从“契约”到“准司法”的发展路径之外,国际争端解决的法律路径还具有“多元共生”“包容并存”甚至“相互趋同”等特点,同时,以此为背景和参照,论述了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特征、危机及其改革,并提出关于该机制改革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契约自由是近代私法走向进步的标志,而社会契约则是契约自由变迁发展的产物。两者关系体现了"能动的自然"到"被动的自然"的过程,同时也为国家干预奠定了理论基础,进而打开了契约自由与经济法强制性规范的关系之门。  相似文献   

14.
《法学研究》1987,(2):60-60
按照一般字典和辞书的读解,“身分”和“身份”是通用的。如《现代汉语词典》第1017页上,就是把“身分”和“身份”并列。  相似文献   

15.
从中日甲午战争后戊戌变法要求“维新立宪”.到1905年清朝廷仿效日本派出使节考察西方政治.继而在1908年颁行《钦定宪法大纲》,中国近代的宪政终于从精英的主张变成了朝廷的决策.从民间的呼吁变成了政府的行魂“宪法”、“立宪”等作为时尚流行的速度较之于“议会”大大加速。这种陡然提速的“宪政运动”,如果从观念上说,无疑有一种社会进步的气象。问题在于。宪政的发展自有规律。  相似文献   

16.
舆论监督,历来是一个备受社会关注和富有争议的热点话题,许多人曾对它讳莫如深,但随着政治的开明,社会的进步,民主的发展,近年来,人们对舆论监督的态度悄然发生了变化,从江西、广西提出新闻也是生产力、软实力,到广东省领导欢迎网友“灌水”“拍砖”,从云南省明确将媒体监督作为问责行政首长的依据之一,再到江苏宿迁“上网开博”、  相似文献   

17.
人类理性协议与法律规则的来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类社会的法律规则来源何处?人类社会的法律规则应当如何形成才是人们应当遵从的?这是法哲学、法理学研究的最原始问题。为了回答上述问题,必须从人的自身要求作研究的起点。为了能从人的自身要求引出合乎逻辑的答案,必须认真看待人的理性。当理性思维引导我们寻求法律规则时,它的表现形式就是契约立法。因此,我们又必须认真看待法律来源的契约论。由于“契约论”同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具有天然的契合点,所以,将”契约论”置于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的框架内就是可能的。“契约论”一旦同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相结合,它就能在保持自身的…  相似文献   

18.
与社会"从身份到契约"的变革相一致,人类实现了由传统的非法治社会向近现代法治社会的转变。而面对契约社会自身难以调和的矛盾,人们开始对契约社会进行矫正的探索。可以说从契约到身份是对契约社会的进一步矫正,是让契约社会的公平正义价值得到真正的实现,是对契约社会自身缺陷的弥补。社会法的规范理念为"从契约到身份"的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现代西方国家,契约不仅是私法的缩影,也是公法的精神所在,社会契约论即是契约观念在宪政关系中的法律表现.在契约原理从私法领域向公法领域渗透的过程中,笔者并不赞同一种“契约万能”的主张,但却笃信缺少契约精神的中国需要用契约维护权利和限制权力.这也正是社会契约的现代功能。  相似文献   

20.
古代的身分具有支配的性质,现代的身分具有保护弱者的目的,两者都是法律主体地位不平等的表现。现代民法的基石是平等原则,因此已没有身分存在的空间。婚姻关系和亲属关系都是关系契约,因此配偶权和亲属权都具有请求权的性质。亲权不是父母的权利而是父母的义务,同样不是身分权。荣誉权、著作人身权各有其性质,但都不是身分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