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民族凝聚力是使民族及其成员保持在民族群体内的向心力,也称之为民族内聚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之所以如此强大,就在于对自己的民族身份、文化传统和伟大祖国的强烈认同。其中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它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基础。因此,中华文化对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发展、增强、建构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不仅关系到文化命脉的延续,也关系到民族凝聚力如何增强和建构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立足于弘扬民族主体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放眼世界,广采博纳,审慎辨析,融通中西,列类古今,重在创建。非是囿于一家一派,照搬、效颦,也不是仅仅为了达到兼收并蓄之目的,而是意在建构出既流淌着民族文化血脉,又充分吸收域外文化之长,能适应文化交流、对话时代的中国当代文化体系。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既给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文化提供了对话交流和实现人文资源价值共享,从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之更大便利,同时也强化着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意识,从这一意义上讲。“全球化”过程又是民族文化价值再发现的过程。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国家由于各自的发展利益和意识形态需求,是不会主动放弃自己的文化身份认同的,并不会出现文化单一化的“全球化”。现代性也是多元化的,所以对话交流能给世界文化格局带来的最为理想的境地就是“和而不同”。这也是维系全球文化生态平衡的一个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3.
文化全球化与文化主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睿 《长江论坛》2002,(6):57-59
全球化浪潮正以波涛汹涌之势迅猛发展,对当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生产、生活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全球化进程的主线是经济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随着各国之间交流的扩大和频繁,必然带来国际间政治、文化的交往,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全球化趋势。文化全球化是人类创造的文化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是文化的国际化、世界化、多样化,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交流、激荡、融合的过程。它包括:第一,在平等交流条件下不同文化传统之  相似文献   

4.
《传承》2017,(1)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外来资本的强势输出冲击着中华民族文化。汉服复兴运动以汉服为载体,通过恢复汉服等形式,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在经济全球化和西方文化霸权的冲击下,加上汉服实用性的制约,汉服复兴运动推动文化复兴的作用是有限的,但其保护传统文化、强化民族文化认同的现实意义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中文化的趋同性与民族文化的排他性、市场化工具理性与民族文化价值理性的悖反、文化多元与文化一元主导的矛盾,消解着民族凝聚力的文化认同基础。为有效以文化认同的提振、内聚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要秉承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破立并举的辩证原则构筑文化认同的思想基础;要以经济发展、科学的舆论引导及社会实践同向并进构筑文化认同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6.
试论全球化与国家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岩 《前沿》2007,(11):28-30
全球化是以经济全球化为起始,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的综合动态的过程。全球化的迅速推进,对各个民族国家乃至世界政治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随着区域经济政治一体化的进一步加深,伴随着族际政治的矛盾发展,超国家认同和次国家认同的出现冲击着各个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并产生了某种程度的认同危机。与此同时,全球化也给民族的国家认同带来了机遇。挑战与机遇并存,通过积极整合国际国内资源,深化国家认同意识,从而形成中国与国际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作为一种以经济为先导、以价值观为核心、以政治为辅成、以广义文化为主体的社会合理化与一体化浪潮.既密切了世界联系.又导致了一系列冲突与危机。全球化在加深中国与世界联系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中国民族精神中凸现的认同危机与失范危机就是这种挑战的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8.
随着工业文明将人类交往不断推给世界历史,世界不同种族与民族丰富多样的生活样态相继出场,社会个体及其类群也由此开始关注自己或他人的身心归属并自觉或不自觉地为自己或他人贴上身份标签。在此进程中,交流、印证、吸收乃至碰撞、冲突,都应被视作人类文明普遍联系与永久发展的必要环节。基于此,民族文化认同问题自然呼之欲出。试从民族文化认同的逻辑与机制、全球化视野与文化认同、后殖民主义批判理论与文化认同、文化战略与文化认同等方面对民族文化认同问题进行探索,以期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奠定必要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民俗文化对于国家文化建设、民族认同、个人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生活世界"的民俗本身就是人类生活和文化活动的展现形式之一,而传承则是民俗文化赖以存续的基础,是文化再生产的动力。在民俗学研究中,传承一直都是一个核心问题。尤其是近年来,在全球化背景下与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各地区民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同一性与互补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文化既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同时也具有同一性和互补性的特性.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同一性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多样性是各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同一性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我们既要保护文化多样性,同时也要增强同一性或共同性,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加强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每一个中华民族成员都具有双重认同:既认同中华民族,也认同本民族.中华民族是最高层次的认同,也是最基本的认同;本民族是第二层次的认同.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不是冲突的根源,而是互补的基础.不同民族文化在互动中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从而使中华各民族文化在互补中得到繁荣和发展.多样性、同一性和互补性并行不悖的历史经验,为人类社会多元文化的和平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为民族地区带来的不仅是经济要素的重组和配置,在经济全球化的承载下,全球化突破了地理疆界、文化、行政等界线,使不同区域原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基本结构发生着深刻的变迁。区域社会文化系统的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缩小民族之间的差异,反而促使民族认同意识进一步加强。全球化是世界文化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一致化是其显著标志,区分差异的民族认同在一致化的社会趋势中面临着重重危机,新的形势要求民族认同必须重新诠释和定位,以此来谋取困境中的突围。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问题根源深远,开始是新中国建立之初,汉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的话语压力造成的认同危机,随着社会现代化的深入,现代性也引发了少数民族文化认同危机;最后是全球化加剧了全球性的身份认同危机。阐述了少数民族文学的创作概况及其在构建少数民族认同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构建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跨文化新闻传播中的文化差异和因应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是桥,它让人们因来自同一种文化背景而彼此认同;文化也是一种障碍,在跨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中造成难以逾越的鸿沟,导致传播难以致效。全球化是多样化和差异性的统一,传播全球化带来的不仅仅是文化的全球化,也是本土文化的意识日益崛起。以文化差异性与文化误解为根源的文化冲突日益成为主流。在文化冲突风起云涌的国际环境中,我国对外传播如何有效地实施跨文化信息传递,提高传播效果,弘扬民族文化,避免文化冲突,已成为新闻传播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下半叶 ,欧洲国家内出现了严重的民族认同危机 ,导致地区民族主义的兴起。地区民族主义的兴起既有社会历史的因素 ,同时也深受全球化进程的影响 ,是对全球化转变和国家衰颓的反应。全球化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削弱了民族国家认同 ,促使了地区民族主义的兴起。同时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 ,这种地区民族主义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汪松明 《理论月刊》2003,(4):112-114
文化全球化是各种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平等地融通、交流而达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人们的普遍认同.经济全球化加深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融,尤其是以美国为中心的英语文化大有席卷全球之势,因而形成"文化霸权".这种态势引起非英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高度重视,所以我们要从文化产业、文化法制建设、文化体制等方面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6.
边疆多民族地区的政治文化具有政治性、民族性和地缘性等多元复合特质。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和体制的转轨,加之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地缘政治的变迁,边疆多民族地区出现了政治文化失谐的现象。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角力、民族文化与公民文化的歧异、极端宗教主义与政治认同建构的背反、政治过程的无序化与民族事务的法治化的矛盾等等,构成了边疆政治文化失谐的主要内容,也成为妨害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重大影响因素。边疆和谐政治文化的建构,必须在推动边疆发展的基础上,调整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强化国家认同|重塑政府,实现民族事务法治化,强化民众的政治认同|推动民族政治协商,建设公民文化,为和谐政治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爱国主义以国家认同为基础,国家认同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文化。传统中国政治文化是以家庭伦理为主导,现代中国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中形成了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市场化和全球化给既有的国家认同带来一系列挑战,应通过加强政治文化建设来强化国家认同,把爱国主义建立在坚固基础上。要反对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政治文化,大力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新型社会主义文明认同充实和提升国家认同,使中国政治文化具有更加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叙事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特有文化形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涵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它以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理论基础,以党百年来形成的民族理论和统一战线理论为思想动力,以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孕育的共同体理念为文化基因。当前,面对多元文化差异性弱化文化认同、区域发展不均衡削弱民族认同基础以及西方“普世价值”理念侵袭等问题,要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正确处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关系,进而构筑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  相似文献   

19.
赵元孙 《创造》2016,(9):36-39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全民性活态记忆,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是维系民族存在的生命线。这种生命线一旦遭到破坏,民族文化的基因及其生命链就会断裂变形,民族的存在就会随之发生危机。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冲击和消解越来越突出。在漠视传统、否定传统的声浪中,民族传统文化不断被边缘化。如何正确地保持传统的价值观,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们得以与时俱进地传承和延续,实际上就是对民族精神之根的呼唤、认同与养护,也是一个民族沿袭和发展的必  相似文献   

20.
经济全球化是否会导致一个文化全球化?现实的趋向是文化的全球化与民族化呈双向增强态势.文化霸权主义者、文化极端民族主义者和文化理想主义者把全球文化与民族文化绝然对立,夸大了二者的不相容性和排斥性,选择了文化冲突的文化立场和文化战略.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是在前进中弘扬、在坚持中发展面向世界的、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