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过程中,人类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示。  相似文献   

2.
眼下,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所面临的境遇并不怎么乐观。当然.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广泛的大众基础和社会的普遍重视.如何让那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更合理、更科学的保护.为未来留下一些具体的、实实在在的“符号”,或许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认真思考和不断行动的。我向来相信.历史、风物、民谣、古建筑以及附着其上的历史文化遗产.都是活着的.虽然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历史河流.但回眸、叩问和反思.不仅折射历史的过去.还可能给文化的未来提供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3.
吴国荣 《前进》2008,(6):29-30
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连续绵延的记忆载体,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一座城市多元的物质文化遗产,是这个城市悠久的历史“记忆”和外显的文化标志,是不可复制的“文化资本”。保存城市的记忆,保护历史的延续性,保留人类文明发展韵脉络,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今天,一个城市的物质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愈丰富完整,也就愈能凸现这个城市深厚的历史底蕴,愈能彰显这个城市的文化个性。  相似文献   

4.
五个文明论     
什么是文明?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和理性社会体系,是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成果的总和。文明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历史的范畴。马克思认为,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实践活动的成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历史发展的状态,是时代演化的过程,是人类创造的成果。文明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的。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十分严重,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必须秉持一些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杜晓帆 《人民论坛》2023,(9):103-106
当前,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处在新的发展阶段,亟需建构完善符合中国国情、彰显文化自信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面对新的问题与机遇,力求在保护理念、管理方式、阐释利用和学科建设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构建涵括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系列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社会功能性分级分类管理和中国“文化遗产学”四个方面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相似文献   

7.
李海峰 《春秋》2013,(1):64-64
近日,博山区政协编纂的《博山历史文化遗产》(第三辑)出版发行。该书为大16开本,收录了博山地区大部分已经得到认定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少数调查过程中尚未认定审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相似文献   

8.
乔丽 《前沿》2011,(7):179-181
生态文明是内涵丰富的文明形态,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是由人类、环境、资源能源三大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依赖构成的系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其内含在生态文明大系统之中。本文基于生态文明的理论,阐析了生态文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李存山 《群众》2006,(4):61-62
近年来,我国在大力加强对古建筑、古文物等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同时,文化遗产的另一个组成部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提上了议事日程,扬州清曲正是这样一种拥有悠久历史、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考察扬州清曲的兴衰史,我们不难发现,如不善加保护,很多生动活泼的民间口头艺术都将湮没无闻,这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大连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较长的历史.文化内涵非常深厚.并且与其他地区的同类遗产有着可比之处。同时,大连地区有多个少数民族.拥有很多传统的民间文化遗产,但多数文化遗产的资源在延续过程中不断萎缩甚至消失。因此,研究大连地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形成、特征以及延续和保护.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如果充分地利用起来就可在保护的基础上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运用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具有无形、易逝的特点,且随着社会文明程度逐步提高,人们在创造新的文化同时,也在消解着传统历史文化遗产。因此,可在政府宏观调控下,适时让档案馆参与到多种文化机构、企业机制、社会公益组织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更好的管理和服务。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生命记忆和永恒的精神家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弘扬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维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举措,也是历史赋  相似文献   

13.
基诺族创造出了许多至今还惠泽后世的,主要涉及语言、民间文学、艺术、风俗习惯、传统技艺等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人类提供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直到今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还在发挥着重要的社会、文化、科学、经济等价值和作用。随着基诺族社会历史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相关联的现代生活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基诺族的一些古老的传统技艺、  相似文献   

14.
穆易 《时事报告》2009,(4):108-110
翻开尘封的史册,我们会发现:几千年来,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敌人,致命的瘟疫时常在折磨着人类,并引起整个人类社会的恐慌和混乱。瘟疫摧残了曾经辉煌的古罗马文明、玛雅文明和印加文明,许多国家的毁灭,都与瘟疫相关联。在人类历史上,死于瘟疫的人数,远高于死于战争或其他天灾人祸的人口总数。人类与瘟疫之间的斗争从不曾停息,并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地名是一种语言符号,反映和象征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甚至是一个国家长期以来的文化形态和思维方式,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资源,它存续着地域的历史文脉,彰显着独特的神韵、性格和品位,并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历久弥新。按照文化语言学的研究范式,通过对现存地名文化资源的梳理与研究,挖掘地名文化遗产中蕴含的历史人物、历史沿革与重大事件、神话与传说、地理环境、驻军营卫、社会心理、民族和宗教等诸多信息,既有助于了解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变革、人文风貌和地域风情,也可由此窥探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审美特点和文化体验,在充分揭示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过程中,促进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6.
前言     
《政协天地》2009,(11):8-8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重要部分,是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体现,也是宝贵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7.
诸多贵州民族歌曲列为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表演艺术与社会风俗、礼仪、节庆等密切相关,体现了传承与创新、认同感与历史感、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力等特点。文章探讨了其蕴含的文学、民俗学、生态文化、历史、民族团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贵州民族歌曲的传承应从本质、路径、机制三个角度进行探究考察。  相似文献   

18.
弗洛伊德在他的理论活动的后期,把精神分析学说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从一个新的视角解释人类历史,试图揭示人类文明的基础和命运,因而形成了精神分析学的社会文明观。这一文明观提出以后,曾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因此,探讨和评析弗洛伊德的文明观,对于认识弗洛伊德历史观的本质,消除其理论的消极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不久前,市政府参事、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赵丽宏再次建议,将有人文内涵和历史价值的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申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一度成为热议话题。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公布并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从此翻开了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20.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变革与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服务的作用尤为重要、不容忽视。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发挥社会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功能,是亟需研究的重大课题。为此,关于社会服务的发展演进,以及社会服务的概念定义就成为研究者必须首先探讨和分析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