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玉在古代常与屈原并称为"屈宋",但在20世纪以来的文学史著中并没有取得相应的书写地位,大多数断代或通史类的文学史都是在屈原或楚辞的专章内附论宋玉。这种现象的形成,既受制于文学史家"宋不如屈"的主观认识,更与今传宋玉赋的真实性长期受到怀疑相关。自上世纪后期"唐勒赋"残简发现之后,宋玉赋的真伪得到重新审视,诸如赵明、蔡靖泉、方铭所编文学史著,皆以专章详论宋玉开创赋体之功并充分肯定其文学史地位。从而不仅开始改变轻视宋玉的学术偏见,也对当时及此后文学史著的宋玉书写及其科学评价产生积极影响;当然,所留下的问题也仍然值得继续探讨和深入。  相似文献   

2.
从唐勒赋的出土论宋玉散体赋的真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学派诸骚人中,除屈原外,作品流传下来最多的就是宋玉。《汉书·艺文志》著录宋玉赋16篇,但篇目已不可考。现存宋玉赋仅13篇:王逸《楚辞章句》载《九辩》、《招魂》;萧统《昭明文选》载《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另有《九辩》五章,《招魂》);无名氏的《古文苑》载《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严可均所辑《全上古文》则据《文选》31卷江淹《杂体诗》注引《宋玉集》之文字,删《舞赋》而增《高唐对》。  相似文献   

3.
首届宋玉研讨会于1990年12月17日在湖北宜城召开。宋玉是战国时期继屈原之后杰出的辞赋作家,后人历来将他们两人并称“屈宋”。他的著作,据《汉书·艺文志》载,有赋16篇;《隋书·经籍志》载,有“宋玉子集”三卷。这些作品,对我国两千多年  相似文献   

4.
“屈原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株大树,是汉民族文艺的总的根源之一。”作为在湖湘大地度过了后半生,自沉汩罗,创作了大量与日月争光的辞赋的屈原,更是湖湘古代文学的开创者。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组织并领导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支文学创作队伍,这就是以他为首,包括宋玉、唐勒、景差等人在内的“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的楚辞创作队伍。虽然现在还没有材料证明宋玉等人到过湖湘,但它至少是一支楚辞创作队伍,而湖湘也是楚辞的发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5.
宋玉是战国末期楚国伟大的辞赋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历来与屈原并称齐名;他创作的《高唐赋》、《神女赋》等名篇,更是影响古今,享誉中外。赋中所写“巫山云雨”已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观,而逐渐演化为中国文学的“云雨”经典意象,仅《常用典故词典》就收录了与“巫山云雨”内容相关的近60种变体措辞。  相似文献   

6.
程本兴 《世纪行》2008,(6):33-35
宋玉师承屈原,不拘一格,有效地拓展了文学的主题和表现形式:他开创了赋体文学、奠定了感伤文学、成就了艳情文学、首启了梦幻文学、独树了女性文学、新制了山水文学、研发了游戏文学并极大地影响了后世.堪为我国古代卓越的文学创新大师。研究并总结宋玉在文学上的创新精神、丰硕成果和深广影响.对于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与时俱进,再接再厉,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7.
程本兴 《世纪行》2007,(10):18-22
与屈原并称齐名的中国赋体文学的鼻祖和奠基人宋玉,继承了屈原的遗志并发扬光大,是卓越的文学创新大师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宝库中饱含着和谐思想。在处理上下、左右关系并平衡自身心态心理时。宋玉采取了儒家的讽谏、恕道和修身等和谐方式。宋玉积极地吸取了前代和同时代诸子百家的文化营养,在作品中蕴含着民本、德政,护才、任贤,重教、化民,恢复法制和人与自然相协调以及怀农、重农等以独创的文学方式所表达的和谐理念与见解,从而构成了他那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和谐思想。宋玉为国为民而勤于学习,善于继承,勇于创新,躬行和谐的思想与实践,对于我们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价值。  相似文献   

8.
钱钟书学贯中西、识见超卓,在他的《管锥编》、《谈艺录》等著述中,在征文考献的娓娓谈论中,随处有深刻的思想闪光,给读者以极大的启迪,“阐释之循环”就是其中一例。其“阐释之循环”论在文学研究和文学评论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扼要分析了这种理论形成的原因,并对其在学术上的价值以及对现实的意义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楚,大国也……以屈原呜。”唐,盛朝也,以李、杜鸣。“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由这对屈原辞赋高度推崇的诗句,即可知李白对屈原是何等钦敬并受其影响又是何等深巨。少时便好辞而擅赋的李白,不仅推崇屈骚艺术,而且继承了屈原忧国忧民、为实现美政理想而矢志不移。执著追求的精神,具有屈原那种耿介磊落、傲岸峻洁的品格。他以“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为己任,始终追求“奋其智能,愿为辅迅”以报国建功,晚年依然“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因与屈原志同情通,又仰慕宗屈法骚的宋玉,他才感叹至深:“呜呼!屈宋长逝,…  相似文献   

10.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与黄河一样,同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国古文化的发祥地。数千年来,长江以自己甘美的乳汁浸润着荆楚大地,孕育了无数英才俊杰,陶冶了众多文坛巨匠.而屈原和宋玉就是其中两位杰出代表。正如文学史家陆侃如所说:“谁是中国文学之祖?我毫不迟疑的说:屈原与宋玉。他们不但给予楚民族文学以永久的生命,并且奠定了中国文学的稳固的基础……古代若无屈、宋,则文学史决没有那样灿烂;而楚民族若无屈、宋,则楚文学也决占不到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1.
在汉赋发展史上,贾谊是一位处于转折时期的继往开来的重要作家,他既以其杰出的创作成就成为骚体赋的最有力的代表性的人物,又以他的作品为汉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自铸伟词,兼容典故,广譬博喻,上继承屈原文学的传统,下奠定了汉赋之基础,开启汉赋的先河。  相似文献   

12.
我第一次读到何天行的《楚辞作于汉代考》,是在四十年代末期。那时学术界对它并没有任何反应。而我也只是曾在书眉上写了一些零星的看法;并在讲课时,顺便批评了它的某些论点。不料八十年代的今天,在日本学术界掀起“屈原否定论”的高潮中,何氏的《楚辞作于汉代考》,竟被誉为“最周密、最系统”的著述。(见日本早稻田大学中国文学会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中国文学研究》三期,稻畑耕一郎《屈原否定论系谱》)这就是我不得不旧事重提,再次评论一下这部书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梁颂成 《求索》2012,(6):158-159,151
龙膺的一生,始终以屈原"枌里(故里)后生"自居,对屈原崇敬有加。他自觉以屈原、宋玉为楷模,结合自己坎坷的仕宦经历,在诗文中尽情倾吐人生的屈怨骚情;他将屈原的行事为人、文学境界作为一种标杆,来评论文坛现象,论诗衡文。龙膺的思想,是在不同的"国家"理念背景下,调和了屈原人生矛盾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在巴蜀文学史上,王褒是继司马相如之后的又一位大家。王褒,字子渊,西汉蜀郡资中(今四川资阳)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于汉武帝在位晚期,卒于汉宣帝在让期间。汉昭帝、汉宣布在位时,努力矫正武帝晚年滥用民力,致使海内虚耗的弊政,轻摇薄赋,与民休息,使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形成“中兴"的局面。这种比较安定的社会条件,有利于增长“铺采摘文;体物写志”的辞赋的发展,促使一批汉赋作家崭露头角,王褒便是其中的校使者。王褒早年的经历,我们不大清楚。汉宣布时,由于宣帝喜爱辞赋,先后征召文学之士刘向、张子侨、华尤、柳褒…  相似文献   

15.
《湖北宣传》2006,(8):F0003-F0003
湖北省钟祥市第一中学的诞生和发展之所——兰台,有着两千多年光辉灿烂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屈原曾在此讲学,宋玉《风赋》写就于此,“雄风”之典源出于此。  相似文献   

16.
杨朱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杨朱学派是与儒、墨相颉抗,颇有影响的显学。它的主要学说是什么?代表什么阶级的利益?在先秦诸子中究属何家?这些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拟就以上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得到批评指正。杨朱,字子居,生卒年代不可确考,约当公元前395—335年之间,盖与商鞅、孟轲、许行等人同时而稍早。他的生平,我们知道得很少。《说苑·理政》记载杨朱有“三亩之园”,似乎是一个小土地私有者。  相似文献   

17.
宋玉文化,是宋玉及其作品和两千多年来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所形成的物质的、特别是精神的财富。宋玉文化所具有的品位高洁、思想和谐的特质,以及宋玉开创了赋体文学、奠定了感伤文学、成就了艳情文学、首启了梦幻文学、独树了女性文学、新制了山水文学、研发了游戏文学所展现的自主创新、影响古今的特质,成了荆楚文化的一件重要的稀世瑰宝,是中华民族的一笔珍贵的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先生在《关于宋玉》一文中把宋玉认定为“没有骨气的文人”,曲解了司马迁论及宋玉的本义、宋玉的作品、民间关于宋玉的故事和传说。从宋玉作品和古今经典的有关论述来看,宋玉是善于“曲谏”、忠君义民、爱国爱民、立身高洁、影响古今的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在楚文化乃至中华民族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影响与地位。  相似文献   

19.
蒋志远 《求索》2013,(2):166-168
“《说文》四大家”之一王筠的著述中有着大量对前代学者“古今字”指论的转引。这些上至两汉下迄乾嘉的材料反映其“古今字”观念和前代学者一脉相承.是全面评价王筠“古今字”观念以及客观总结“古今字”学术史的重要凭借。忽视这种历史继承性,而以今律古地认为王筠“分别文”研究是立足于“造字相承关系”阐论“古今字”并改变了这一术语的定义。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20.
在一次座谈会上,台湾作家彭瑞金说到:叶石涛的文学活动,“横跨两个时代,可以说亲身经历了中国新文学在台湾萌芽、成长、蜕变的整个过程”,是“唯一在从事小说创作之外,又长期不断地从事评论工作的特例。”所言不虚。叶石涛的文学生涯始于四十年代,步入六十年代中期之后,即侧重研究台湾省籍作家小说创作。他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