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88年1月19日.由台湾“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组织的第一个台湾返乡探亲团一行14人,由西安抵达北京。这个探亲团共有25人.其中大部分人是国民党退伍老兵,团长是台湾著名作家、工党领导人之一王拓。  相似文献   

2.
▲1988年 台湾当局决定两岸通信通过红十字总会转投。1988年4月13日,台湾“行政院”决定,台湾民众与大陆亲人通信可通过红十字会总会转投。 台湾拍摄第一部探亲片。1988年春,台湾由郭南宏导演的第一部探亲片《大陆行》,经台“新闻局”获准发行。  相似文献   

3.
文化润往来     
1988年1月13日,刚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的蒋经国先生在台北病逝。第二天,当时才30岁出头的杨祖瑶记着友人“出大事,要小心”的提醒,带着首个有“合法”手续的老兵探亲团返乡了。  相似文献   

4.
1987年 两岸民众第一次公开直接交往。1987年9月15日凌晨一时,台湾《自立晚报》记者李永得、徐璐到达北京国际机场,两岸民众第一次公开直接交往。9月15日该报登出38年来台湾记者第一次从中国大陆发回的报道。 台湾当局首次作出台胞赴大陆探亲的决定。1987年10月14日,台湾国民党中常委通过“五人专案小组”关于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两岸应尽快实现通航、通邮及发展贸易、互通有无的主张,即所谓的“三通”。1987年11月2日,台湾“行政院”基于两岸同胞的强烈要求,同意早期随国民政府到台湾去的大陆籍人士可以返乡探亲。这一政策的实施,开启了两岸民间交流的新篇章。伴随着探亲的脚步及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带来的商机,台湾人民陆续前往大陆地区从事投资,两岸之间的经贸活动  相似文献   

6.
历史的演进,直接或间接引起多次台湾与大陆之间的人员流动。 1987年11月2日,台湾当局迫于岛内舆论和民心压力,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随后,台胞到大陆探亲、旅游、经商、求学渐次热络,从而形成了老兵回家、青年创业、返乡投资等一波又一波“大陆热”台湾老兵:“想回家,永远都不会是错的!  相似文献   

7.
台湾台北的华国饭店里,悄悄传着一个让人生疑的消息:“有个大陆人在我们这个5星级饭店里住!说是来探亲的!探亲住饭店!好有钱呀!”从大陆来探亲的人,在台湾往往显得寒酸.这位倒好,听说给台湾亲友红包,请台湾亲友吃饭!倒过来了!“是共产党派来的吧?要不就是共产党的大官,不然怎么这么阔绰?”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二日,台湾开始办理赴大陆探亲登记,头五天便办好了五千多人的探亲手续.从三日起,从台湾来探亲的同胞日夜兼程,从不同口岸涌入大陆.许多人是取道香港而来的.香港中旅社的营业厅热闹空前,其中还有台湾佛门弟子专门来此间协助.  相似文献   

9.
1999年的台湾,可谓风起云涌,“热闹”非凡。 “总统”选举是重头戏 国民党方面,前台湾省长宋楚瑜的动作无疑是岛内各界关注的焦点。3月2日,以探亲名义赴美达两个多月的宋楚瑜返台。5月19日,宋楚瑜拒绝了李登辉“总统府资政”的聘请。5月下旬,  相似文献   

10.
台湾当局允许到大陆采访的第一位记者。1987年11月中旬,《台湾时报》副总编张自强经台湾当局允许到大陆采访。 台湾当局允许到大陆探亲的第一位艺人。1987年11月中旬,曾获得台湾电视广播最高奖——金星奖,被戏称为“台湾最丑陋的男歌星”凌峰,经台湾当局允许到大陆探亲。他在大陆拍摄了探亲片  相似文献   

11.
自从1987年11月2日开始,海峡两岸解冻,台湾当局允许除现职人员外,凡血亲、姻亲、三亲等以内的均可申请到大陆探亲。1988年11月又决定,在大陆的直系血亲、配偶可去台湾探病与奔丧,并决定县以下现职人员不涉及保密者可到大陆探亲。随后,台湾岛内掀起一股“大陆热”。在民众的呼声下,  相似文献   

12.
最近以来,人们都在关注着海峡两岸形势的新发展。台湾解嚴,“三通”的呼聲日高一日;台湾岛内居民被允许以香港、澳门为外出旅游的第一站;接着又盛传台湾当局要开放大陆探亲旅游。在这种气氛下,台湾《自立晚报》两名记者来大陆採访,自然成了一件为海内外瞩目的大新闻。本刊以台胞、侨胞等为主要读者对象。因为工作关系,我们的採编人员,常常与在大陆的台胞和去台人员亲属接触。对他们几十年来因亲人离散而遭受的痛苦,感同身受。福建省东山岛上“寡妇村”的悲凉气氛,蒙在我们的心头;海南  相似文献   

13.
就医看病是个头疼的话题 1987年10月14日,当蒋经国宣布开放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之后,台湾回乡热潮涌动。这一年,也被称为“两岸开放元年”。已经20多年过去了,很多台商在大陆成功开办了自己的企业,绝大多数台湾人也都在大陆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
我陪伴母亲去台湾探亲,恰好在台湾过了个母亲节。母亲节是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因为是星期日,大家都休息,所以街上十分热闹。听台湾的亲戚告诉我,在台湾母亲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在“母亲节”这天,不少台湾人都有上餐馆慰劳终年辛苦的妈妈,或是给妈妈买件心爱礼物的打算。因此,“母亲节”前后,也成为台湾餐饮业的“大旺日”,各酒店餐馆无不挖空心思吸引家庭顾客,而各百货公司和游乐场也想着在这一天有个“大丰收”。  相似文献   

15.
杨毅周 《台声》2000,(5):8-9
2000年3月18日 ,台湾“大选”落幕 ,国民党候选人惨败 ,民进党上了台 ,从而宣告国民党在台湾统治55年的结束。3月24日 ,李登辉在民众的一片叫骂中被迫辞去国民党主席的职务 ,从而结束了为期12年的所谓“李登辉时代”。70年代末80年代初 ,台湾社会的民主化趋势和两岸关系发展的浪潮势不可挡。在内外压力下 ,蒋经国于1987年被迫解除戒严 ,开放党禁 ,同时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于是 ,两岸交流迅速增加 ,台湾社会与两岸关系都进入转型期。1988年1月蒋经国去世 ,李登辉作为接班人接任台湾“总统” ;同年7月 ,李登辉接…  相似文献   

16.
乡情比酒浓     
这是“回乡的日子”徵文第一篇,作者洛夫是台湾诗人。他以诗人的感触追溯了他的探亲之行。  相似文献   

17.
台湾民间学术团体“台湾史研究会”的几位学者利用回大陆探亲之便,以个人名义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于1988年8月2日举办“台湾研究学术交流会”。这是海峡两岸学者第一次在大陆共聚一堂进行学术交流。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陈孔立教授向来自台湾的同行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这次研讨会有台湾学者参加并发表论文,我们感到十分荣幸。参加本次学术交流会的论文共有16篇,有14篇在会上报告,其中6篇是由“台湾史研究会”提出的。交流会共分六场进行,先由作者报告,接着进行讨论和提问,然后由作者答辩。  相似文献   

18.
台湾台南“荣民之家”的百岁人瑞刘吉成,今年四月十八日,在成都变流机场随“华夏之旅”探亲团登机返台时,这位自称“出去光桿,回来光棍”的老寿星口中喃喃说道:“故乡呵,我还会再回来的!”在他首次只身由宝岛返四川内江老家寻亲期间,留下了几则颇有情趣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陈孔立  修菁 《台声》2023,(23):86-88
<正>作者作为大陆学界研究台湾问题的“南派泰斗”,早在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胞探亲之前,就开始与台湾学界开展学术交流。文中他分享了两岸学界交流早期,他经历的几个“第一次”及几场印象特别深刻的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次探亲会友之旅,也是一次借鉴学习之旅,更是一次交流合作之旅。6月9日至16日,由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副省长龚正,省政协副主席徐冠巨率领的浙江省代表团,秉持“探亲会友、交流合作”的主旨,与台湾有关方面展开了多层次、宽领域的磋商对接,在深化经贸合作的同时,进一步推进农业、旅游、金融、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