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文学":从乌托邦想象到审美现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文学"最早由歌德提出,后来经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新阐释,逐渐打上了文化全球化的烙印.经过100多年的历史演变和发展,世界文学已经从早先的"乌托邦"想象逐步演变发展成为一种审美现实.世界文学之所以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版本,与翻译的中介不无关系.正是由于翻译的干预,一些原本仅具有国别/民族文学特征的文学作品成了世界文学.判断一部作品是否属于世界文学,必须依据以下几个标准:1.是否把握了特定的时代精神;2.其影响是否超越了本国/民族或本民族语言的界限;3.是否收入后来的研究者编选的文学经典选集;4.是否能够进入大学课堂;5.是否在另一语境下受到批评性的研究.虽然"世界文学"概念的提出有助于中国文学,但中国文学在世界的地位却十分边缘.为了早日使中国文学跻身世界文学之林,当前翻译的主要方向应该由外译中转向中译外,这样才能有效实施中国文化和文学走向世界的战略.  相似文献   

2.
魏家海 《理论月刊》2007,(2):142-144
间性协作大致包涵主体间性、文化间性和文本间性之间的协作。间性理论进入变译理论研究的视域,将丰富翻译研究的方法。文学变译需要综合顾及译者、原作者、原文、译文、译文读者、语境和超译文等因素,变译在“间性”实现,变通的结果是变译,译者的意图或加在译者身上的意图通过文学间性的运作,生产了各类变译文本。  相似文献   

3.
这一段话,是莫言的由衷之言,也触及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软肋:中国文学如需进一步走向世界,应大力加强翻译工作。莫言获奖,译作家们功不可没。在中国当代小说家中,莫言是作品被译介至国外的数量第一人。目前,他的大部分长篇都被翻译成外文,其中《红高粱家族》有16种译本,长篇小说《酒国》有6种。试想一下:莫言的作品如果没有瑞典文译者陈安娜和瑞典的汉学家、出版家伦纳特·伦德贝里的努力,没有翻译家架起一座中国文学通往世界文学的桥梁,那么,莫言的获奖将是不可想象的。  相似文献   

4.
冯正斌 《前沿》2010,(10):136-138,155
本文借助"目的论"及接受理论,通过对变译中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及影响其主体性发挥的目标语读者及译者自身素质等因素的系统论述,得出译者主体性在变译中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相关因素的制约。为此,译者在变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翻译的"目的"及读者的接受力,而且要提高自身翻译能力,采用灵活的变通手段和变译方法,在译前与读者达成共识,译后与读者达成共鸣。  相似文献   

5.
译书与中国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译书 ,作为沟通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对促进东西方文明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近代译书 ,大体上分为教会、官方、民间三方面的力量。尽管各方译书的目的、内容各有不同 ,但对于中国走向世界、走向近代化的作用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6.
叶静 《理论月刊》2013,(3):105-106
近年的中英文诗歌翻译研究主要关注译者主体意识和翻译主体性的探讨,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使得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得以凸显,相反,原诗作者的地位则被忽略.本文就如何看待原诗作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地位,如何把握并协调在翻译这一文学活动中,原作者、译者及读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翻译诗学观念,认为在充分把握原诗作者的诗学观及其在具体诗歌中体现方式的基础上,译者在译语中应用相应的策略将原诗作者的语言观、美学观、政治观等诗学观完整地再现出来.这种翻译诗学观念能积极主动地使作者、译者及读者三者之间视界融合的和谐统一,是人类文化沟通的一条重要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7.
民族志诗学与民族志实践,对少数民族典籍外译具有重要的启示。少数民族典籍外译最具操作性的途径是由懂汉语和外语的译者与既懂汉语又懂少数民族语言的人合作,以汉语为中介语进行翻译,并把充实的民族志背景信息融入其中。民族志诗学提倡的"可表演性",使译本保留原文本的"活态"特征,对少数民族典籍外译的策略选择具有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8.
许雷 《求索》2013,(11):265-265,33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来袭,各国在相互影响下形成多元文化并存的新"轴心时代"局面,涌现出更多的思想家来引导文化的发展方向。对于中译外译者而言,如何才能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立场,正确定位自身文化,找到走向西方的最佳方式,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将变译能力带进高校翻译课堂,是当代社会发展对翻译教学提出的要求,也是传统翻译教学的重要补充.利用真实的语言材料教会学生如何"变", 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体裁、翻译目的、目的语读者特征选择恰当的变译方式,并在一定变译原则的指导下创造性地传达原作的内容,是翻译教学中变译能力培养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诗学中的"想"与"因"结合的诗学观,不仅为诗歌创作、鉴赏和文学批评提供借鉴,而且也可作为汉诗英译的研究视角。本文从宇文所安英译王维诗的"译画入诗"、"译禅入诗"和"译典入诗"三个方面,探讨了诗歌画境中的动态性、静态性和光线色彩的和谐性在翻译中的摹写和润饰作用,分析了禅宗审美意境翻译中的"无我之境"、情景交织中的意境翻译的动感、声情意象翻译的乐感,总结了典故翻译的文化交互性,指出了宇文所安的翻译艺术的再现性重于表现性。  相似文献   

11.
景点翻译变译的审美理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中国景点介绍的美学特征,提出朦胧意象是吸引游客的审美基础,从中西语言文字差异性视角探讨了景点翻译中变译的必要性,同时也分析了景点翻译中变译的审美理据以及变译的度。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走向世界不能没有"知识储备"和"智力资本",否则将无法指导中国在世界范围的有效投资,也无法保全中国的全球利益当前,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战略面临的重大困境在于:中国已经走向世界并成为举世瞩目的第二大经济体,为世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中国对全球及各个  相似文献   

13.
张文鹤  张汨 《思想战线》2011,(Z1):436-437
对外宣传是一种以翻译为渠道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可以说外宣翻译的质量是外宣工作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本文将从目前外宣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实际的案例,讨论外宣翻译中遵循的原则,译前处理的必要性和提高译文质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徐小雁 《前沿》2012,(8):123-124
我国翻译理论研究源远流长,近20年来,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翻译理论建设和建立中国翻译理论体系成为翻译界的热门话题。本文在简要回顾中国译学理论建设的发展过程和分析我国目前译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未来的译学理论建设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对墨海书馆秉笔华士这一近代重要译学人物的研究仍然有待深入,必须将其放在历史与文化的大背景中,结合其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译学作品,对他们的产生、兴起、译述以及其对译学的贡献和影响进行梳理,肯定这一群体在译学史上所具有的先驱者地位,从而深刻揭示近代中国译学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6.
功能翻译理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其中的翻译目的论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从译入语读者的角度考虑,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选择翻译策略。本文通过实例分析强调了目的论在非文学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学翻译因其涉及的文本特点,有别于其他文体的翻译。理论界普遍认为文学翻译是一种再创造活动,这个再创造者无疑就是译者,他是文学文本由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转换的实现者。在这一转换中,他的主体性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它的发挥直接影响到译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融入世界,我国的银行业也具备了走向世界的必要性,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趋势使之具有走向世界的可能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银行业应克服发展中的缺陷,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发展壮大自己,为世界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9.
易经 《求索》2012,(9):192-193,138
本文以人的生存困境、人性的关怀为基点,探讨海德格尔存在主义与中国文学的差异与融合。文章主要从道家思想、佛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三个维度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前两个维度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差异明显,但却也有共通之处,而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学中的"情本体"学说提供了可以使两者相结合的最佳路径。这条路径为21世纪的中国文学打开了一条走向世界文坛的窗口。  相似文献   

20.
近代以来,逐渐增多的中外交往要求中国必须了解世界,了解世界历史.学校教育成为世界历史知识推广和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清末民初,中学世界历史课程开始设立,译自日本、欧美和国人的自编世界史著作成为世界史的教科书.此时期的中学世界史课程和教科书明显受到了当时"华夏中心史观"、"欧洲中心论"、"进化史观"等社会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近代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下,国人的世界历史观念和中国传统知识体系的近代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