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学之最     
普通法的最早形成普通法是英国法律的主要渊源,集中体现了英国法律的特征。它是封建社会初期在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习惯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公元5世纪,日耳曼族人中的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渡海统治了英伦三岛,英国由此从适用罗马法改为用盎格鲁·撒克逊习惯法。由于各地区习惯不同,语言不一,盎格鲁·撒克逊法具有极大的分散性。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国后,为了适应统治的需要,从御前会议中分设了王室法院,并实行巡回审判制度。王室法院派往各地的巡回法官,在审判案件过程中,除根据国王敕令外,主要根据该地习惯,因而巡回审判…  相似文献   

2.
令状制度(the system of writs)是英国普通法历史上的最为重要也最具有特色的制度,它和陪审制度一起构成普通法形成与发展的程序基础。当代著名英国法律史学者贝克(Baker)教授这样形容其重要性:普通法的原则是永远无法以抽象归纳的方式来描绘的,普通法是围绕着令状及相应的诉讼格式成长起来的,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司法正义才得以被视为法律的核心,王室法院才得以对王国进行统一的司法治理。事实上,在财产法、契约法或侵权法出现之前,有关令状的法律就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法律制度(尤其是司法制度)了。然而正是这个可以被称之为英国法治基石的令状却在19世纪的司法改革中被废除了,本文在此主要探讨令状制度被废除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孙德鹏 《现代法学》2008,30(3):182-193
令状制度(thesystem of writs)是英国普通法历史上最为重要也最具有特色的司法制度,在王室法院适用的司法化令状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具体的诉讼程序,是普通法独特的司法治理赖以存在的程序基础,普通法正是在王室法院适用司法化令状而形成的大量判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本文把历史背景定在早期英国法的形成时期,即诺曼征服(1066)至亨利-金雀花时期(1154-1189),通过考察普通法形成初期的历史,阐述令状司法化的进程及其对英国普通法形成的重大影响,从而形成对于普通法和英国式法治传统的独特认识。  相似文献   

4.
孙小悦 《法制与经济》2013,(2):22-23,25
令状制度作为英国的一项最为重要和最具特色的司法制度,与陪审制度一起,在英国普通法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从法律治理的角度来看,"普通法"即是超越了纷繁复杂的地方习惯法而形成的统一的英格兰国王的法律,而其正是在王室法院适用司法化令状的大量判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另外,英国法律文化中注重程序的精神、限制王权的传统和别具特色的法律教育都与令状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令状制度是英国普通法历史上最为重要也最具有特色的司法制度,它和陪审制度一起构成了普通法形成与发展的程序基础。王权是理解早期普通法形成过程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在从王室的行政令状到作为一种普通法诉讼制度的司法化令状的演变过程中,早期英国王权演变和特殊性扮演着重要角色,推动了中央司法治理的制度化、例行化,也为通行全国的普通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令状主义产生于英国普通法,旨在通过令状的方式实施法律上的强制处分,并对个人权利给予适当的救济,本质上是一种权利救济原则。目前许多国家对强制性侦查采取令状主义原则。广义上的令状主义,是指侦查机关在强制性侦查过程中,获得许可,可以通过法律允许的手段进行,并不限定颁发许可令状的机关一定是排除侦查机关本身的其他机关。狭义的令状主义是指侦查机关在侦查一定范围内的犯罪时,原则上可以根据法官签发的令状进行监听。我国没有实行狭义的令状主义。令状主义是追求实体真实和正当程序结合的中和产物,在诉讼的过程中要保障实体真实,同时又要注重程序的正当性,以保护人权。  相似文献   

7.
专制时代的人权保护观念薄弱,侦查过程中经常侵犯被侦查人的权利。现代诉讼文明的理念中,人权的保护是正当诉讼的应有之义,所以强制侦查手段的运用一般需要使用证件,紧急情况或法律规定的情况除外。强制性侦查手段本身就是对人权保护的例外规定,因而各国法律几乎都对强制性侦查做出专门规定。令状主义原产生于英国普通法,旨在通过令状的方式实施法律上的强制处分,并对个人权利给予适当的救济,本质上是一种权利救济原则。目前许多国家对强制性侦查采取令状主义原则。广义上的令状主义,是指侦查机关在强制性侦查过程中,获  相似文献   

8.
英国法治的基石--令状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项焱  张烁 《法学评论》2004,22(1):118-122
本文首先分析了令状制度的发展历史 ,认为令状制度作为普通法的基础 ,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司法管辖权中央集权化的过程 ;从令状制度的内容、形式以及作用机制可以看出 ,其制度设计具有典型的英国特色 ,即是在坚持旧有习惯的基础上 ,通过程序上的改变将国王的政策贯彻到案件的审理中 ,这种改革模式导致了法律至上原则和正当程序原则在英国的确立 ,同时严格的诉讼程序使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成为可能 ,并由此产生了司法独立的萌芽。  相似文献   

9.
华鹏 《中国律师》2003,(12):19-22
9月27日至2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携手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联合主办、《中国律师》杂志社协办的中英“辩护律师权利保障与证据开示”案例研讨会在京召开。英方参会的法律专家罗伯特·西布鲁克先生(RobertSeabrook王室法律顾问)、布鲁斯·豪尔德先生(BruceHoulder王室法律顾问)和罗伯特·布朗先生(RobertBrown律师),通过对具体个案诉讼过程的演示,展示了犯罪嫌疑人和辩护律师在刑事案件审前的权益。中方来自全国人大法律工作委员会、全国律协、法院和检察系统、律师及刑法学研究领域的近70名知名专家和教授,在两…  相似文献   

10.
姜栋 《河北法学》2007,25(4):152-160
"程序先于权利"是英国普通法中一项重要的原则,它产生和发展于令状制度的兴起与成熟,而之所以能够在普通法中形成程序决定权利的格局,不仅在于权利本身就和程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还在于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传统中以程序为核心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1.
简析普通法形成过程中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通法的形成与其说是一种法律现象,不如说是一种政治必然。诺曼王朝的集权统治,离不开一套统一、明确的法律体制。普通法的形成就意味着要将征服前分散的审判管辖权集中起来,意味着要把隐藏在习惯中的规则固定下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诺曼王朝及其后人设置了王室法院,推行了令状制度并确立了法官的巡回审判制度。所有的这些措施是如何有效的推动了普通法的形成呢?本文通过对上述因素的分析探究了普通法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2.
12世纪亨利二世的改革使得英国法走上了一条和欧洲大陆不同的道路,英格兰普通法性格特征的形成和亨利二世改革所建立的司法制度有着不可分的关系,巡回法院、令状司法化和陪审制度在司法领域的确立确定了英国法的走向,其后虽历经改革,但基于这些制度而确立的普通法传统一直主宰着英国法律的性格。  相似文献   

13.
韩国行政诉讼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录:第1章总则第2章撤销诉讼第1节裁判管辖第2节当事人第3节诉的提起第4节审理第5节裁判第6节补则第3章撤销诉讼以外的抗告诉讼第4章当事人诉讼第5章民众诉讼及机关诉讼附则:1·法律第3754号,1984·12·152·法律第4017号,1988·8·53·法律第4770号,1994·7·274·法律第6626号,2002·1·265·法律第6627号,2002·1·26第1章总则第1条(目的)本法旨在通过行政诉讼程序,救济行政厅的违法处分以及公权力的行使、不行使等造成的国民权益的侵害,并适当解决关于公法上的权利关系或法适用上的争议。第2条(定义)1·本法所使用的法律用语的定义如下…  相似文献   

14.
牛淑贤 《法制与社会》2012,(11):18-22,44
诉讼程序的改革是近代英国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封建的普通法和衡平法诉讼程序的改革,英国司法逐步摆脱了由令状制度造成的形式主义的束缚,克服了僵化而过时的诉讼程序造成的弊端,祛除了其浓厚的封建残余,初步建立起一套适合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简捷高效的现代资本主义诉讼程序,对我国当代司法程序的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民事被告答辩制度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世全 《现代法学》2005,27(4):93-99
民事被告答辩制度的完善,应当以答辩是被告的诉讼权利为基础。答辩所反映的被告与对方当事人、法院之间的诉讼关系,是答辩制度的本质所在。我国民事诉讼答辩制度应以答辩方式、答辩内容、不答辩的法律后果、答辩的救济程序等具体内容的完备为核心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6.
孔倩茜 《法制与社会》2010,(16):41-41,45
令状制度是英国普通法中一个很有特点的制度,它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称的上是司法管辖权中央集权化的过程,同时它也促进了程序优先原则的确立和衡平法的产生,因此在普通法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大陆法系各国的民事诉讼将法院对法律适用的释明称为法律观点指出义务,其与对事实的释明一道构成法院"实体性诉讼指挥"的核心。在德国,法律观点指出义务的立法化是落实宪法规定的听审请求权,避免突袭性裁判的需要。它要求在诉讼过程中,法院应就法律适用与当事人进行讨论,指出当事人在辩论中未提出的,而法院可能作为裁判基础的法律观点,并赋予当事人表明意见的机会。违反法律观点指出义务构成程序瑕疵,当事人可通过上诉、提起宪法诉讼以及提出异议等救济手段维护其程序权利。法律观点指出义务为当事人提供了对法院的法律判断权施加影响的机会,保障了当事人在法律适用领域中的程序参与权,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18.
谢红星 《政法学刊》2010,27(1):16-21
英国普通法是多种法律文化混合生成的,具有一种“混合性”的特征。普通法的“混合性”,既指其历史渊源的多样性,也指其法律内容的有机性。中央集权的强化是推动普通法“混合性”特征形成的政治要素,不同法律文化之间的相通、深厚的盎格鲁-撒克逊习惯法传统、实用主义的法律风格是影响这一特征形成的法律要素。借鉴普通法“混合性”特征及其形成的经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应当混合现有的传统法、苏联法、欧关法等法律文化。在混合过程中,要重视政治权力的积极作用,珍惜传统法律文化,和采取实用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英国早期(12~17世纪)制定法对合同法的影响表现为:第一,通过限制教会法院及地方法院管辖权来促进皇家司法机关对合同诉讼的控制;第二,通过发展陪审制提升合同诉讼中证据规则的科学性;第三,确认和发展新的合同诉讼形式以扩大合同救济的适用范围;第四,通过增强国家对合同纠纷的司法控制以及对违约人施加刑事处罚程序来维护商业阶层利益并强化守约观念。《反欺诈法》则对一定范围内的协议增加了得到司法受理的形式要件。英国早期制定法对普通法合同法的推动是以程序性规定作为突破口的,这种作用模式是对英美法律"程序先于权利"传统的实例解读。  相似文献   

20.
刘家兴 《中外法学》1991,(4):19-23,35
<正> 一、对民事诉讼法的认识问题民事诉讼法只是法院审判民事案件的法律呢?抑或既是法院审判民事案件的法律,又是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这似乎已不成其为一个问题,但从对许多问题表现出的分歧看,它却仍是一个没能解决的问题.比如,在民事诉讼法的任务中,要不要有保护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内容;在诸多的程序制度中,是否应充分考虑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在整个法律制度中,有无必要研究审判程序制度与诉讼程序制度的结合与协调问题.上述问题不解决,民事诉讼法即使具有法院审判民事案件的可行性,也必然会缺乏诉讼机制构成的合理性,这就难于避免某些程序制度的不完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