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瑞壬  董平 《法制与社会》2010,(17):253-254
在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人权保护的今天,刑事被害人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应该得到最直接最充分的保护。虽然刑事诉讼法赋予了刑事被害人诸多权利,但仍存有不足。本文着重从目前我国刑事被害人享有的诉讼权利、存在问题和原因以及如何完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更好的完善刑事被害人的诉讼权利。  相似文献   

2.
刑事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作为权利受到侵害的一方,在我国的保护相对来说比较滞后,应当从法律层面上确立刑事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认识到保护被害人权利的重要性,在宪法和法律中强调被害人的权利,让其享有上诉权等,并且在物质上要对被害人有所救助,这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陈桂莲 《政府法制》2009,(12):58-59
被害人的权利取决于被害人的诉讼地位,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被害人的诉讼地位有着明显的差异。从刑罚的执行者、控诉者、证人到当事人,不同的诉讼地位决定了其在诉讼中所享有的诉讼权利不同,体现的诉讼结构和价值取向也不同。当前我国刑事诉讼法虽明确规定了被害人当事人的诉讼地位,但由于权利的不完整,导致被害人徒有当事人的名分。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介绍了被确立死亡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受害人的被抚养人作为间接受害人而享有对被害人的求偿权,而后就交通肇事案件中被抚养人的权利作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刘梅湘 《现代法学》2006,28(4):122-128
被害人的知情权是被害人行使其他诉讼权利的逻辑前提,是诉讼民主的重要体现,亦有助于实现社会正义。国际公约及其他国际性文件和法治发达国家都对公民的知情权及被害人的知情权都作了明确规定,有的国家甚至将其上升到宪法的高度。我国刑事被害人享有一定程度的知情权,但权利告知规则仍不完善,被害人对案件的进展、诉讼结果以及刑罚的执行情况缺乏知悉途径,知情权的实现缺乏保障机制。立法上应对其作相应完善。  相似文献   

6.
浅议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害人因为犯罪行为遭受了经济或精神上的损失,本应得到法律的更大关照,但从我国法律的规定中看出,被害人相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来说,却往往处于被漠视的地位。在此,笔者从诉讼代理人和辩护人享有权利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两者的比较,来说明被害人权利失衡的表象并寻找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规定得比较详细,而关于被害人权利保护的规定却少之又少。本文以刑事诉讼被害人的诉讼权利为研究对象,指出了我国刑事被害人的权利现状,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存在的缺陷,提出了如何完善被害人的诉讼权利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8.
杨晓璐  李超 《法制与社会》2012,(25):282-283
随着司法文明的推进,人类对自身权利的关注超越以往各个时代.就被害人而言,不仅传统学科给予关注,新兴的被害人学更是给予专门重视.尤其在西方一些国家,被害人权利运动蓬勃兴起.就我国的被害人保护情况来看,在立法上还有很多欠缺,在实践中保护也不很到位.本文主要从被害人的参与性权利,救济性权利及保障性权利三方面来论述对被害人的保护,以期提高在刑事司法中被害人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障——中日法律的实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戬 《河北法学》2007,25(8):143-146
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体系的构建,一方面应注重体系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应充分关注各种制度实践向度的现实可行性.从中日法律的具体实效角度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全面规范我国被害人的权利保障、权利认知与权利救济制度,立足现实国情,提升对刑事被害人权利的关注,有效保障被害人利益.  相似文献   

10.
于宁 《天津检察》2010,(1):55-56
从权利保障的角度讲,知情权是被害人在审查起诉阶段享有的最基本的权利,是行使其它一切诉讼权利的前提。从检务公开的角度讲,被害人的知情权属于检察机关依法应向诉讼当事人公开的不涉及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事宜。因此,确保并强化被害人在审查起诉阶段的知情权是权利保障与检务公开的双重要求。刑事诉讼法第40条规定了检察机关要在法定期限内告知被害方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  相似文献   

11.
我国刑事被害人的民事权利保护体系存在诸多漏洞。他们的民事赔偿权利被大量削减,最高人民法院用司法解释的形式变相剥夺了被害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权利、被害人索赔精神损害赔偿金的权利、被害人及其遗属索赔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的权利。因此十分有必取消不公平的相关司法解释,恢复刑事被害人应有的民事赔偿权,并建立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对补偿对象、补偿范围、补偿金额、补偿资金来源、补偿程序等分别作出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12.
刑事被害人对诉讼信息的知情是其行使诉讼权利的逻辑前提。被害人的知情权蕴涵着丰富的程序价值,保障被害人的知情权已成为刑事诉讼基本人权保障的国际趋势。西方国家特别是英美法系国家,对被害人知情权的法律规定较为周详,涉及到调查、起诉、审判和执行各个阶段。我国的刑事被害人在诉讼中享有一定的知情权,但知情的范围较为有限,而且缺乏相应的程序保障措施,与被害人的当事人地位不相称。以程序正义和人权保障的价值目标为参照,借鉴境外的立法经验,完善被害人的知情权,是切实保护被害人权益的一种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3.
刑事被害人诉讼地位与诉讼权利保障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诉讼参与人各不相同的诉讼地位,决定了其相应享有的诉讼权利的不同。各诉讼参与人分别具有相应的诉讼地位,是诉讼权利均衡合理配置的前提。因此,要研究被害人的诉讼权利保障问题,须先明确其诉讼地位。  相似文献   

14.
吴大华  邓琳君 《现代法学》2014,36(5):162-169
《犯罪被害人权利法》标志着美国犯罪被害人保护立法达到了顶峰,但是环境犯罪被害人的出现使该法的适用引起了争议。反对者的主要理由是基于审判程序的复杂性、被害人的难以确定性和媒体报道所导致的不公正性,然而,支持者认为适用该法不仅不会导致审判程序复杂化,而且能够合理地保护环境犯罪被害人的权利并保证审判的公正性。引起争论的深层原因在于环境犯罪被害人的特殊性。美国《犯罪被害人权利法》的扩张适用对我国环境犯罪被害人的保护具有启发意义。首先是扩展传统犯罪被害人的定义;其次是保障环境犯罪被害人的刑事诉权;最后是完善环境犯罪被害人的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5.
保护被害人权利:刑事司法改革的新里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敏康 《法学》2007,(6):29-37
犯罪被害人构成一个社会阶层。由于主观认识的偏差和制度的缺失,我国对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问题的研究严重滞后。如果能从宪法层面上确立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那这种权利的内涵则远远超出了金钱补偿的范围,还涉及到其他一些十分重要的权利。在关注被害人宪法权利的构建时,人们仍然应当关注对被告人宪法权利的保护。确立刑事案件被害人的宪法权利绝对是一件具有现实的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的事情。然而,要真正进行具体的制度设计,并令其具有可操作性却并非是一件易事。  相似文献   

16.
<正> 一、新刑诉法有关被害人诉讼地位的新规定 传统理论认为,在公诉案件中,被害人不是诉讼当事人,而仅是控诉一方的诉讼参与人,享有法律赋予的极为有限的诉讼权利。而新《刑诉法》的公布,打破了传统理论的界限,将被害人纳入了“当事人”的范围,并赋予其较现行法律更为广泛的诉讼权利。法律的这一变化,不仅使被害人成为了独立的控方当事人,而且也极大地增强了被害人与被告一方当事人抗衡的能力。特别是法律的变化,更促成被害人以下特点产生:  相似文献   

17.
祁麟 《法制与社会》2012,(33):239-241
刑事诉讼中被害人的诉讼地位和诉讼权利长期以来出于一个被忽视的状况下,随着国际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被害人的权利保障日益受到了重视。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关系着起诉权的配置,诉讼构造的构建等诸多重要的问题。我国刑事诉讼法也从立法角度确立了被害人的当事人地位以及保障了被害人的诸多权益,但从保护人权保护被害人利益的角度思考我国刑事诉讼法对被害人权利的保障仍有改善空间。  相似文献   

18.
曾友祥 《现代法学》2001,23(2):78-81
本文在论述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的特点和现行刑事被害人权利制度的内容后,提出了完善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制度的建议。提出应赋予因犯罪行为而遭受精神损害的被害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权利。  相似文献   

19.
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障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的完整性和实现司法公正,本文针对刑诉法对被害人权利保护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提出了三方面立法设想:1、进一步扩大和保护被害人参与刑事诉讼的权利;2、确立公诉案件被害人上诉权;3、保障被害人刑事赔偿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刑事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是当事人,但目前立法及司法实践中,对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障不尽完善,需要在附带民事诉讼起诉权、庭审权利.直接上诉权等方面完善被害人权利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