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悉我国"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机遇,丰富发展了新时代"三农"战略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三农"战略思想的价值维度是维护亿万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福祉,明确"三农"工作"为了谁"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三农"战略思想的实践维度是提升农业生产社会化、组织化服务水平,明确"三农"工作"如何做"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三农"战略思想的目标维度是实现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明确"三农"工作"目标性"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三农"战略思想为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对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具有战略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中国梦战略思想的重要讲话,阐明了中国梦战略思想的基本要点和总体轮廓,这是我们理解中国梦战略思想的根本依据。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领会中国梦战略思想的重大意义、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推动中国梦入心入脑入行动。一、深刻认识中国梦战略思想的历史背景和伟大意义理解中国梦概念的本质含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领导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这一重大命题,把我们党“讲政治”的要求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准确把握“政治能力”的科学内涵,是深入探讨这一问题的基本前提,也是学深悟透的基本功。总书记关心的这个“政治能力”要义深邃,需要从能力的来源、结构要素和功能作用等多维度来剖析,才能准确理解;这一与“领导职责相匹配”的政治能力,特指与我国当前发展阶段特点相适应的领导干部所必须具备的政治素质。  相似文献   

4.
[摘 要]习近平提出的“四个全面”,从精神层面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从实践层面现实引领着大家的行为模式。《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进一步强调,全党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研究和把握“四个全面”的思维立度,侧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思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四个全面”的概括与提出完全在于造福人民;二是从思维的系统性与定位阈上,“四个全面”的把握与运用强调整体联结,注重顶层设计;三是从思维现实化与创新力上,“四个全面”具有明确的实践指向,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总方略,更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正能量。  相似文献   

5.
《求是》2014,(15)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治水发表重要论述,形成了新时期我国治水兴水的重要战略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必将广泛凝聚全党全社会治水兴水的强大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安全保障。深刻认识治水兴水的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精辟阐述了治水兴水的重大意义,深入剖析了我国水安全新老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影响久远的《周易》哲学,对于近代中国思想家严复的“天演哲学”同样具有重要的乃至奠基性的意义。《周易》强调“变”的绝对性,为严复接受斯宾塞的普遍进化论作了理论准备;在易学的传统中形成的若干“默认点”如“物极必反”、以“未济”为“亨”等,支持了“天演哲学”的非目的论路径;《周易》由术(卜筮)而道(理性)的历史造成的相容主义诠释传统,体现在“天演哲学”中,则成为历史进步的必然性与发挥竞争意志可以改变国运两者并行不悖的理论。严复的个案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近代思想家如何通过“新知附益旧学”的方式实现传统的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7.
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三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基础的"三农"战略思想,对解决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三农"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推进当前和今后我国"三农"事业乃至全局发展有重大指导意义。习近平"三农"战略思想体现出全面科学的系统思维,反映出严密的内在逻辑和清晰的理路,是其实践经验和"三农"理论的创新性结合,是国际借鉴与我国"三农"具体国情的结合,是"三农"发展的基础性与中国梦的整体性的结合,是"三农"发展的"大农协"与"大农政"的结合。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价值论视阈,文化自信推动“双创”实现,有三个层面:一是从奠定民族心理基础、根植独特价值理念、激发与时俱进品格方面,揭示出文化自信是“双创”生成的价值基因;二是从倡扬原创性、张扬主体性、弘扬辩证法方面,表明文化自信是“双创”发展的价值引领;三是从促进当代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推进世界多彩文化的繁荣共生、努力为人类进步事业多做贡献等维度,明确文化自信是“双创”现实化的价值力量。  相似文献   

9.
自2004年高盛资深咨询顾问J.C.雷默(Joshua C. Ramo)提出“北京共识”并以之概括中国发展经验以来,国内外学界就出现了有关“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讨论热潮。人们在总结中国道路的经验教训并揭示其基本特征的同时,也对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或影响力进行了思考。梳理他们对中国道路之世界意义的解读,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当前我国在国际社会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所处的地位和坐标,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从而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与优势。综合而言,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基于三个维度:一是中国道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二是中国道路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三是中国道路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处理以及调整德礼与刑政的关系问题上,朱熹以其理学的立场和进路,具体地研判德礼与刑政的关系,并抉择一条适合当时社会环境与礼法现实的规范之路。朱熹的做法主要体现在:以分析的人性说为理论出发点,以道德理性论证“德礼”教化的有限意义以及“刑政”的积极作用。而朱熹对“刑政”的重视主要体现在其对“严刑”的必要性意义予以特别的关注,并试图通过批判当时社会上以及司法领域盛行的“恤刑”理念来体现这一主张。  相似文献   

11.
国内学者多用“中国道路”的表述解说中国崛起的“事实”。“中国道路”“是否可持续”之所以日益成为讨论焦点,既源于“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追问之完满求解,亦源于为拉近“中国思想”与“中国道路”的距离所催生的思想话语建构冲动。总体来看,即便“中国道路”的“理论和实践还远未成熟”,国内学者仍多对其在未来的可持续性怀有信心,体现出乐观或谨慎乐观态度。部分学者在承认“中国道路”迄今取得成功的同时,对其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分析较多。由此而言,国内学者在基本认同“中国道路”的社会主义属性的同时,对其未来的目标模式颇多讨论,这将影响着“中国道路”的有关讨论。  相似文献   

12.
“十五字诀”是陈云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切身体会,其思想渊源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哲学著作。陈云“十五字诀”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现实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应有之义,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深入学习和深刻把握陈云“十五字诀”有利于加强我党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以及民主的作风。  相似文献   

13.
《党建》2015,(4)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精心组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坚定干部群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深化"讲文明树新风"、"我们的节日"和学雷锋志愿服务等活动,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形成热潮,主流价值导向更  相似文献   

14.
高层传声     
<正>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7月26日至27日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九大揭示“四个伟大”历史使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召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将以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使命担当和责任践履,促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再出发,从而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辉煌。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年极不平凡的进程中,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构成党中央提出“四个伟大”历史使命的实践基础。“四个伟大”历史使命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接续,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现实要求。“四个伟大”历史使命的形成体现了党中央的经验成果转化能力,十八大以来党治国理政的创新实践奠定了形成“四个伟大”历史使命的实践基础。以新布局、新部署、新理念、新聚焦、新思维为特征的治国理政创新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辟了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6.
经济的自信,源于客观理性的比较分析,源于宏观经济数据所透示的信息。我国经济的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为经济自信提供坚实支撑。随着经济增速的趋缓,“中国经济崩溃论”、“中国经济恶化论”、“中国经济硬着陆论”等观点也时起时伏,不断冲击着人们紧绷的神经,增加了人们对经济前景的疑虑,干扰着人们的视线和判断,也威胁着人们对未来的信心。“新常态”的战略判断和战略思维,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和大逻揖,是消除疑虑、保持定力、坚定经济自信、清醒、沉稳、有作为、有担当的强大基石。当前的中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较大,这更需要经济自信。只有坚定经济自信,才能沉着、冷静、从容地应对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为此,需要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辩证把握三大关系。  相似文献   

17.
“人民是改革的主体”,体现了实践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权利主体与利益主体的统一,个人主体与社会主体的统一。理解这一命题,必须始终围绕“改革”的时代语境,从“人民主体”的基本内涵入手,分析人民在改革进程中担当主体角色的理论基础。当前,人民作为改革主体的真实性面临着主体权利被僭越、改革利益受损害、人民参与改革的主体能动性不均衡等现实挑战。落实“人民是改革的主体”,应该从强化人民主体参与意识、建立改革利益公众分享机制、加强法制建设等方面来确保人民真正发挥改革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梦”的伟大构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其深刻意义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学理逻辑中发掘。马克思在批判的逻辑中革命性地将共同体概念作为人类社会的理想模式,毛泽东将共同体的理论第一次运用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之中,邓小平则在平衡理想与现实的基础上以经济建设贯彻共同体的意蕴。“中国梦”充分总结近代中国特别是社会主义建设以来共同体建设经验,高度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体概念的历史意识、精神内涵、理想价值,在把握现实性、时代性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指明了方向、增强了信心、提供了动力。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基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围绕着“法治浙江”有许多关于法治建设的深沉思考和重要论述。习近平在浙期间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论述,可以概括为法治理念论、法治本质论、法治与德治互补论、立法基础论、依法行政论、司法公正论和法治社会论。我们从中探掘其思想的实践渊源、理论渊源和文化渊源,看到习近平在浙期间关于法治建设重要论述,与其进入中央工作尤其是担任总书记后形成的“法治中国”思想在精神上是相通相承的。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家风建设中,要使优良家风成为人们自觉的内在追求,可以借鉴阳明心学中的合理成果,从积极发现和发扬每个人的“良知”方面着力,通过“致良知”道德修养的实践功夫,彰显以良知为核心价值的道德主体精神。优良家风建设需要家庭成员以良知为引领,唤醒良知、挺立良知、力行良知,把家风建设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内在需求”,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使和谐家风成为助推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