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袁刚 《学习论坛》2007,23(10):79-80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是一个铁腕政治家,以威猛治国而不注重和谐。但她乱中求稳,锐意改革,武周革命使政治格局发生制度性变迁,以科举制为中心的官僚政治得以确立,贵族政治彻底地退出了历史舞台。武则天还修订法律,订立行政规范,文治武功都大有建树。她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稳健地将大唐推入盛世。  相似文献   

2.
官僚政治既有阶级性一面,也有社会性一面。因而,在任何社会中官僚政治都带有社会性。从政治心理学角度看,官僚政治不仅有政治经济学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也有非理性的假设;不仅有组织社会学的非人格化、程序性的意义,也有人格化、病理性的意义。因此,官僚政治的研究势必要求我们突破现有的研究视角,从强调外在客观的研究转到内在主观的研究。在这个意义上,以精神分析学的若干概念为分析工具,从官僚政治心理学角度着力研究官僚个体、官僚组织的心理特征与运行机制,应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扬弃传统政治文化 构建中国现代政治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这一概念是80年代开始形成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从现代西方政治学说引入“政治文化”概念,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这一概念。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却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人类历史上作为一种成熟的、有渗透力的传统文化,是从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发展中生长出来的政治心理和政治价值的总沉淀,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思想、理论、观念的集结。  相似文献   

4.
乔耀章 《探索》2004,(6):40-43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一个鲜活的学术话语,由此引申出“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指导我国新的政治建设实践”话题。对此,本文对如何完整准确地理解“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如何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指导我国新的政治建设实践,作了初步的探讨,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应当成为中国政治学理论研究的立论基础,以及政治学之知与政治学之行、官僚政治与民众政治的关系问题,认为只有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整体、根本和长远利益,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5.
传统政治文化在中国传统政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主要内容的儒家学说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传统政治文化不仅在当时造成了震撼的影响,而且对现代中国政治经济的繁荣与稳定也起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于是,研究传统政治文化的历史影响就成为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6.
现代中国的政治改革,走自己的路,发展人民民主,受到一些论者的质疑。本文总结中国政治改革的历程和人民民主的成就,从历史和逻辑的结合上给出回答:当今中国政治改革,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吸取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既突破西方政治制度与发展逻辑的框架,又立足于国情,代表人民并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成功开拓了民主政治新形态、发展新道路;历史展现了人民民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活力和优势;全面深化政治改革,发展人民民主,将为人类世界民主政治现代化提供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7.
道德滑坡让倡导仁义道德的儒家文化又兴盛起来。复兴儒家文化真的能够有效制止腐败滋生、贿赂风行吗?不!儒家文化刚好就是腐败的根源。儒家文化的丑陋被人赤裸裸的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不由得让人感到一阵透心的凉意。尹伊君在《腐败与儒家文化》(《检察日报》1996年7月1日与7月15日)一文中论证说:中国历史上的官僚政体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大一统、中央集权、等级制是中国封建政治的三大主要特征,儒家文化为这种官僚政治提供了最有力的理论支撑点。讲等级、建序列,提倡尊卑上下、长幼有序,是历代儒家学说的共同点。“可以说,儒家文化是官僚政治的内核,而官僚政治是儒家文化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表现形式。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认清中国封建社会腐败现象产生的基础和‘内隐’”。中国的封建社会,政治权力受到高度崇拜,因为拥有了政治权力也就拥有了一切。“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是鼓励人们读书(读四书五经),而读书则是为了做官,“学而优则仕”嘛,做了官才会真正有“颜如玉”“黄金屋”,读书当不了官,万般无奈你只好去当“孔乙己”,当然若有恒心可能还会有一个“范进中举”的奇迹。以研究中国科技史而著名的英国学者李约瑟曾感叹曰:“每个朝代,即便是有钱的商人的子  相似文献   

8.
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探索与实践是在国内外历史环境与当今政治生态双重交错中逐步展开。传统中国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官僚帝国,只有"君主"而没有"民主",中华帝国与西方封建制的社会结构、权力结构等有很大的区隔。近代以降,在"冲击-反应"的模式下传统中国被迫拉入到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激进主义倾向的"五四运动"成为当今中国民主进程的滥觞,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政治运作机制"动员式政治"一直沿袭到1980年代末,中国民主遭受挫折、困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民民主意识增强,中国政治生活逐渐向"日常政治"转型,通过基层民主和党内民主等民主途径的探索和创新实践,逐步推动和实现人民民主和国家民主。  相似文献   

9.
张彦玲 《新视野》2005,2(5):13-15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治建设史上,抗日战争时期无疑是十分重要和有深远影响的一段。对这一时期党领导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现实与未来。本文就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领导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对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和历史启示,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李良栋 《理论学刊》2008,3(5):81-8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历史和现实的选择.只有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才能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共产党在夺取国家政权后,基本上是延用革命党的价值、思维、组织、体制和行动逻辑对国家与社会进行改造,塑造了一种独特的政治模式,集中体现为密切相关的四个特征:革命化的政治状态,理想性的政治价值,全能型的政治结构和动员式的政治治理。革命党领导下的这种政治模式在政权巩固、社会重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规定了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行动起点、路径选择和总体面貌,并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形态、制度体系和发展道路形成的历史前提。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与实践证明:一个强有力的政治权威及其政策的不失误,是政治稳定和国家现代化的先决条件。政治权威的强有力,主要取决于其内聚力和外控力。中国共产党在62年的执政历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成为中国强有力的政治权威,有效维护并保证了国家的政治稳定,为中国的现代化铺就了一个安定、团结、和平的政治大环境。  相似文献   

13.
大学,是近代人类政治思想产生和传播的主阵地之一。在中国,自京师大学堂设立以来,大学校园政治传播已有百余年历史。文章对之展开历史视角的宏观分析,粗线条地揭示了大学校园政治传播发展与中国社会变迁的内在联系、大学校园政治传播的独特社会功能和面临的现代挑战。尤其是自1978年以来,大学校园政治传播呈现主导和多元性:大学校园政治传播主体多元并存;政治传播观念岐见纷呈;政治传播内容纷繁复杂;政治传播渠道多层多元;政治传播的斗争正渐趋激烈。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当代大学生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政治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其核心问题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推动中国政治发展的关键在于政治体制改革,而政治体制改革的切入点是发展党内民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发展的历史及改革特点,对于解决现实问题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官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是官僚阶层、官僚制度的必然产物。所谓官僚阶层,就是在官僚政治条件下,主要由经过专门训练,具有丰富的处理国家事务经验,利益相对稳定的国家公务人员(官吏)组成的集团,它是官僚政治国家中的政治主体。从阶级属性上说,官僚阶层无疑是统治阶级的代表,是统治阶级意志的执行者。但同时,它又是官僚政治国家的人格化体现,它的根本利益直接与官僚政治国家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相对于特定的统治阶级来说,它自身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只要官僚政治国家的实质不变,无论哪个阶级或阶层上台执政,都不会危及它…  相似文献   

16.
白羽 《世纪桥》2012,(15):51-5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指导实践,就必须和世界各国的实际相结合。对于中国来说,就是要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相结合。在结合的过程中,各个历史时期的实际状况即国情的具体方面必然会影响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和发展。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特殊时期,从政治方面来说,政治发展不平衡和复杂性,各个阶级阶层的政治主张影响着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目标的确定、领导权的选择、统一战线理论。这一切都充实和丰富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以来,中国农村政治和社会发展经历了几次大的社会历史变迁,中国农民的命运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探讨农村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历程,预测农村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未来情况时,一定要考虑农村发展的历史延续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在进入近代以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面临四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不同的阶级和政治力量先后主张过九种国家方案。作为一类事物和事实,这些国家方案凝聚着不同的政治诉求,为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提供了政治选择的多样性,也演绎了中国政治发展多样性选择背后的方向性和历史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国家方案演进的必然结果和逻辑延伸,是中国政治发展道路历史必然性的集中表达。其强大的生命力、鲜明的特色性和寓于其中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某些重要共性,值得我们加倍珍视。破除"循环论"、"历史虚无主义"、"历史终结论"等思潮对历史必然性的误读与遮蔽,揭示复杂历史现象背后隐藏着的历史必然性,把科学理性、主动性、坚定性和创造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抉择、执着坚持和科学推进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正处于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传统政治认同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迁,政治和谐、政治公正、政治民主、政治法治、政治效率和政治包容成为转型期中国政治认同的基本价值取向。基于这些价值取向,应对转型期中国政治认同的主体和客体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20.
张力  万远英 《求实》2013,(1):8-11
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自主选择和积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模式,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