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叙事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特有文化形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涵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它以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理论基础,以党百年来形成的民族理论和统一战线理论为思想动力,以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孕育的共同体理念为文化基因。当前,面对多元文化差异性弱化文化认同、区域发展不均衡削弱民族认同基础以及西方“普世价值”理念侵袭等问题,要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正确处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关系,进而构筑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  相似文献   

2.
百色是人类的重要发源地,是以壮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生地,处于骆越文化和云贵高原文化的结合部,是世界壮泰语系民族的文化轴心地带,也是中国的革命圣地之一,文化底蕴相当深厚。  相似文献   

3.
要做到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对于当今中国来说,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价值所在,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安身立命的根基,古老的传统文化像一面历史的明镜,不仅对当代人有借鉴警示价值,而且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具有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4.
南桂香 《今日民族》2011,(12):30-31
耿马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民族文化资源富集之地。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着自己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以傣文化和佤文化为主体,其他世居民族文化交相辉映的多元民族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5.
张发钦 《理论月刊》2007,3(3):183-185
文化对民族精神具有深厚的涵养与孕育作用,文化涵育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文化建设中,我们应坚定不移地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引领民族精神健康发展;善于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传统;勇于借鉴和吸收外国文明的有益成分,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不断培育和提升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6.
覃蔚峰 《当代广西》2008,(14):F0004-F0004
百色是人类的重要发源地,是以壮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生地,处于骆越文化和云贵高原文化的结合部,是世界壮泰语系民族的文化轴心地带,也是中国的革命圣地之一,文化底蕴相当深厚。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秀美的山河、  相似文献   

7.
现代世界已进入了一种新的文明构架,即文化主导的时代.文化在民族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出.面对这样的文化时代,尤其是面对中国现代化的实际,需要我们建构起一种文化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蕴涵着丰富而可贵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孝道至上的伦理道德观,重亲情讲和睦的家庭观,祈禳和解的责和观,乐观向上的人生观,深厚的家国民族情感与爱国精神,丰富的礼仪与礼俗文化等.我们要充分利用中国传统节日,继承、弘扬传统节日的优秀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9.
构建新世纪中国对外文化战略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国际社会文化化的要求,是当前对外文化交流现状和战略机遇期国家发展的要求,也是保障文化安全的要求。国家力量的不断提高、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飞速发展为构建中国对外文化战略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中国对外文化战略的构建必须以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中心,以坚持相互借鉴,寻求共同繁荣,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为目标,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重点,以清醒认识中华文化在国际文化秩序中的地位为前提。  相似文献   

10.
李大明 《传承》2011,(3):60-61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蕴涵着丰富而可贵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孝道至上的伦理道德观,重亲情讲和睦的家庭观,祈禳和解的贵和观,乐观向上的人生观,深厚的家国民族情感与爱国精神,丰富的礼仪与礼俗文化等。我们要充分利用中国传统节日,继承、弘扬传统节日的优秀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1.
文化符号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具有根基性的意义和价值,文化符号承载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使中华民族具有共同的文化根脉,能够形成民族向心力;文化符号是凝聚中华民族情感认同的纽带,能够唤起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身份认同;文化符号还能够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反思,在新时代历史语境中保持民族文化的创造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文化符号入手,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原型价值内涵以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通过“元符号性”升级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赋予现代价值内涵,从而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价值维度;在互联网兴起的全球传播时代,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打造国家文化符号,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以增进国家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2.
聚焦百色——灿烂的民族历史文化大观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红 《当代广西》2005,(22):25-26
百色是人类的重要发源地,是以壮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共生地,是骆越文化和云贵高原文化的结合部,是世界壮泰语系民族的文化轴心地带,也是中国的革命圣地之一,文化底蕴相当深厚。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秀美的山河、光荣的革命传统、多彩的民族风情、丰富的人文景观, 使百色文化呈现鲜明的特色。百色文化主要分为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族文化等几大类型。  相似文献   

13.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康社会,我们民族文化深厚的积淀、优秀的传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基础。观照甘肃,虽然其在经济上还不能与内地和沿海地区相比,但其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资源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所在,应当在小康社会的文化建设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关于正确定义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正确定义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从民族学、文化学、体育学等多学科角度 ,采用文献法、调查法、逻辑方法展开了研究。得出 :“所谓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就是中国 5 5个少数民族在漫长的民族发展历程中 ,本民族原创或虽从其他民族文化中引入 ,但已经历了明显的文化改造、已与本民族文化充分融合、并流传已久的 ,以身体活动为形式 ,以追求身心与精神健康为目的的活动中 ,表现出来的主观意识、客观意识和有意识的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东南亚在“东方文化圈”内,它与中国特别是西南地区有深厚的文化渊源,不但 地理相连,而且越南属“汉字文化圈”,华人是中国文化外传的重要桥梁,又有众多的跨境民族保 持天然联系,而且还存在一个共同的“佛教文化圈”。  相似文献   

16.
从民族文化的角度看我国当代艺术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蒙 《前沿》2012,(22):176-177
艺术设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进步.由于艺术设计在我国的兴起时间不长,较长时间内,国内的艺术设计都是在吸收借鉴国外发展成熟的艺术设计风格和思想.这样就造成了国内艺术设计缺乏民族元素和民族文化意蕴,缺乏自主创造性,自主创造力不足,这样也就抑制了当代艺术设计的健康发展.由于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艺术,是依托民族文化、时代精神以及设计学等多方面的,当代艺术设计的健康发展,需要立足于民族文化,在深厚的文化依托的基础上,不断汲取历史悠久的、底蕴深厚的文化精髓,来形成独具个性的属于中国当代特有的艺术设计特点和风格.这样,不仅能为当代艺术设计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也可以为当代艺术设计注入更持久的生命力.本文旨在从民族文化的角度看我国当代艺术设计,为当代艺术设计寻找更好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7.
闫莹雪 《传承》2009,(2):80-81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铸就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时至今日,仍对当代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当代文化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联并在继承中超越,在超越中创新,成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精华。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冲突的今天,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有利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更是应对不良社会思潮,发挥中国优秀传统美德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8.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铸就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时至今日,仍对当代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当代文化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联并在继承中超越,在超越中创新,成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精华.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冲突的今天,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有利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更是应对不良社会思潮,发挥中国优秀传统美德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文化生态的剧变表现为:文化传播与交流机制破坏;文化传承与变迁脉络割裂;近代文化片面发展。这凸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严重危机,并催生出中华民族解除精神危机的迫切文化需要,包括:高扬主体意识,为民族复兴奠定文化基础;自觉进行文化选择,重构文化发展机制;调适文化心态,走理性的民族精神复兴之路;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民族精神振兴。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对此需要的巧妙应答,其文化价值体现为:创造性化解文化两难困境;"世界历史"条件下重构文化发展机制;推动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文化资源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具有相通性,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应从传统文化中发掘其精髓同时淘汰劣质文化;文化具有发展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彰显时代特征。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植根于传统文化同时超越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凝练、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