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分析和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基本思想。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对于东方国家走上和建设社会主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研究中出现了若干争论。其中,马克思所说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主体是俄国社会;俄国十月革命是对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证实;列宁对俄国苏维埃的社会主义探索、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等,是不可否认的。因此,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对东方后发展国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是关于东方社会的性质、结构、现状和前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系统性学说,广泛地渗透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对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更应立足当下,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进行深刻反思,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获取新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大致经历了早、中、晚和恩格斯独立阐发东方社会理论四个发展时期。1853年之前只是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东方观;1853年至1873年,马恩对印度和中国社会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门论述,对东方社会所特有的村社制度进行了专题探讨,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1873年至1883年,马恩在科学地扬弃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从而使其东方社会理论基本成型。1883年后,恩格斯又结合马克思逝世以后十多年来时代的变化和社会实践的发展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进行了新的思考。通过历史镜像的还原,可以看出马恩东方社会理论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有其清晰而严密的内在生成逻辑。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晚年不断追求理论水平的深化,把研究放在更高的范畴,对东方落后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答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思想结晶所在,在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模式等方面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6.
东方社会与国家的生成、关系、矛盾和趋势,是马克思长期探究的重大课题。他以"不存在土地私有制"作为了解东方社会的"一把真正的钥匙",看到建立在土地公社制基础上的自给自足的村社构成了东方社会的基本单位,并认为东方乡村社会的独特性构成了东方国家专制性的"坚实基础"。而东方农村公社的公私二重性又决定其社会与国家的双重结构关系,即一方面国家垄断社会,二者高度同构,但另一方面东方社会与国家之间关系还有彼此相对独立的一面。东方社会与国家的独特性又决定其无法复制西方式的发展路径,同时也存在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但这种跨越需要吸收资本主义创造的积极成果。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必然"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必将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趋势,"两个决不会"理论则指出了这一历史趋势变成现实的条件。依据条件具备的程度,资本主义可能通过三条路径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一是资本主义社会经过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逐步发展到社会主义阶段;二是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以社会性质突变的形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三是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以政权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8.
东方社会理论是马克思晚年开拓和探讨的一个领域 ,这主要体现在《人类学笔记》中的“柯瓦列夫斯基笔记”和“菲尔笔记”以及俄国问题通信中。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绝不是仅仅提出了一个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而是深入到了社会发展规律这样深层次的社会发展理论问题上 ,向我们揭示出了社会发展规律的辩证特点。具体来讲 :首先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向我们揭示出了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和选择性相统一的辩证特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之初 ,由于当时的急迫任务是要确立历史唯物主义 ,因而马克思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强调得要多…  相似文献   

9.
"冲击-反应"论是近现代西方学者包括马克思以中国国情为依据分析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一种观点。中国革命的导师毛泽东对中国国情的分析就明显受到马克思中国观的影响,其观点与"冲击-反应"论亦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似。但在近现代中国革命任务的问题上,毛泽东却在当时苏联的影响下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这使他的革命论与马克思的社会革命理论、世界历史理论与东方社会理论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并影响了建国后的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部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未来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自身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1.
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思想发展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个重要问题。与试图通过理性的建构来消除二者之间对立的做法不同,马克思力图通过对市民社会这一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的深入解剖,不仅揭示了市民社会的局限与矛盾,而且也提出了超越市民社会,实现人类从政治解放向社会解放的共产主义的公共理想。这是马克思对市民社会和国家进行哲学批判所得出的必然的政治结论。  相似文献   

12.
论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是马克思晚年研究东方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对于落后国家在发展道路问题上的探索,一方面可以提供方法论上的指导,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不是单线型的,而是呈现多线型的多样性统一;另一方面,对今天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必须正确认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扩大对外开放,吸收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市民社会异化本质的批判,强调“自由人联合体”才是人类社会真正的共同体。日本市民社会派马克思主义注重回归马克思的原初语境,提出市民社会与共同体两种历史存在形式之间的对立是市民社会理论批判的前提,主张通过“共同体→市民社会→社会主义”的逻辑来理解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基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延长线上的丰富与发展。本文从马克思提出的本源共同体三种形式谈起,聚焦日本市民社会派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新解读,从而进一步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市民社会是黑格尔、马克思学说的重要范畴。黑格尔的市民社会学说有其优缺点,为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批判改造中走上了通往唯物史观的道路。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思想主要集中为:市民社会是“伦理理念”发展的中间环节;国家决定市民社会。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则主要集中表现于:市民社会是人们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社会背景下,风险社会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不可避免的境遇。各种风险席卷世界的各个角落、渗入到现代社会的"骨髓"之中。这急切需要理论的关注,挖掘风险社会产生的根源。笔者试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原著出发,在唯物史观的视角下,研究风险社会的演进逻辑,揭示风险的内涵,对马克思风险社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进行阐释。马克思风险社会思想的研究有助于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品质的提升,有助于当代中国社会风险的治理。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创造性地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新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运用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透过社会组织的发展来分析我国当前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家通过组织结构、人员组成等方式"镶嵌"在社会中,这种"镶嵌"发挥着"统帅"社会的功能。政府"型塑"着社会组织的发展,同时社会组织也从更多方面参与到了社会管理当中,通过将各种体制内和体制外、原有的和新生的组织要素进行重构,从而实现自身能力的重建和组织的扩张。  相似文献   

17.
徐敏峰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12):150-151,158
在全球化的今天,人类已经步入了风险社会,西方的许多社会学家相继阐述了他们对现代风险社会的理解。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看,风险源于实践的本性,实践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发展,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人类实践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趋势的客观后果是使原来由实践引发的局部的、区域性风险转化为世界的全球性风险。风险社会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历史性后果是客观的历史存在,它告诉我们,风险社会仅仅是和人类历史发展一定阶段相联系的社会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的后半期,依据新的历史发展的事实,特别是广大的东方社会的民族运动的日益发展,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并以其"东方理论"充实、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给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的民族以巨大的精神理论指导.当历史发展到了今天的21世纪,我们重温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理论,探讨其现代意义,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无疑具有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对中国当下现实的精准把握,也是中国新的历史方位研判。新历史方位研判,在马克思主义东方国家历史定位理论、马克思主义东方国家多样化发展道路思想、马克思主义东方国家"改变世界"设想等三大维度进行了当代中国化创新。新历史方位研判,是马克思历史定位精神的当代意识自觉和科学规范,对于深入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社会"是贯穿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1857-1858经济学手稿》等经典文本的核心范畴之一,从"本真社会"到"现实社会"再到"典型社会"的生成与嬗变历程表明了"社会"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个别"的逻辑转变,这既是整个马克思哲学理论转向的一个缩影,又为我国当前的社会建设实践提供了重要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