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检察改革属于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推进司法改革,加强法治的重要一环,同时,检察改革和审判改革,律师改革紧密相连。检察改革一方面要受到立法行为的规范,另一方面要受到人大,党委,政府及社会舆论以及当事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将检察改革置于司法改革之一环,置于立法规范和各种因素影响之下,  相似文献   

2.
公诉改革是机制改革,检察制度改革是体制改革,公诉改革服从检察制度改革,是检察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推进公诉改革,就是为了拉动检察制度的改革,达到强化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维护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的目的。如何推进以主诉检察官制度为龙头的公诉改革,以拉动整个检察改革乃至推动整个社会的法治化进程,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司法实践中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司法》2012,(11):4-4
“自上而下改革”是各国司法改革共同遵循的规律。司法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内容涉及国家司法的基本制度,需要顶层设计、总体规划。每一项司法改革措施的出台和落实,都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需要一系列配套制度,不是地方或基层改革可以解决的。更重要的是,司法改革必须依法进行,司法改革的目的是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不允许采取破坏法治的方式进行。但司法改革又势必要突破现行法律的规定。“自上而下改革”可以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先修改法律,再实施改革。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经济发展来自于改革开放的时代大背景,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但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改革的不同阶段,改革任务、改革思路、改革政策、改革实效乃至改革侧重点和关注点的变迁引致改革评价的差异。站在改革开放30周年的新起点,回顾改革历程和既有轨迹,反思改革的是非得失,在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的指引下,中国的改革必将迎来新的辉煌。问题的关键是必须探寻到继续推行改革的动力,而这一切必须建立在对改革共识的不断探索上。“以人为本”、“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构建正确协调科学处理社会矛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改革新共识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5.
刘武俊 《检察风云》2014,(17):16-18
户籍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出重头戏,也是新型城镇化的重头戏,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瞩目的焦点。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30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这份户籍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描绘了相对清晰的路线图,户籍改革的前景值得期待,户籍改革将把迁徙权交给人民群众,户籍改革正在逐步地圆人民群众自由迁徙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6.
论文全面回顾和梳理了50年来新加坡的行政改革。在逻辑上,这50年的改革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为了求得国家生存的行政改革,第二阶段是奠定新加坡廉洁效能政府基础的一系列改革,第三阶段是新加坡政府全面迈向卓越的行政改革。3个阶段的改革是成功的,其成功的关键因素首先是政治领导人的坚定决心和远大愿景,其次是新加坡的行政改革注重机构重组制度改革和转变人员心智与态度相结合,最后是新加坡的行政改革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过去的改革为以后追寻更高目标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政府职能转变是机构改革的关键。在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应以政企分开。改革政府审批制度,改革行政执法队伍等方面为突破口,进而实现政府职能转变,达到机构改革的目的和要求。  相似文献   

8.
基层政府行政现状与改革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勇 《法制与社会》2010,(16):170-171
伴随着中央政府的行政改革,基层政府的行政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但是,与中央政府的行政特点不同,基层政府很大程度上在上级政府的压力之下行政,可以称之为压力型行政。这种压力型行政导致行政改革在改革的价值取向、改革目标和改革内容上都遭遇矛盾的地方,改革也因此面临诸多困难。只有在认清矛盾的基础之上,寻找办法平衡矛盾,才能进一步有效推进基层政府行政改革。  相似文献   

9.
霍宪丹  郭华 《法律科学》2010,28(1):143-149
司法制度改革是以消解影响司法公正的体制性因素作为逻辑进路的。然而,这些消极性的体制性因素在司法鉴定制度改革过程中并未因改革而消退,法律所型构的目标不仅没有达到,而改革的成果又被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所遮蔽,致使司法鉴定制度的改革陷入了治丝益棼的窘境。因此,有必要对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原有逻辑进路进行反思,从中寻找出能够保障司法鉴定可靠性和可信性的路径,保障接续而来制度本身的改革以及其他制度改革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全国各地法院对民事再审程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但是,由于改革没有系统性,又缺乏组织协调,导致了诸多问题的出现。本文通过论述民事再审程序改革的必要性,分析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认识;探索民事再审程序改革的目标模式,以明确改革的方向;提出改革民事再审程序的具体设想,为建立公平、公正、高效的民事再审程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公丕祥 《法律科学》2010,28(3):40-55
在当代中国,坚持自主型司法改革道路,是中国司法国情状况的必然要求,体现了鲜明的自主品格与中国特色。自主型司法改革是社会主体从本国国情条件出发对司法改革方案、进程、目标和路径的自主选择,体现了司法改革的“中国中心主义”。坚持自主型司法改革,实际上就是坚持司法改革的中国经验,坚持司法改革的中国道路,坚持司法改革的中国模式。只有正确认识固有的司法国情条件,才能科学选择司法改革的中国道路。  相似文献   

12.
聂辉华在《炎黄春秋》撰文认为,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当经济改革日渐深入时,由于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没有及时跟进,一些经济领域的深层次改革备受掣肘。例如城乡二元体制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城市化的问题。还涉及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动和市民社会的构建。而这些有赖于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的推进。时不我待.系统性改革已经不可回避。  相似文献   

13.
当前,企业改革日益深入,广大党员积极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在改革发展稳定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但是,在党员队伍主流是好的情况下,部分党员干部在思想上行动上落后于党组织的要求,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可能会影响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相似文献   

14.
2009年以来,作为广东省地方政府综合改革的试验区,顺德启动了新一波综合改革。从改革的历史来看,顺德新一波综合改革既是20世纪90年代产权改革的逻辑延续,也是回应顺德经济和社会转型现实需要的产物;就改革的驱动力而言,顺德新一波综合改革的动力机制在于“上下联动、内部激活”;在改革的线路上,顺德新一波综合改革从变革治理主体入手逐步扩展到调整治理关系。顺德新一波综合改革创新了地方治理格局,其实质是治权结构的有限重构,其历史定位在于它是“产权改革”与“政权改革”之间的中介,其实践意义不仅在于为顺德实现经济社会转型破除体制性障碍和为广东深化改革提供示范样本,更重要是为中国探索了一条从“产权(经济)改革”“治权改革”再到“政权(政治)改革”的改革路线。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改革的模式是非国有经济领先的改革模式。党的“十五”大以来,国家把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对国有经济的战略改组,这是非国有经济领先改革模式成功后的第二步战略,是经济改革的攻坚战。“十五大”报告对旧的所有制经济进行了重大的创新和发展,给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创造了巨大的选择空间。实践证明,只有在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指导下,不断总结改革道路所取得的经验,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才能给改革注入活力和动力  相似文献   

16.
闵征 《中国监狱学刊》2005,20(2):132-132
王超在上海《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2期上撰文《中国司法改革的整体推进之路》指出,我国司法改革不能搞孤立的单兵突进,要在国家整体改革的大系统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路径。1.现行司法改革的病灶:整体性的缺失。笔者针对上述弊端,主张重塑新世纪中国司法改革的路径,走整体推进之路。司法改革整体推进是指司法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积极推进行政改革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人类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和手段。目前,我国行政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服务型政府,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因此,必须用法律来规制行政改革,推进行政改革的进程,实现行政改革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辛鸣 《中国监察》2013,(23):49-51
如果说35年来的中国,是改革推动7社会的转型,那么从今而后的中国,则是变化了的社会促使改革的转型。过去习以为常、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可能不仅不再管用,甚至还会带来负面效果。中国社会的改革要从单兵突进走向全面改革,从外围切入走向深化改革,从拿来走向创新。  相似文献   

19.
郝宇伟 《法制与社会》2010,(16):168-169
当前我国正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开放,同时也正在大力推进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由于我国进行的改革是政府主导型的改革,政府充当着改革的推动者和决定者的角色,决定着改革的方向、领域和进度,作为改革的主力军和动力之源,政府相对超脱于改革的进程。但是我国于1993年3月将“依法治国”写进完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行政也取得了明显进展。依法行政,已经成为中国落实行政法治、建设法治政府的根本路径选择。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合法行政。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这里就出现了改革的悖论,政府既是改革的领导者、设计者,又是改革的对象,这就是作为无可回避的现实国情,构成了改革的症结所在。本文试就这种政府主导型的改革与依法行政的矛盾和冲突进行简要地探讨。  相似文献   

20.
《政府法制》2011,(30):12-12
西方的普遍看法是,国家的特点是僵化、萎缩、不合时宜,但中周的情况则不同。西方还有一个普遍的看法,认为中国经济改革进展迅速,但没有进行政治改革,这是大错特错。中国曾进行了广泛和深远的改革,特别是在1982年、1988年、1993年和1998年,而且改革仍在继续。中国的改革比西方在这个阶段所进行的改革要大得多。在试验过程的基础上,国家不断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