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20世纪80年代中央决定在农村推行村民自治,增强了基层民主,最大限度地吸纳了乡村精英参与村务管理。通过探索乡村治理法治化,以村规民约的形式为乡村治理提供制度支持,可以解决许多政府难以解决的问题,也平衡了行政权力与乡村自治之间的关系。现今在广大乡村地区,众多治理问题凸显,村民自治章程缺乏、村规民约零碎不全,都导致了乡村的治理无“据”可依。对乡村治理者没有明确的法制上的约束,若是治理者缺乏法治意识,治理就容易演变成个人意志的专断行为。除此之外,实行法治化治理,约束村民的日常行为,改变往常不良行为模式,自然会产生一些抵触的力量。面对这些问题,可通过探索制度的建设及其运行,推动乡村治理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2.
杨丽  武磊 《实事求是》2007,198(5):71-73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乡村社会民主治理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乌鲁木齐市积极推进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乡村社会民主治理中仍存在部分村民主体意识淡漠、基层干部政策理论水平不高等问题.要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壮大乡村治理的物质基础等措施,积极推进乌鲁木齐市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3.
周铁涛 《求实》2017,(5):89-96
传统中国皇权不下县,县下皆自治,发源于乡土社会的乡规民约成为农村基层治理的基本规范。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国家政权直达基层,乡规民约被废弃。乡政村治体制下,传统村规民约得以复苏并开始现代转型,部分村规民约被改造后失去了原初的价值和功能,形同虚设;部分村规民约转型为法律、政策的地方化版本,重获新生。在目前的农村基层治理中,村规民约成为推进村民自治的重要载体、整合农民利益的重要平台、农村民主治理的基本规范。应通过基层政府的指导和备案引导村规民约良性发展,其内容则须突出村域特色、坚持不突破法律"底线"。  相似文献   

4.
<正>作为一种现行法律制度的有益补充,村规民约与村民自治权牢牢联系在一起。在法治社会的今天,应当看到村规民约在农村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及价值。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开始考验基层的执政水平。农村生活方式在变,要"管"的东西越来越多,农村中许多上升不到法律层面的事情,运用行政手段管理,效果不一定理想。仅靠行政管理这只"有形的手"远远不够,还要借助乡村道德约束这只"无形的手"。这就需要村民之间订立契约,重构乡村道德、凝聚人心,村规民约按需出炉。用民意订新约2013年5月,中江县规范推广村规民约工作启动,作为试点镇,东北镇以党委  相似文献   

5.
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最引人注目的政治发展现象,它的现实基础是什么?它对于民主政治的意义何在?它的运行机制怎样?这些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政治学者的极大关注。本文将从经济与政治的相互关系,来探讨承包责任制与农村基层民主的内在联系。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的民主治理,主要体现在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一系列民主制度中,其中最重要的是村民委员会制度、村民选举制度,村民议事制度,村规民约制度、财务和政务公开制度。以村民直接选举和村民自治为核心内容的农村民主治理,之所以能够在广大农村产生和发展起来,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变化,其现实基础就是农村经济承包  相似文献   

6.
略论“准法规范“-村规民约建设及其重大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87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颁布实施以来,村民自治便作为中国农村基层的基本政治制度被确立下来。村民自治运作过程中产生的村规民约不仅是村民自治活动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基础,也是农村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我国的村民自治制度不断得到推广和完善,其中,村规民约建设无疑起了巨大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因此,对村规民约建设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对于促进我国农村民主制度的法治化进程。推动基层依法治理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村规民约是基层农村…  相似文献   

7.
村规民约是村级管理的重要方式和载体,是村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有助于推进乡村基层治理。当前,各地村级组织换届工作陆续完成,村级换届之后,一些行政村将着手制定完善村规民约,以更好助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8.
村民理事会是近年来乡村出现的一个新型农民组织。其产生是在后农业税时代资源下乡过程中,对乡村行政化治理的一种纠正。与城市基层社会基本是一个陌生人社会不同,村庄还是一个半熟人社会。这就决定了作为基层协商重要形式,村民理事会内在的运行机理主要依靠其成员的面子以及与村民的人情关系。现在村级协商民主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使村民理事会在农村治理中持续发挥重要作用,推进村级协商民主建设,必须要以村民理事会为依托,健全村级协商体系,推动行政化治理与协商治理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9.
提高村民自治能力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基层民主,构建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既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村民自治是发展基层民主的基础,没有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就不能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江西省20个村村治状况、问题的实证调查和综合分析,指出当前农村基层治理走入困境,是村干部"本土化人才危机"所致,并初步解析了乡村人才危机的制度性根源在于"乡村人才成长制度、村干部选任制度、乡村利益分配制度和城乡二元管理制度";从而提出村民自治作为国家(政治)重构的内容,推进基层民主并没能有效解决农村社会中日逾凸现的矛盾和难题.目前农村社会的改革问题实质上是乡村基层的社会重构问题.化解农村治理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有序重构乡村社会组织以实现与国家重构的良性互动,并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1.
黄博 《求实》2020,(1):74-83,M0005,M0006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村民自治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和发展空间,村民自治是乡村振兴的要义之一,亦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制度支撑与保障,两者相互嵌入,彼此之间存在紧密的价值耦合。作为乡村治理现代化图景实现基石的村民自治需要满足"治理有效"这一要求。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的嬗变,要求从治理形态、治理资源、治理主体、治理载体层面对村民自治进行重新审视和设计。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民自治的发展路径需要从多维度进行建构,体现为基层政治权威与乡村内生动力的协同共治,精英型农民群体的塑造,村域经济、文化与组织资源的三重嵌入,农村社区自治的形成及相关配套法律制度的健全。  相似文献   

12.
我国乡村民主政治建设:成效、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许晓明  王仕国 《求实》2003,(10):57-59
我国乡村民主政治建设在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基层党组织的民主化建设及以民主的方式化解矛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但也存在“乡政村治”的体制摩擦、“两委”关系的权责交错和村自治组织内部的机制障碍等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 ,应从完善乡村治理体制、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创新乡村社会组织结构和加强农村党组织民主建设等环节寻求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3.
陈浩天 《探索》2011,(5):73-76
村民自治是贯穿我国基层民主发展的基本逻辑。我国基层民主的发育经历了从个体参与到组织参与的民主彰显形式,通过组织参与促成民主权利的回归。同时,民主是选举和治理的综合体,基层民主以村民自治为依托.对基层进行治理,通过社区建设达到村民民主能力的提升。目前,中央惠农政策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新动力,以惠农政策为基础,发展农村经济,提升了基层民众的民主实践能力。村民自治的政治实践不但使我国基层民众零距离“操练”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形式,而且直接推动了我国民主建设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元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是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是社会主义民主在当代中国最广泛的实践。在这场规模空前的民主实践中,以"屈台模式"为代表的蚌埠市五河县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颇具特色、富有成效,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全国村  相似文献   

15.
在过去30多年里,随着村民自治的实施,以及"乡政村治"治理体制的确立,尽管基层民主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面临着诸多"实践困扰"和"发展困境"。在这些"实践困扰"和"发展困境"中,由乡村关系模糊、两委关系失衡、干群关系紧张和人情关系淡化而引起的治理关系紧张问题,对于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影响最为突出和深远。因此,理顺乡村关系、调试两委关系、密切干群关系和重塑村民关系,进而构建起民主合作型的治理关系,成为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求实》2021,(6)
作为乡村基层治理体系中最基本的治理单元,村民小组在后税费时代的基层政权建设过程中仍有可能发挥其重要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潜力。与村民小组在组织关系和权限上隶属行政村、村民自治基本上由行政村决定的"村强组弱"不同,"组强村弱"的乡村基层治理结构意味着村民小组在资源下乡和各种制度建设过程中相较于行政村一级拥有更多的主动性和自主空间,而行政村一级既缺乏足够的文化资源,又缺乏可用的经济资源。在"组强村弱"治理结构之下,村民小组长如何实现村民与村干部的有效联结,将深刻影响村民小组在乡村治理实践中具体功能的发挥。村干部特别是村支书的工作能力,是影响村民小组长与村民、村干部在治理实践中所处关系形态的关键变量,而这种关系形态又直接决定村民小组的村治定位。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中共四川省委十届五次全会的召开,加速了四川全面推进法治化建设的进程。在这种背景下,以村规民约法治化为基本路径,在尊重群众"原创精神"的基础上助村规民约"升级",成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村规民约"升级"要广征民意"接地气"。增强村规民约的刚性约束,达到自治效果,必须顺应广大村民意愿,符合广大村民心声。村(社区)可以通过"坝坝会"、入户走访,"一户一表"的形式反复征求群众意见,将集体资产处置、户口管理分配、婚姻家庭、社  相似文献   

18.
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的基本遵循。党对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提出新要求,乡村文化振兴发生了从乡村文化建设到乡村文化治理的转变,当前黑龙江省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的同时,在乡村文化治理中尚存在乡村文化治理制度失位、乡村负面文化滋长、村规民约失语、乡村民俗艺术失传等现实问题。应该从"规范现代乡村文化治理制度,以机制保障治理;加强乡村文化‘三治融合’力度,以教育引导治理;推进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以技术辅助治理;打造‘乡村文化+’新兴业态,以创新促进治理"等四个方面寻求黑龙江省加强乡村文化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陈浩天 《求实》2012,(4):89-92
基层群众自治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的逻辑起点和现实基点。我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民主形式,村庄内生和行政外赋是村民自治制度生成的双重逻辑架构。同时,村民自治也是一种有效的基层治理模式,其制度运行历经了政治参与到政府治理再到社区建设的价值嬗变过程。在发展导向上,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关注民生、彰显民意。因此,要在民主程序的创新实践中提升基层民众的民主能力,培养民众的基本民主素养。作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基本形式的村民自治,已经催生和引发了一系列积极的社会政治效应,促进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基于对新农村建设的内在逻辑、历史经验、外部启示、战略考量的分析,基层民主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动力.当前迫切需要发展增量式基层民主,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种恒久动力.这种民主的基本特征是:政治收益上的增值性、发展方式上的渐进性、利益协调上的集约性.发展增量式基层民主,要正确处理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关系,促进基层选举与治理的双向互动,由村民自治向乡村治理跃升,赋予新农村建设恒久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