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减灾》2023,(23):18-21
<正>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的国际合作是“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是共建国家在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领域的非营利性政府间合作机制,是全球灾害治理合作的新平台。应急管理部自成立以来便积极推动该机制的建立,助力共建国家和地区在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方面能力的提升。本文在阐释合作机制成立背景、发展愿景及目标的基础上,介绍其主要组织架构、建设进展,并提出相关展望。  相似文献   

2.
日前,日本接连发生强震、海啸与核能灾害,相关的防灾救灾议题,成为两岸共同关心的重要议题,也与两岸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在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时期,两岸加强防灾救灾领域的合作,这不仅有利于最大程度维护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而且也有利于推动两岸互信的建立,可谓一举多得。  相似文献   

3.
正4月1日下午,民政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康鹏、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总工程师杨思全接待了英国国际发展部国务秘书贾斯汀·格里宁女士一行9人的访问。民政部国际合作司、救灾司以及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的有关代表参加了会谈。会上,康鹏介绍了民政部与英国国际发展部在减灾救灾领域开展合作的情况,杨思全对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的业务体系建设、国内外减灾救灾科技支撑能力与国际合作等工作进行了介绍,贾斯汀·格里宁女士表示英方愿意同民政部和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伙  相似文献   

4.
正对于基层社区而言,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本文将从救灾方案、宣传教育、救灾演练、物资储备等方面提出思考和建议。我国潜在的自然灾害隐患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高标准抓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保护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尤为重要。制定社区救灾方案,理清社区救灾思路。救灾方案既是指导救灾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直  相似文献   

5.
正外交部作为国家减灾委成员单位,积极配合国内各部门完善我国的减灾规划,推动开展减灾救灾国际合作,加强防灾减灾的经验分享与信息交流,完善海外救灾领事保护工作,通过"减灾外交",推动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在世界及亚太区域层面的合作发展。中国与联合国的减灾合作为实施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以下简称"UNISDR"),  相似文献   

6.
重要活动     
《中国民政》2014,(12):4-5
姜力副部长会见联合国副秘书长兼紧急救灾协调员阿莫斯女士10月31日,姜力副部长在民政部会见了联合国副秘书长兼紧急救灾协调员瓦莱丽·阿莫斯女士一行。姜力副部长向阿莫斯女士介绍了我国救灾工作的总体情况,双方就扩大合作领域,进一步加强在灾害管理、防灾减灾、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深入交换了意见。  相似文献   

7.
由于地理及气候的原因,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历次重大灾害都给这个本就相对落后的地区带来更加沉重的负担。受救灾理念和技术条件等限制,上世纪该地区应对自然灾害主要使用简单的"灾难出现——紧急应对"方式,救灾效果较差。随着救灾经验的增加、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在救灾议题上日益达成共识,拉美及加勒比各国意识到,单个国家不足以应对频发的灾害,需要充分利用各国的救灾优势和经验,通过完整的灾害管理体系以及地区、国际间合作,共同应对灾害的发生。本文主要介绍拉美及加勒比地区的灾害管理体系、该地区与救灾相关的国际组织和机制,并以2010年的海地地震为例,探析该地区的国际救灾合作。  相似文献   

8.
《中国减灾》2014,(12):5-5
2014年10月31日,民政部副部长姜力在民政部会见了联合国副秘书长兼紧急救灾协调员瓦莱丽·阿莫斯女士一行。姜力副部长向阿莫斯女士介绍了我国救灾工作的总体情况,双方就扩大合作领域,进一步加强在灾害管理、防灾减灾、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深入交换了意见。国际合作司副司长伊佩庄、救灾司副巡视员方志勇陪同会见。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10月31日,民政部副部长姜力在民政部会见了联合国副秘书长兼紧急救灾协调员瓦莱丽·阿莫斯女士一行。姜力副部长向阿莫斯女士介绍了我国救灾工作的总体情况,双方就扩大合作领域,进一步加强在灾害管理、防灾减灾、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深入交换了  相似文献   

10.
日本首份国家安全保障战略(NSS)出笼标志着冷战后几经调整和充实的日本安保战略逐渐定型。国家安全保障战略规划了以强化日本防卫能力为基础、深化以日美联盟合作为主轴的"多层次安全合作"的安保路线图,标志着日本政府在摆脱战后体制约束与争当政治军事大国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然而,受安全理念、国内与国际环境以及历史与现实等多重因素制约,日本"多层次安全合作"构想的主观愿望和实际效果必然存在巨大差异,未来走向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1.
2006年夏季.笔者曾撰文纪念唐山大地震三十周年.回溯三十年来中国在接受国际救灾援助方面政策和观念的巨大转变。在举国痛悼汶川地震逝者之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也多次表态接受国际救灾援助和进行国际救灾合作。之所以在此重提这一话题.主要是因为地震发生之后.许多网民针对“是否要接受国际援助”的问题展开激烈争辩.迄今认为“中国不需接受国际援助”的依然大有人在.那么.中国是否真没有必要接受国际援助?  相似文献   

12.
正自然灾害是东盟成员国发展所面临最为迫切的挑战之一。为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东盟成员国通过签订协议、宣言等建立自身减灾救灾合作机制,并利用东盟与中日韩、东亚峰会、东盟地区论坛等与有关国家、联合国有关机构开展合作。不断完善的减灾救灾合作机制,也有力提升了东盟地区的灾害风险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大型国际性体育赛事、国际性会议等在中国举行。这对中国在大型活动安全保卫方面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使得安保工作中的国际合作机制成为了大型国际性活动安全保卫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就当前中国社会的安保形势、大型国际性活动安保工作中引入国际合作机制的重要性、他国安保力量在我国大型国际性活动安保工作中的角色地位等几个方面对大型国际性活动安全保卫工作中的国际合作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跨国犯罪、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威胁着中国政府倡议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中国需要利用和完善现有执法安全国际合作机制,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提供安全的环境。完善执法安全国际合作机制,需要进一步夯实法律基础,健全执法安全合作机制;加强情报信息搜集研判和交流共享,提高合作效率;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分享成功经验,共同提升执法安全合作的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15.
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委托日本政府于1990年9月27日至10月3日,在横滨和鹿儿岛市召开了国际减灾十年日本国际会议。来自各国际组织和46个国家、地区的代表共1300人出席了会议。会上有91位代表(包括中国代表团有三人)作了报告。日本国际减灾十年推进本部主席、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海部俊树致开幕词,日本皇太子到会祝贺,部分日本内阁要员也出席了开幕式。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救灾协调专员办事处主任埃沙菲在开幕式上发  相似文献   

16.
正5月21日,省部级干部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开班。应急管理部党组书记、副部长黄明在开班式上作辅导报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思想,紧紧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大局,分析防灾减灾救灾短板,研究谋划战略举措,着力从源头上、根本上提升全社会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  相似文献   

17.
<正>联合国是各国开展国际减灾合作的平台,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开展联合国框架下的国际合作尤为必要。中国自然灾害多发、频发,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并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中国也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通过参与减灾国际合作既可以提升国  相似文献   

18.
<正>"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是我国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和灾害防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推动社会力量参与也是促进社会治理、维护公共安全的题中之义。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引导下,我国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灾的专业性、组织性和协同性在不断增强,并走出国门,在国际减灾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黎则 《中国减灾》2008,(12):48-49
各国都有适合自己国情的危机管理体系,环视日本和英国的经验,可以取长补短. 日本:各部门协作开展救灾 日本政府从国家安全、社会治安、自然灾害等不同的方面建立了危机管理体制,负责全国的危机管理。  相似文献   

20.
新闻闪回     
《观察与思考》2008,(21):10-11
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举行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于10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举行。本届会议围绕“对话合作,互利共赢”的主题,就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粮食安全及救灾合作、可持续发展、国际和地区形势、加强不同文明对话等议题交换意见。这是中国继成功举办 奥运会和残奥会之后主办的又一重要国际盛会,也是在国际社会面临严峻挑战的非常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