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社区精细化治理的背景下,物质治理和技术治理无法满足复杂社会社区治理的需要,面临着治理失灵的窘境,因此,柔性治理逐渐引起学界的重视和关注。既有的柔性治理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对柔性治理的操作化和落地化问题关注不够。"客堂汇"通过人心濡化成功开创出了一条农村社区柔性治理的大道,在分析"客堂汇"人心濡化的三大治理方略,即塑造社区认同感、弘扬核心价值观和凝聚社区治理共识的基础上,深挖"客堂汇"背后蕴含的治理逻辑和内在机理,把柔性治理纳入到社区治理的分析框架,发掘柔性治理的落地化路径,研究发现,柔性治理在社区治理中应超越"熟人社会"、培育公共性追求、生成德治体认和重塑合作制组织的治理结构,这是推动柔性治理有效运转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基层社区治理移轨创新的新的发力点。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社会组织作为重要的社会建设主体之一,是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利益表达的组织化形式,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与市场经济的桥梁和纽带。当前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正处于从街居制向社区制转型的攻坚期,积极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对于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行政化困境"与"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张静 《中国民政》2014,(2):43-44
<正>"治理"理念的提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以"社会治理"替代"社会管理"。由此,标志着"治理"理念正在从学术层面向公共政策层面转换。在治理语境下,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组织单元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依托,如何实现从社区  相似文献   

4.
张清 《群众》2014,(8):24-24
<正>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不仅强调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还要求"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实现依法治理和柔性约束互补,是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的应有之义。以法治求解社会治理难题,无疑是当下社会治理创新的必然选  相似文献   

5.
基层治理数字化日益成为社会管理的"强力推手",但由于基层治理思想观念亟需革新提升、大数据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如何"向大数据要效率"成为基层治理亟待破解的难题之一,影响了数字化基层治理的水平和效率。实现数字化基层治理目标,需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以大数据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并借助大数据建设和完善智慧社区,培养基层大数据专业人才,"智造"数字化的基层治理。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用"国家治理"一词,将"社会治理"与"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并列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围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对社会组织的改革发展进行了专章部署;同时,明确提出推广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当前,就推行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来说,如何运用社会治理理念系统推进?笔者从积极构建新型政社关系和社会格局的视角,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7.
杨柳  鹿志超 《新东方》2011,(4):65-67
海南村民自治存在着重视选举而轻视治理、"两委"关系难以协调以及乡镇政府过多干预村民自治等问题。基于此,要从完善选举制度和监督制度入手,继续多管齐下治理选举乱象;要重视农村治理机制的创新,从而解决"两委"矛盾;要加快基层政府从行政管理型向技能服务型转变。  相似文献   

8.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致辞中指出:(我们要)"开创合作共赢的新模式,建设和谐共存的大家庭",从而提出了全球治理思想要更好为全球化服务的课题。冷战后至今,全球治理的指导思想总体上看是新自由主义范式的,缺乏正确的价值核心,死守西方利益本位;缺乏正确义利标准,深陷"零和博弈"的低效模式;缺乏正确的国际主体身份观,加剧了全球治理脱序。全球治理亟待新思想方案指引,而"一带一路"可以实现全球治理思想转轨。价值核心上,从西方中心主义向"共商、共享、共建"转轨;义利标准上,从"零和博弈"向"互利共赢"转轨;身份定位上,从"文明冲突"向"开放包容"转轨。对于"一带一路"实现全球治理思想更新的路径,首先要立足"世界岛",推动发展中国家集体崛起,为"共商、共享、共建"价值原则夯实基础;其次要打造全球治理新框架,树立"互利共赢"的利益思维;最后要重视文明交流,实现文明互鉴,走向"开放包容"的文明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集中攻坚克难的深水区,国家治理体系正朝向现代化、法治化、制度化方向变革。基层镇村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作为国务院在连片特困地区新一轮综合扶贫改革试点的恩施龙凤镇,在先行过程中以"三位一体"创新山区治理机制,从治理技术、治理队伍、治理方式三个方面,为综合扶贫政策落地、探索山区治理新路提供了尝试性回答。其成效是:以信息化技术牵引型治理破解山区治理之困难;以新乡贤文化弥补公共服务之缺失;以律师进村增强法治建设之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正>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虽一字之差,但却有本质不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再次把人们的目光吸引到了社会治理上。《建议》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发,不断改革与创新社会治理。"创新"、"精细化"、"共建共享"等关键词,成为下一步社会治理工作的核心内涵。从"社会管理"向"社  相似文献   

11.
新国家安全观的提出昭示着国家安全治理逻辑从"维稳"向"维安"转换,具体体现为国家安全治理目标由"国家政权稳定"向"社会整体安全"转换,国家安全治理取向由被动式"防止社会暴乱"向主动式"保护整体安全"转换,国家安全治理目标群体由"弱势群众"向"强势群体"转换,国家安全治理主体由"国家政府"向"社会全体"转换。这种治理逻辑转换要求国家安全治理方式和手段全面提升,由单一性方式向综合性方式提升,替代性方式向自主性方式提升,集中化方式向集成化方式提升,对立性方式向协同性方式提升,从而将新国家安全观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国在抗击新冠疫情中表现出的事实场景,可见积极型政府的特质与数字化技术的嵌入推动着公共危机治理的结构化转型,并激起新的实践创新与理论探讨。政府作为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中的积极行动者,在公共危机的不确定性与数字治理的精准性之间,不断地形塑着数字化危机治理模式。积极型政府采用科层制统合、数字化驱动和舆论性引导等动员策略,基于"理念-数据-组织"的核心要素,形成模糊性治理、流动性治理和韧性治理"三位一体"的理论源流。但在积极型政府数字化危机治理中,还内含精准与模糊、高频流动与物理阻断、刚性与柔性、积极有为与过度干预等的可能张力和潜在挑战,需要从治理与技术的关系方面进行深刻反思,以实现积极型政府的自我超越与数字化的危机善治。  相似文献   

13.
<正>在实践中我们感觉到,社会治理能力同治理资源的有效配置、科学配置关系重大。无论是从各个部门的"条"来说,还是从各级政府的"块"来说,治理资源的配置方式都直接影响治理能力高低。从我们国家看,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经济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担负社会治理任务的上层建筑变化不及时,体现在很多方面,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  相似文献   

14.
张凯兰 《湖湘论坛》2014,(3):109-114
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是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方向。推进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能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理念由"管控为主"向"服务为主"、治理方式由"粗放机械"向"精细灵活"、治理资源由"单一分散"向"多元整合"、治理机制由"零散随意"向"系统规范"转变。进一步完善基层网格化管理服务,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必须突出服务重点,营造舆论氛围;优化资源配置,强化部门联动;明确任务目标,健全运行机制;厘清党政职能,激发社会活力;加强能力建设,增强整体实力;完善政策法规,确保依法治理;注重因地制宜,分类分期推进。  相似文献   

15.
<正>现行农村治理体系的末端主要定格在"村"这一层级。从农村治理的多年实践来看,村级组织在农村治理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把村级组织建设好了,就起到"定乾坤"的作用。但从农民政治需要、基层长远发展来看,农村治理必须与时俱进,向村落延伸,在农村构建"村--村落"两级组织构架,使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真正落地。  相似文献   

16.
随着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公共服务领域推进,数字技术为浙江社会治理创新带来了五大变革。但与此同时,当前浙江数字技术应用于社会治理面临着应用边界不清晰、外部环境不完善、绩效评价有待进一步科学化等问题。需要从观念、制度、法律等三个层面进行创新,进而实现数字技术和浙江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我国的社区矫正呈现出一种政府主导的“技术-底线”治理模式,其蕴含的“底线维稳”治理逻辑导致监管为重的困境,也带来了工具理性、简约主义、技术伦理、技术失灵等技术治理的隐忧。社会工作提供以服务为核心的服务型治理,通过情感驱动、循证矫正、多层次介入等,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转变以往社区矫正只注重监管的刚性治理理念与手段,形成对社区矫正风险防控中柔性治理的补足。为此,在社区矫正风险防控中,技术治理与服务型治理应互为补充,进而形成整合型治理。通过构建包容性治理关系、推动矫正队伍的专业化与综合性发展、形成综合性评估体系等,共同激发社区矫正对象正向改变,实现从“底线安全”向“治本长效”的转变,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社会存在决定治理,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治理。中国社会治理的目的不在于对社会管理技术名词上的革新,即"统治""管理"向"治理"的飞跃,而在于努力实现中国社会稳健发展,维护人民和国家的最根本的利益。在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和全球化情境下,谋求做到国家、政府"治理社会"向国家、政府和社会共同治理、相互治理转变,将社会治理社会成为国家治理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9.
周利敏 《思想战线》2011,37(5):92-97
从描述类型学的视角看,灾害集体行动可具体化为灾区内与灾区外、"天灾"与"人祸"、利他性与利己性、组织性与非组织性等基本类型。在对待灾害集体行动时,政府要改变以往单纯依靠技术或其他单一手段的管理策略,代之以"非结构式政策"进行柔性治理,即从信任、公私协力、危机管理和社会公平等角度进行综合治理。在灾害治理过程中,政府必须排除"人祸"责任主体的说法,通过灾害信息的及时播报、正向解释以及专家诠释等方式影响民众的灾害情境定调取向,将灾害导向"天灾"而非政府的疏失。灾害治理的最高境界就是通过媒体和民间力量的监督来协调相互冲突的行动和目标,使自发性、利己性和非组织性的集体行动被整合成救灾和灾区复原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0.
童加舟 《群众》2010,(11):77-78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具体地说,发生了五个方面的转变或发展,即:社会从"单位管理"向"社会管理"转变、公共管理方式从"行政管理"向"行政执法"转变、社会治安从"单一治理"向"综合治理"转变、化解社会矛盾从"单一机制"向"多元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