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近代社会是中国社会大变革、大变动时期,它改变了传统社会的固有格局,李鸿章、曾纪泽、梁启超都感叹说是"三千年一大变局"、"五千年来未有之创局"。在近百年间,伴随着中国社会、文化急剧从传统向现代飞跃,中国文学体系也从古典向现代全面转型。近代中国作家队伍、读者群体、文学观念、创作内涵、形式体制、文学语言、文学传播方式以及与世界文学的关系,都发生了迥异于古典文学的质  相似文献   

2.
论严复的经济伦理思想——以奢俭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于国弱民穷的近代中国的严复,从东西方对奢俭不同态度的比较中揭露了中国传统黜奢崇俭观的保守性.在对中国传统"黜奢崇俭"伦理观和中国近代"黜俭崇奢"思潮的反思与批判中,严复提出了全新的奢俭观.严复的奢俭观不但在近代社会具有重要启蒙作用,在当代中国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宋晓敏 《前沿》2009,(1):56-59
自由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思潮源远流长,是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发生发展所依托的重要思想理论,是现代文明的基本思潮之一。西方自由主义传入近代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也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具有思考和启示意义。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正是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碰撞的结果,自由主义思潮与中国近代社会密不可分。本文从自由主义的产生起源以及与中国近代社会的联系等角度,探讨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下产生的悖论和启示.以及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总结自由主义思潮对中国近代社会的理论意义与今天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代学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体""用"进行了有意割裂,对"西学"和"中学"进行了重新界定,"体用二源"的观念因此被提出。"中体西用"范式具有多重优越性,最终发展为近代中国不可逾越的文化选择模式,有力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5.
蒋洁 《传承》2014,(3):140-141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为目的,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自此中国迈开了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务运动带来了思想解放对中国近代工业、教育、思想观念等三个方面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昭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城市大众文化娱乐空间是动荡时期社会冲突的聚集之地。汉口民众乐园的历史表明,近代大众文娱中心既是城市病的蔓延地,鸦、雀、鸨的"三鸟"之害与偷、抢、杀的社会乱象浸淫其间;又是社会冲突的爆发场,贫富悬殊加深了平民的相对剥夺感,武人当道助长了军警的嚣张气焰;还是市民风貌的观察口,作为良好风范与作为社会美德的市民认同在此皆严重缺失。近代武汉政权更张频仍,社会规范失序,处于政治权威与伦理道德的双重失范之中,大众文化娱乐空间冲突频发,只是失范社会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认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问题所得出的科学结论。这一论述表明党的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认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刻关联。它们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党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正确认知反映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成为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前提和出发点;党认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理论成果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论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伟大成果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伟大成果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特征与优秀品格。  相似文献   

8.
正学界对中共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硕果累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纸质媒介(期刊书籍)、社团以及早期边缘知识分子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心路历程。马克思主义从阶级属性看,工农群众才是它要用先进理论武装的真正对象。五四时的知识精英虽然在"研究新的时代问题成长为践履型知识分子;研究‘社会与主义’问题成就中国近代有机知识分子;研究中国近代社会改造方法问题,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领导者"[1],初步确认了重构认同圈以便重回中国政治话语的核  相似文献   

9.
王栋亮 《人民论坛》2014,(11):180-182
中国近代文化新旧杂陈的局面,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判断,造成了某种形式的人格分裂。这种分裂特性在婚姻方面表现为:"有意识"解放与"无意识"束缚;自我与角色的张力;人格的独立与依附。这些冲突构成了文化嬗变的内在动力。文章以民国时期婚姻文化悖论为切入点,呈现婚姻文化变迁的复杂性,并透视近代社会文化转型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0.
自由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思潮渊远流长,是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发生发展所依托的重要思想理论,是现代文明的基本思潮之一。西方自由主义传人近代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也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具有思考和启示意义。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正是西方文化传人中国以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碰撞的结果,自由主义思潮与中国近代社会密不可分。这里试图从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产生的悖论以及西方自由主义与传统儒学的关系的角度,探讨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发展演进历程,并且进一步从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对照,比较分析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发展流变,以此为我们今天的思想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随着西风东渐的影响、新思想新风潮的传播,女性角色打破了三从四德礼教约束下的传统女性的角色属性,从社会生活中寻找到一种新的角色定位,完成了从传统中国妇女到现代女性的形象过渡与转变。民国画报是近代历史学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料,借助于民国画报史料,我们从身体角色、社会角色、观念价值几个方面描述了近代中国女性角色消解与重塑的过程及面貌。  相似文献   

12.
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农业宗法社会被迫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在这场整体性的社会结构变迁过程中,晚清军事变革起了决定性的牵引作用。主要表现在: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揭开了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序幕;近代军事教育的兴起促进了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军人地位的提高使“兵”阶层与传统四民社会实现了有机契合;军队私家化趋势削弱了清中央政权的社会整合能力;军人的政治逸轨促成了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终结。  相似文献   

13.
自习近平提出"中国梦"以来,关于"中国梦"的讨论就成为国内外舆论界的热点。然而有观点认为它只是中国共产党出于一时之需的"理论建树"和国家机器的"政治宣讲",是"美国梦"的翻版。本文首先阐释了"中国梦"的内涵与路径;接着以《申报》及《申报月刊》相关文章为例,分析了中国近代现代化强国梦的话语建构,揭示了以现代化强国为核心的当今中国梦所具有的历史继承性和所享有的深厚社会基础;最后还讨论了造成以上误解的原因以及我们从近代现代化强国梦话语建构中可得到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某种意义上,当下人们争论的中国发展道路问题,与发生在近代中国的东西文化论争有着某种内在的逻辑联系。中国文化传统中是否存在有益于当代中国政治建设的思想资源,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但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文化不足以支持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深化改革过程中的当代中国应审慎对待"西方"与"传统"。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它根植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历史理性。现阶段能否抓住这一历史理性,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理性相结合,统一于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学术研究范式的转变是内在学理与社会时势变迁多重因素交互作用之表现及结果。近代中国民族国家构筑进程中,西方异质文化的介入,催化了中国学术思维与视野的变革,边疆研究的范式也渐有变迁。古代中国的夷夏观念,长期是史家考察边疆问题的范式思维,在此视野之下,边疆研究处于"边缘"状态。随着近代民族国家构筑进程的深化,边疆研究范式渐有更张,逐步冲破传统夷夏观之束缚,渐有从"边缘"学科走向独立学科之趋向,并呈现出以边疆为本位或"中心"来考察问题的思维模式;而在民族国家视域之下,边疆研究具有巩固疆域的经世之用,边疆问题与民族问题亦非一致。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人权意识的觉醒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天赋人权的冲击,但新文化运动后,自然权利学说在近代中国的影响渐渐减弱,"人性"或"人的尊严"等成为人权的根据。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人权的理解经历了从消极权利向积极权利的转变。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还认为保障人权是国家权力正当性的基础,权利与义务具有对等性。儒家传统在经过创造性转化之后,可以为中国文化吸纳现代人权思想提供有利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8.
<正>西方是近代科学的发源地,由于中文语境下长期缺少与"science"对应的词语,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以"格致"指代科学,直到19世纪末,"科学"一词才由维新派人士从日本传入中国,进一步明确了"科学"与"格致"的区别,并大大扩充了"科学"概念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末,中国的维新知识分子在意识到"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开始提倡"兴女学"。从只重家庭教育、师范教育,到20世纪20年代的"壬戌学制",中国女性终于获得了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女学生也成为引领时尚风潮、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人群,迈出了近代中国女性寻求解放与获得解放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是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社会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直为大家所公认。即外国帝国主义同中国人民的矛盾形成了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社会,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形成了近代中国的半封建社会。但有人对此持不同看法,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概念是不够确切、不很科学的。确定社会性质(或者说社会形态)的不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而是这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从国家地位角度说,“旧中国是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