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事资料手册》2009,(1):F0003-F0003
安福县地处赣中西部,毗邻革命圣地井冈山,面积2800平方公里,总人口38,4万。安福建县于公元前222年,是江西省18个文明古县之一,自古被誉为“赣中福地”。安福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仁人志士辈出,是中国民盟领袖罗隆基、爱国“七君子”之一王造时的故乡。安福资源丰富,生态良好,物产丰饶.是全国商品粮食基地县,全省重点林业县.中国竹子之乡、樟树之乡、火腿之多和红心杉的原产地.生态优美.  相似文献   

2.
左世忠 《前进》2012,(8):33-35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古国。数千年的风雨洗礼,积淀了丰厚的文化传统和文明历史,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山西这样一个既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又是我国“司法鼻祖”皋陶诞生地的地方,不仅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文化,还有着深厚的司法历史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所包含的“德礼融于法”的重要特征和追求秩序、注重和谐的内在精神,在这片土地上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如何科学把握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院文化建设的契合点,在批判的传承中探索法院精神文化建设的路子和方法,是我们在推进现代法院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钱穆从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发表数篇涉及新中国首都问题的政论文章,这不仅是对风行一时之政治议题的讨论,也关涉对战后中国政治地理格局、立国形态和文明发展道路的深刻省思。从国家建构的视角来看,定都不仅要考虑国防军事的战略形势,更要顾及中国内部发展不平衡及其可能导致的民族分离和阶级分化问题。钱穆在其文化地理学论述中基于中国文明的地理变迁大势,勾画出由中国历代人文基点所汇集成的“中国弧”。位于弧形边缘的云南地区在战后有望成为中国文化新生的托命。钱穆提出“大陆农国”的设想,认为战后新中国应当通过吸收调剂农业文明和大陆空间形态所赋予的精神特质,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中国文明道路。  相似文献   

4.
宜丰县是中国"十大竹子之乡"和全省重点林业县之一,森林覆盖率达71.9%。近年来,该县人大常委会通过发挥人大监督职能,努力推进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该县人大常委会以环保宜丰行活动为载体,先后开展了水库养殖水污染治理、城镇污水与垃圾处理、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礼扮演了最核心的角色,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今天,我们学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能不对礼乐文明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6.
林军  ;王年文 《求索》2014,(10):175-178
竹子生长快,成材早,产量高,用途广。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振兴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通过设计服务支持竹产业的发展与成长,倡导低碳环保型生活是一种必然趋势。要想加快传统竹文化、竹产业与设计服务的跨界合作与发展,我们就必须对"文化创意、设计服务、竹文化、竹产业、竹设计"进行深刻理解和消化。设计师要依托竹文化,对竹产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研究竹子的新功能,探索竹材深加工的新方法,开发新产品,实现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将竹文化创意、竹设计服务与竹产业紧密融合。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中国国情?一是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硬件,二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社会伦理等“软件”。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这个必然性,除了大家都知道的人口资源环境现实选择外,还有着深厚的文化需求,就是中华传统文化本身所蕴涵的生态文明。这次全球经济危机说明,中国如果继续西方工业文明的老路,只能是死路一条。因为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基础比西方还要差很多。所以,我认为这次危机是我们重新审视西方工业文明和我们自己文化传统的大好机会。  相似文献   

8.
谢俊 《学习与实践》2009,(8):141-145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发展中关注民生、启发民智与清新社风方面所提出的一项民心工程,也是一个为引导国人深入实践与发展社会主义理论所提出的理论指南和战略目标。先秦时期的“和文化”与“礼意识”是当代国人进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文化资源,也是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理论的思想借鉴;和谐社会无论怎么建设,归根结底都要体现文明、富裕、祥和的特征,去粗取精和古为中用是必不可缺少的步骤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看到竹子,人们自然想到它那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格,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也正是竹子特殊的审美价值所在。竹之劲节与企业家精神境界颇为相似:修道弘德,取义明理,和谐治理,抱团发展。凡此种种,都在向我们展示一种企业家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成为事关人民福祉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该文对生态文明内涵及生态文明制度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公众参与制度在生态文明制度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在把握中国公众参与现状基础上,结合国外成功经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以促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文化既是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也是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只有让人们共享文明成果、分享社会进步的利益,才能更大的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并为丰富当代文化、建设现代文明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心血。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突出强调了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3.
小康社会不只是一连串的国民经济发展指标和社会改革方案,在更深的层面上,它还是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民众的一种文化诉求和价值取向,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中国传统文明和世界当代文明的结合点上,对当代中国的一种价值整合和文化重塑."小康文明"最基本的价值特征是倡导富裕,倡导务实,倡导和谐,倡导民本;最基本的文化意义则是它的民族凝聚力,文明整合力,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充实和展示.  相似文献   

14.
如何让文化与经济文明共融共生?浙商文化和商业文明如何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不久前,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国文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华商联合促进会共同主办的一场以“文化的力量——浙商文化与经济文明”为主题的论坛给人们带来了一场深度的脑力激荡。嘉宾们围绕“从经济反思到文化反思”、“中国文化与文化中国”等作主题演讲,本刊特选取部分领导专家文章组成专题笔谈。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一直被作为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显要位置。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起,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彰显了我党在新时期的执政新理念,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体现了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境界,是中国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至此,我党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已臻于成熟。生态文明作为社会整体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四种文明的建设并列为一体,和谐推进,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以前,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趋势是中国文化向西方流动。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对“东方文化圈”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通过“丝绸之路”等渠道向西方传播,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中西文化交流历史悠长,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直处于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之中,正是通过交流,经过冲突、消化、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得到更新和发展。只有在不断扩大的中外文化的交流中,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7.
文明是文化的实体,文化是文明中最根本的东西。文化水平的高低上可以看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文化是文明的沃土,文明是文化的结晶。文化中产生文明,而在文明中产生新的文化。没有文化环境就不可能有文明的成果。文化多样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标志着各个不同民族的并存。因为,文化的最大的、最直接的载体就是民族。对中国而言,中华文化不是某一单一民族的文化,它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因此,它不需要分层次,更不允许划等级。必须承认,文化既是民族的生存方式,也是不同民族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8.
檀国柱 《台声》2013,(5):73-73
4月8日,由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和中国诗酒文化协会主办的“勤政爱民 刚正廉洁——北宋名相范仲淹研讨会”在北京政协礼堂举行。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会长、中国诗酒文化协会名誉会长陈宗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生态思想,这些思想与我们当下弘扬的生态文明理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对我们解决当前面临的生态危机和当下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性。因此,在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深入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进一步挖掘其生态智慧,对于我们树立科学的生态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以民族危机开始,从被迫性接受到植入性嵌合、从外源性输入到内源性生成、从参与性学习到贡献性建构,文化现代性在中国进行了从自发到自觉并全面展开的现代化历史实践,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逐步建立起了本质联系,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输入性文化变量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形成了具有“中国时间”和“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叙事话语,不断更新和优化着中国文化和文明秩序,并以其奥趣题旨和宏大论域历史地渗透于中国文化现代性的生成与建构中,中国文化现代性建构的性质和言路在寻驿中择定,价值和使命在启蒙中自觉,路径和意义在建构中呈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