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9 毫秒
1.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在紧急情况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一项重要权利。它使公民在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有权施行反击,以制止不法侵害。正当防卫是对社会有益的行为,其正义性,决定了它受国家法律的保护和鼓励。正当防卫是近年来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经常讨论的...  相似文献   

2.
一、无限防卫权的历史演变防卫权是由人类的防卫本能逐步发展而来的一项法律上的权力。正当防卫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其历史渊源一直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原始复仇状态的无节制行为朝着合乎人类理性和社会需要的有限制法律行为的转变。正当防卫权,从目前世界各国刑事立法对正当防卫的普遍规定来看,它是一种权利行为,是国家为保护合法权益免受紧迫不正当的侵害,通过法律授予公民的一种权利,是鼓励和保障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刑讯逼供是我国法律所严厉禁止但却带普遍性的犯罪行为,在司法实践中。这一犯罪行为的频繁发生严重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违背了国家的法律,破坏了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因此,防范刑讯逼供应当确立沉默权制度,加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诉讼权利的保护,建立并完善预防刑讯逼供的有关制度,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允许公民对刑讯逼供行为实行正当防卫。  相似文献   

4.
《刑法》第20条第1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上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根据这条规定正当防卫必须符合以下条件:第一,防卫的目的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不法侵害。第二,要有不法侵害发生。第三,正当防卫行为必须是针对正发生的不法侵害行为。对尚未开始实施的侵害和已经结束的侵害进行防卫的,不是正当防卫。第四,防卫的行为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相似文献   

5.
警察积极主动地制止不法侵害,是否成立正当防卫,在立法上和理论上都存在不同的观点。结合刑法典关于正当防卫的具体规定可以发现,两种行为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也有一些差异,而这些不同正是防卫权的关键所在。警察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与正当防卫行为具有较大区别,不宜将其视为正当防卫予以出罪化处理,而应当结合行为性质等要素,将其作为职务行为在有关法律规范中予以明确,并且明确区分警察的职务身份与普通公民身份,从而确保警察执法和公众权益的合理平衡。  相似文献   

6.
<正>“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在电影《第二十条》中,正义没有让步。现实中,沉睡的刑法第二十条已逐渐被“唤醒”,但“良法”的运行一向任重道远。“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刑法第二十条赋予公民正当防卫的权利,是对社会良知的价值认同,这固然是一条良善之法。  相似文献   

7.
论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属于正当行为中之一种,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8.
公民的环境权一般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公民有在良好、适宜、健康环境中生活的权利。这是保障公民身体健康的首要条件,也是公民环境权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具体包括:(1)宁静权,指公民有不受噪声、振动、污染的权利;(2)日照权,指公民有享受阳光照射不被阻挡的权利;(3)通风权,指公民有享受周围环境良好通风条件的权利;  相似文献   

9.
文章剖析了防卫意图的含义 ,并指出防卫意图在我国正当防卫制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某些行为因不具有防卫意图或防卫意图不真实而不得成立正当防卫。  相似文献   

10.
张建武 《实事求是》2006,191(4):76-79
公民的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人未经法院依法裁判其权利不被剥夺或限制,这是现代法制社会的基本要义,也是法制文明的内在蕴涵。刑法对人权的保护,既包括对被害人及广大守法公民人权的保护,也包括对犯罪人人权的依法保护。我国真正的刑法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现行的新刑法典在保障人权方面有许多重大改革和完善,主要体现在确立了刑法基本原则、对未成年人犯罪之刑事责任的确定、正当防卫制度的强化以及刑罚更为人道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是公民同罪犯作斗争的两种有效手段。两者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正当防卫反映的是合法权益与不法侵害之间的矛盾,而紧急避险反映的是两个合法权益之间的冲突。正确区分和运用这两种法律手段,在现实法律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权利,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认识和重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宪法纷纷将宗教信仰自由作为本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但宗教行为自由是一项受限制的权利,它以不侵犯他人的权利为限。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应该成为国家应尽的义务。  相似文献   

13.
南方市福区福街①商人自治组织基于宪法财产权的公民参与预算行为,对于地方政府公共预算行为产生了实际影响.福街商业街的最初兴起,是南方市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重要迹象,由此催生了所谓宪法财产权的产生.宪法财产权包括民法意义上的物权权利,和公法意义上的纳税人权利两个部分,这是公民参与预算的重要理论范畴.一方面,公法意义上的纳税人权利是公民参与预算的法理基础,公民享有不可转让不可剥夺的对公共预算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另一方面,民法意义上的物权权利是公民参与预算的价值目标,它是检验公民参与公共预算效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正>“正当防卫无历史”是一条著名的法谚,意思是正当防卫权和生命健康权一样,是“自然权”,即人与生俱来的权利,从原始人击退入侵的异族开始,正当防卫权就流淌在血液中,无须经由任何人或组织的确认和授予。有观点即认为,中国古代“虽无正当防卫之名,而有正当防卫之实”,那么,在古代,“正当防卫之实”具体如何体现?  相似文献   

15.
法之 《支部生活》2007,(8):46-47
公民的姓名权,指的是公民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姓名的权利,是公民的一项民事权利。它主要包括下列内容:①自我命名权,即公民决定自己姓名的权利,任何人都无权干涉。②姓名使用权,即公民对自己姓名进行使用的权利,姓名使用权具有专有性,任何人不得阻止、盗用或冒用。③改名权,即依照规定改变自己姓名的权利。公民在选定了一个姓名之后,就不得随意地、  相似文献   

16.
生命健康权。生命健康权是公民生命权和健康权两种权利的合称,是公民人身权利中最重要的权利。生命权是指公民享有生命不受非法剥夺、危害的权利。健康权是指公民保护自己身体各器官、机能安全的权利。在很多情况下,对公民健康权的侵犯也是对其生命权的侵犯,因为危害健康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17.
前些时候,有个青年学生在打篮球时,被对方的球员撞倒,他认为吃了亏,便从身上拔出水果刀,把那个球员扎成重伤,造成严重后果,被判处徒刑。在谈到扎人动机时,他理直气壮地说,“我是正当防卫,不负任何责任”。在这里,反映出他对法律条文的曲解。我国《刑法》第十七条对正当防卫作了明确规定:“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正当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显而易见,那个青年学生在扎伤对方时,  相似文献   

18.
为民 《支部生活》2005,(11):41-41
所谓非法搜查,指的是无搜查权利的人或有搜查权利的人没有经过合法程序的批准而对公民实施的搜查,它直接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犯罪行为中,非法搜查罪也是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对于这种犯罪,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是时有发生的。这种犯罪主要是指采取非法的手段,对他人的身体或住宅进行强制或暴力形式的搜查行为,从而构成非法搜查罪。非法搜查罪的表现主要为:  相似文献   

19.
公民伦理是西方文化语境的产物,西方自古希腊以来萌发的民主到启蒙之后确立为人的主体性和公民社会的权利向度。公民伦理的自主和平等的特质决定了它是一种以权利和主体性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权利伦理,是以现代政治国家为背景和基础的公共道德。当代中国建构公民社会和培养公民伦理,应发展公民作为公共生活主体的权利主体性与道德主体性。在公民教育中以权利向度启发公民作为公共主体的角色定位和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20.
论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公民人格的孕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人格是指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公民,在理性追寻法定权利的同时,自觉体认并践履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的个性特征及行为倾向。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公民人格孕育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