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罗兴亚族(Rohingya)是缅甸西部若开邦(Rakhine state,旧称Arakan state)一个古老的、信仰逊尼派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其历史已超过1300年,目前是缅甸最大的穆斯林群体。多年以来,罗兴亚人生存状况恶劣,基本公民地位得不到保障。2008年12月至2009年1月,先后有媒体和人权组织报道,大批通过海上逃往东南亚的罗兴亚难民遭到泰国军方的虐待。罗兴亚族问题逐渐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70年代持续在缅甸若开邦境内发生穆斯林和佛教徒的冲突军政府镇压以来,许多的罗兴亚人难民被迫逃到孟加拉国及周边国家避难,最终造成了孟加拉国与缅甸边境之间的非传统安全危机,多年谈判未能解决的罗兴亚人难民问题已经成为缅甸与孟加拉国双边关系的一个关键障碍。罗兴亚人难民问题不局限于两国之间,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成为一个跨国和东南亚跨区域甚至是全球的议题,需要缅甸和孟加拉国双边及国际社会的多边参与才能有效推动罗兴亚人难民问题的解决。罗兴亚人难民问题所处的地方是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关键地区,是中缅石油管道、公路、铁路桥梁的集中地,对中国利益及东南亚区域安全具有重要关涉。  相似文献   

3.
缅甸建立文人政府近三年来,政治改革迈出较大步伐,目前已到了进一步深化的关键时期。面对2015年即将举行的总统大选,如何处理国内呼声强烈的修宪问题、解决国际压力巨大的佛教徒与罗兴亚(Rohingya)族穆斯林的暴力冲突问题、取缔或改编北部边境的少数民族武装问题等,使缅甸的民主化进程面临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4.
缅甸建立文人政府近三年来,政治改革迈出较大步伐,目前已到了进一步深化的关键时期。面对2015年即将举行的总统大选,如何处理国内呼声强烈的修宪问题、解决国际压力巨大的佛教徒与罗兴亚(Rohingya)族穆斯林的暴力冲突问题、取缔或改编北部边境的少数民族武装问题等,使缅甸的民主化进程面临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5.
2016年3月,昂山素季领导的缅甸全国民主联盟上台执政后,美缅关系并未如外界所预想的那样继续走近,反而因缅甸国内若开邦"罗兴亚人危机"的爆发龃龉不断。美缅关系由冷到热再到相对冷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既有缅甸国内改革放缓且人权危机爆发的因素,也有特朗普政府亚洲政策调整的影响,而深层次原因则是昂山素季和民盟政府没有倒向西方成为美国利益的代理人,而是奉行务实的中立主义外交政策,与东盟和周边大国发展平衡外交,并在经济发展与和平进程问题上加强了对中国的倚重。美国对此大失所望,转而利用罗兴亚人危机批评、敲打昂山素季。在这些因素的持续作用下,美缅关系从奥巴马时期的热络逐渐回归平淡,甚至可能迎来一段寒冬期。  相似文献   

6.
2020年COVID-19疫情席卷缅甸,民盟政府积极抗疫,竭力推动经济复苏,并成功于11月8日举行2020年大选,再次蝉联执政.由于若开邦冲突加剧,和平进程艰难推进.COVID-19疫情促进了缅甸与世界各国在抗击疫情和恢复经济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国际社会向缅甸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援助.在罗兴亚人问题上,西方国家持续向缅甸施压.2021年,由于COVID-19疫情的不确定性,缅甸政府将面临经济复苏及和平进程等多重挑战.  相似文献   

7.
2011年初,吴登盛的文官政府掌权以来,缅甸的民主改革已经取得重大进步,但是重大的挑战依然存在并且可以扼杀改变的努力。关键的挑战在于政府与民地武的和平进程。临近孟加拉国和缅甸中部的罗兴亚人的族群矛盾,以及2015年大选的自由公正,都可能影响和平进程和族群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东南亚地区,伊斯兰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宗教,穆斯林占整个地区的人口近40%。穆斯林为主体民族的国家有3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其他则是穆斯林为少数民族的国家:菲律宾有500万穆斯林;泰国300~400万,缅甸300万,新加坡60万,柬埔寨至少50万。过去数十年,一些伊斯兰政党兴  相似文献   

9.
正缅甸自2011年开始推进新一轮民主转型,迄今已三年有余,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引发世界瞩目,并得到了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国家的认可与支持。但缅甸转型在高歌猛进的同时,面临民主体制不顺、权力多元,社会整体缺乏民主素养与实践,经济落后导致民主转型缺乏庞大的中产阶级作为民主参与主体,民族冲突与宗教冲突不断等诸多挑战。民主既不能在缅甸一蹴而就地完美建立和运行,也不能即刻解决缅甸所有难题。2015年底的大  相似文献   

10.
何平 《东南亚》2006,(4):36-43
骠人是今天缅甸的主体民族缅族入主缅甸之前生活在缅甸境内的一个民族群体,曾经建立过一个骠国,我国的《旧唐书》和《新唐书》都专门为骠国列了传。公元9世纪以后,骠国开始衰落。缅族崛起之后,作为一个民族群体的骠人也逐渐消失,骠人的历史也就成了一个谜。骠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民族?它究竟是消失了还是演变成了今天的什么民族?它与今天还存在的民族有没有关系?对于这些问题,学术界一直在进行探索,但至今仍然没有一致的看法。本文即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骠人的族属及其下落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在中南半岛藏缅语民族中最大…  相似文献   

11.
在东南亚地区,伊斯兰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宗教,该地区每个国家境内都存在大量的穆斯林人口,穆斯林占整个地区人口近40%。以穆斯林为主体民族的国家有3个:印度尼西亚(2.1亿人口中90%以上为穆斯林人口)、马来西亚、文莱;其他则是穆斯林为少数民族的国家:菲律宾有500万穆斯林,泰国300~400万,缅甸300万,新加坡60万,柬埔寨至少50万。过去数十年,东南亚各国经历着巨大的政治、经济、社会变革,穆斯林中产阶级崛起,成为各国一支重要的政治、社会力量,并对这些国家的社会、政治现实带来深远的影响。一、穆斯林中产阶级在东南亚崛起20世纪初到中叶,随着…  相似文献   

12.
特朗普及其团队的系列反穆斯林言行,反映了美国社会中根深蒂固的"伊斯兰恐惧症"。其在美国主要表现为四点:一是公开否定和敌视伊斯兰教,将之与极端主义挂钩;二是公开歧视、孤立甚至攻击穆斯林;三是对伊斯兰文化传播及穆斯林人口增长的忧虑和排斥;四是在外交方面对伊斯兰国家及穆斯林群体的歧视和攻击。"伊斯兰恐惧症"在美国并非新现象,其产生和盛行有复杂的原因,包括历史、制度、社会和直接原因等。"伊斯兰恐惧症"的蔓延对美国国内团结、社会稳定及对外政策都产生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美国看来,缅甸正在进行真正的变革,正处在民主转型的早期阶段,是推动缅甸改革朝向美式民主的关键、难得的历史机遇。为力图主导缅甸未来和政经社会改革,美对缅全面接触,促压结合,启动发展援助,实施"经济接触"与"军事接触",同时寻求在缅甸问题上与中国的协商合作。  相似文献   

14.
2011年,在缅甸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的军人专政宣告结束,国家政治转型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在此过程中,多党制和普选制的规则得以确立并逐步完善,民主政治的框架初见雏形。国家政治转型为缅甸乡村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变化的领域囊括了乡村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缅甸乡村社会在政治转型中呈现出新的面貌,但这一重要的课题在学界还未得到应有的关注。通过在缅甸乡村社会中长期的田野调查,本文发现军政府时代之后的缅甸乡村社会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具体的变化主要包括村落共同体的裂变、乡村权力结构的转型、村民与国家关系的变迁,等等。概而言之,在过去的10年,缅甸乡村政治生活的主旋律逐渐从"抗争政治"向"派别政治"转型。  相似文献   

15.
二战后,经过四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德国形成了以日耳曼人为主、多国族裔为辅的移民社会。其中,以伊斯兰教为信仰中心的穆斯林群体成为其中规模最大的少数族群。虽然德国穆斯林移民在受教育水平、职业地位方面无法与德国本土人匹敌,但得益于德国繁荣的经济状况和积极的融入措施,穆斯林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中整体表现相对良好;同时,穆斯林移民对德国的政府机构、政治体制信任度较高。然而,由于文化差异和信仰鸿沟的存在,加之所谓的"伊斯兰恐惧症"的蔓延,穆斯林很难得到德国主流社会的真正认同和接纳,政治参与度不高。而德国在"阿拉伯之春"后接纳的百万穆斯林难民给社会治安和本土文化带来巨大冲击,令本已取得一定成就的融入工作再度面临严峻挑战,穆斯林移民的社会融入和身份认同建构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6.
泰国的山民问题与政府的解决办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泰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北部山区有苗、瑶、克伦、傈僳等二十个山地民族;南部有穆斯林泰人以及华人、越南人、云南汉人、缅甸流亡者、印度支那难民等各种外来移民。国内民族问题相当复杂。多年来,泰国政府采取了相应的政策来解决国內的民族问题,并已取得一定成效。本文仅就泰国政府解决山民问题的政策和具体办法做一些介绍。  相似文献   

17.
经济转型与社会公平的悖论——来自俄罗斯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经济转型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提高效率,确保社会公正,然而在转型经济国家中几乎无一例外地存在转型与社会公平失衡的现象.虽然俄罗斯经济转型的目标预期、起点以及某些举措并没有完全违背公平原则,但却应验了"转型与社会公平不可能同时实现"的悖论.俄罗斯的"权力资本家"通过主导经济转型政策的供给,利用制约"权力市场化" 制度的缺失和其他利益主体在经济转型博弈中的弱势,形成自我加强和自我循环的"有权势者通赢"的畸形制度,严重地影响了经济转型与社会公平的和谐结合.实现"物本经济"向"人本经济"的转型,建立不同群体的平等诉求、平等博弈、互惠互利的利益分配机制,防范利益集团的"掠夺之手",是保证经济转型和社会公正和谐结合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2017年,缅甸政府致力于完善国内的各项制度,加强反腐工作,推动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缅甸政府还积极同民族武装组织展开对话,举行第2届21世纪彬龙会议,致力于实现真正的国内和平与民族和解.但缅北和平进程仍然缓慢,罗兴亚人问题使缅甸承受了巨大的国际压力.中缅两国对中缅“人字型”经济走廊建设持积极态度,为两国友好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以来,在与外界群体的互动中,泰国马来穆斯林群体的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经历了两次转变。第一次是在大泰族主义刺激及泛马来民族主义召唤下,由非政治性的地方民族主义向政治性的跨界民族主义转变,穆斯林群体民族意识高涨,并掀起了大规模的分离运动。第二次则是由于新时期泰南局势的转变及全球性伊斯兰激进思潮的影响,穆斯林群体的民族意识与认同出现了分野,多元认同与极端宗教主义成为这一群体表达民族意识的两种方式。泰南穆斯林群体民族意识和认同的演化,体现了泰国与周边地区的发展态势,折射出20世纪以来东南亚地区伊斯兰文化圈的变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明代的中央政府在处理与缅甸关系时,最重要的做法是把缅甸纳入云南都指挥使司的统辖范围,将缅甸直接纳入地方政治组织系统,同时又将缅甸置于藩属地位,纳入明朝的朝贡体系之中。这样,中缅关系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相较于之前的元代,明朝在缅甸的控制力度和影响力都在下降,但两国间的贸易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旅居缅甸的中国人人数剧增,籍贯及身份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大明街"的形成,说明留缅中国人已有自己的聚集区并建立了自己的商业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