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欧阳欣 《前沿》2006,(3):132-133
审级制度是一项基本的民事诉讼制度,体现着民事诉讼公正和效率两大价值目标。我国四级二审终审的民事审级制度的建构,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种种弊端和制度体系上的不和谐。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并遵循审级制度的基本原理,对我国现行民事审级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我国为什么实行两审终审,而不实行一审终审或三审、四审终审?鉴此,笔者就我国的“两审终审制”及其意义浅析如下。所谓“两审终审制”,简而言之,是指一个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适用两种不同的程序审判后就宣告终结的制度。两审终审属于审判制度。由于我国法院分为四级(即最高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案件经过二次审判后便终结,所以二审终审制也可称为四级二审终审制。两审终审只在审判阶段起作用,但它对于处理刑事、民事、行政案件都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我国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  相似文献   

3.
两审终审制虽有利于节省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但却是建立在有害司法公正的基础上,存在诸多体制性弊端。故为最大限度的实现正义与效率的兼顾,保障刑事诉讼之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之目的,需要从法理学的视角剖析刑事审级制度,并通过三审终审的制度设计,实现当事人的复审救济权,避免申诉、审判监督等复查程序对刑事审级制度的侵蚀和瓦解。  相似文献   

4.
卢荣荣 《前沿》2011,(18):82-85
纠正裁判错误与吸纳不满是审级制度的核心功能。本文通过分析全国法院从2003年至2008年的相关数据,指出现行两审终审制纠错功能有限,民众对诉讼的依赖强烈又充斥不满,进而借鉴理性人假设,通过审级效益概念分析相关主体运用审级制度的成本收益,指出现行制度的不足及其改良的条件,并主张建立科学合理的混合型审级制度。  相似文献   

5.
减刑制度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国家恩惠,同时也是罪犯应当享有的一项权利。当前的减刑案件庭审受减刑"奖励说"理念的影响,庭审流于形式的现象十分突出。推进减刑庭审实质化,需要转变减刑制度的设计理念,构建国家权力与公民犯罪人权利的基本平衡;在推进维度上,实现案件类型从"给予减刑"到"撤销减刑",审理内容从"确有悔改表现"到"不具有悔改表现",审级制度从"一审终审制"到"二审终审制"的转变;在机制展开上,突出刑罚执行机关对审判机关的配合,将泛化的检察监督转化为具体的诉讼职能,重塑执法主体之间以"审判为中心"的配合、制约机制,以打破封闭的权力结构。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民事诉讼两审终审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审终审制是我国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制度.随着国情的改变,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细致分析造成这些缺陷的原因并寻求对策,以使我国民事诉讼审级制度更加完善,在保证诉讼效率的同时,切实维护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7.
由于现行法律存在不考虑小额诉讼程序自身特点将其依附于简易程序之下、无补救措施的强制性一审终审制度等诸多问题,进而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法院和当事人对符合小额诉讼条件的案件不愿意选择小额诉讼程序。因此,建立独立的小额诉讼程序、放宽适用小额诉讼程序的数额限制、设置有限的小额诉讼二审程序等是较为可行的完善路径,实现其立法目标。  相似文献   

8.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至今皆以开庭审理为重心,而支配这一改革历程的核心理念是程序正义。在目前我国二审民事案件数量剧增、司法资源日益紧张的形势下,必须引入分配正义理念,对复杂程度、重要程度不同的案件适用不同的诉讼程序。我国应探索二审简易开庭模式,对正式开庭制度进行补充;简化正式开庭的庭审程序,提高庭审效率;有条件承认"非正式开庭"。通过建立以上多层次的开庭模式,使我国民事二审开庭制度走出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9.
周丹  罗红兵 《前沿》2008,(4):142-145
当前对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的研究,有必要观察和研究其他国家刑事诉讼制度一些有益的经验。本文从再审制度的启动主体、再审理由、再审申请的管辖与次数、再审的适用程序与审级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比较了中外再审制度各自的特点,从而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诉讼制度势以促进我国诉讼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0.
一、现行再审制度的缺陷现行再审制度的主要缺陷,在现象上表现为无限申诉、无限再审。可以归纳为五个无限:主体无限、时间无限、次数无限、审级无限、条件无限[1] 。再审作为一项诉讼程序在实质上表现出“恶法性”,即不能体现公正与效率的法律价值,甚至起到了负面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妨碍了诉讼公正的实现。作为一种诉讼程序,现在的再审制度没有体现出应有的程序正义。一审、二审当事人之间诉讼权利与诉讼义务配置的合理性没有得到延伸,诉讼权利义务严重失衡,导致了现实中的再审失范。巨大的申诉数量、极高的再审改判率本身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