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3 毫秒
1.
长江中游武汉经济区,位居华中,地跨湘、鄂、皖、赣、豫五省,是国家七个经济区中两大经济区的核心部分。有得中独优的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有得中独厚的自然资源、生态和气象优势,是连接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大陆桥,快速发展武汉经济区是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大发展的必然选择。将之作为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之后第四个重点发展区列入“十五”规划的时机已经成熟。  相似文献   

2.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对以湘鄂赣豫四省为主体的武汉经济技术协作区(以下简称武汉经济区)是又一次发展机遇。我认为,武汉经济区应牢牢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力促中部经济再上一个台阶,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  相似文献   

3.
地处福建沿海中部的湄洲湾, 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具有突出的优势和重大的历史责任。为此, 应站在全省经济大发展的高度,加大湄洲湾的建设步伐。一、立足福建大局审视湄洲湾。湄洲湾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新的经济增长极:湄洲湾港口是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桥头堡:湄洲湾是我省对台文化经贸活动的重要窗口:湄洲湾是我省与中南地区区域经济联动的枢纽。二、群策群力重视支持湄洲  相似文献   

4.
钟振 《当代广西》2013,(21):32-33
我区要形成“双核”驱动、江海联动、东西互动的“两区一带”协调发展、区域经济特色发展、板块经济均衡发展的工业布局。  相似文献   

5.
作为区域经济的后起之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除了自身发力,还需要借鉴学习国内其他经济区的成功经验,从而少走弯路,实现稳步走、快步走。当前,从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成渝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等试验区的发展实践中,我们既要认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又要善于借鉴他山之玉,实现大突破、大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武汉城市圈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以均衡发展的视角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认为武汉城市圈高等教育系统的均衡发展,需要东、中、西三区域高等教育子系统形成"三核联动"的发展模式,逐步缩小区域间的高等教育引力强度差,拉近区域间的高等教育实力。  相似文献   

7.
论城市圈发展的产业联动模式及现实研判与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霞 《求索》2012,(10):14-16
城市圈已成为全球城市化发展的一大趋势。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圈内部不同城市间的产业联动已成为影响区域群体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城市圈在发展中存在四种主要的产业联动模式,分别是空间引导型联动模式、产业转移型联动模式、产业链聚集型联动模式和总部经济型联动模式。通过以武汉城市圈为考察点,对城市圈产业联动的形势进行了分析,并从加强政府合作,产业错位发展、培育企业集团,壮大产业集群、强化总部效应,发展总部经济等方面提出了推动城市圈产业联动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李芸  战炤磊 《群众》2013,(12):I0029-I0030
港产城联动是现代港口城市发展的共性经验,并且已经在制度规划层面被确立为江苏沿海开发核心区域跨越发展的主导模式。我省沿海三市港产城联动现状如何?  相似文献   

9.
“大武汉”与长三角城市圈经济发展现状的对比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省人口、产业最为密集的地区,也是我国中部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城市密集地区。长三角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区域联动发展势头最为迅猛的先行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从综合经济实力、三大需求、经济外向度、三次产业结构以及经济所有制结构五个方面,对这两大城市圈的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可以为“大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袁堃 《理论月刊》2010,(4):78-80
临空经济是带动关联度极大的新兴经济。文章从研究临空经济区的内涵特征、构成要素、发展趋势入手,探索性地提出了建设临空经济区的基本理论构架,并结合武汉临空经济区的发展,对临空经济区进行了实证研究,有助于推进临空经济理论的深化和武汉临空经济区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武汉城市圈的产业融合及产业布局一体化,是城市圈联动发展、实现共赢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武汉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武汉市立足自身产业发展实际,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按照“双赢多赢、错位发展”的基本原则,坚持“市场主导、企业主体、中介参与、政府推动”的合作思路,推动企业参与武汉城市圈产业联合协作,提升了经济辐射与集聚能级,促进了城市圈产业融合和布局一体化。虽然各项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总体上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参与城市圈产业融合的层次和水平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2.
幸岭 《思想战线》2011,(Z1):49-54
川滇黔三省结合部区域内具有丰富多彩而又各具特色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通过区域旅游联动开发,进一步发挥川滇黔三省结合部的旅游优势资源,创建和发展特色旅游经济区,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川滇黔三省结合部区位优势互补,旅游资源富集,加之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应该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构建有效地管理机制,开展旅游整体营销,通过联动开发实现区域内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是长江中游经济带和中部地区重要的城市群,两者地缘相近、文化相通、人缘相亲,但在区域经济协作方面比较松散,关联度较低。从区域经济协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角度出发,推进两大城市群的联动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开创全市发展的新阶段,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我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思路,概括起来就是“建设三大经济区”。今后5-10年,三大经济区的核心就是建设都市发达经济圈。如何以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经济增长带和新的经济增长极来支撑这一核心区域,我们认为,经过10年努力,到2010年,要在北部新区、高新区、经开区再造一个重庆工业,即在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750亿元的基础上,完成3500亿元的GDP经济规模。一、创新思路,三区联动,三点辐射,支撑核心经济区重庆作为一个市却相当于一个  相似文献   

15.
武汉享有中国地缘经济的“心脏”称呼,既有承东启西之便,又有汇南聚北之利。纵观武汉周围800平方公里的华中地域,武汉城市规模、经济实力、区位优势、科教水平都是最好的。在我国京沪汉和沪港汉两大“金三角”中,武汉都处于极其重要的交汇点。如果说,浦东开发开放,三峡工程开工上马是实现长江战略的两个支撑点的话,无疑,武汉的发展、武汉的开放开发就是振兴长江的第三个支撑点。历史和国际经验都表明,产出最集中,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是大江大河流域。最近,国务院高层人士和资深专家正在着手规划21世纪的长江发展战略,设想把长江这条巨龙划分为以上海为中心的苏浙皖经济区,以武汉为中心的湘鄂赣经济区和以成渝为中心的云贵川经济区。这一宏大的长江战略三极架构,更加突出了武汉在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使之与上游的资源开发、三峡工程和浦东的开放开发遥相呼应,打响了中国跨入21世纪的长江战役。  相似文献   

16.
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发展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推进武汉城市圈发展,将坚持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分三个步骤达到远期目标:到2020年,武汉市率先在长江中游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武汉城市圈提前3—5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成为我国内陆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尽早形成以武汉市  相似文献   

17.
见慧 《协商论坛》2010,(3):11-12
目前,国内已有海南国际旅游岛、黄河三角洲、深圳综改试验区、海西经济区、珠江三角洲、北部湾、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等诸多区域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赢得了不同程度的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8.
武汉城市圈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比较研究(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世纪.积极探索城市联动发展的新路子,共同推进城市间深度整合,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必然趋势,也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提升区域整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特别是构筑我国经济腾飞所需的世界级大城市的现实选择.武汉是中部的中心城市,是内陆与全球市场的重要结合部.据初步测算,加快武汉及周围地区的一体化,建设武汉城市圈将带动大约1.7亿人的一体化和全球化进程,而且还将有利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城市经济圈的结合,从而进一步促进更大范围内的一体化和全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叶山 《当代广西》2008,(11):44-44
1月16日,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标志,是中央完善经济布局、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决策,是中国第一个以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为功能的特殊经济区,是广西加快开放开发、实现跳跃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是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世纪.积极探索城市联动发展的新路子,共同推进城市间深度整合,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必然趋势,也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提升区域整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特别是构筑我国经济腾飞所需的世界级大城市的现实选择.武汉是中部的中心城市,是内陆与全球市场的重要结合部.据初步测算,加快武汉及周围地区的一体化,建设武汉城市圈将带动大约1.7亿人的一体化和全球化进程,而且还将有利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城市经济圈的结合,从而进一步促进更大范围内的一体化和全球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