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公安执法要应对物权法时代的到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物权法对公安执法工作的影响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物权法的私权观念、平等观念和排他观念对公安执法的影响,以及物权法对群体性事件、公安行政执法和公安刑事执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行政诉讼法是参与调整行政关系的主要工具;它的实施是公安行政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司法审查制度,是衡量公安执法效果的重要尺度。行政诉讼法的本质、特征和职能决定了它在公安执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明确行政诉讼法在公安执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改善公安执法活动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3.
执法权力,从其权力的设置、运行过程及价值取向上来说,主要涉及国家、社会和人及其关系这三个方面。立足于这三个基本方面,从法理层面上看公安执法规范化有它的必然性及现实性;法治国家、正义秩序和人权保障是公安执法规范化的正当性及意义所在的规定要素;公安执法规范化是现代民主法治社会对于国家执法权力行为的必然要求,而这一必然要求在法理意义上构成了公安执法规范化的本质及其表象且与法治国家达致逻辑一致性。同时,在证成公安执法这样一种有组织的国家活动及其过程规范化意义的基础上,为建立一个更加合理有效的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的国家执法方式作出些许有关方法论意义上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是提升公安机关执法水平的首要环节。没有公安执法制度的规范就没有公安执法行为的规范。努力推动公安执法制度的规范化建设,根据公安机关的实际需要,做好现行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的清理、细化和解读工作,为公安机关执法行为提供切实可行的、合法具体的操作性措施,不断提高公安执法队伍的执法素质和能力,促进公安机关执法活动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相似文献   

5.
国内 新中国第一部民法典草案首次提请审议 2002年12月23日,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召开,中国第一部民法典草案首次提请审议。民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规范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民法草案分为九编:总则、物权法、合同法、人格权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法。  相似文献   

6.
王伟 《公安研究》2009,(3):42-46
公安机关执法软实力的建设是提高执法素质、执法质量和执法水平的必要前提,是增强公安软实力的关键,更是衡量基础业务工作、检验基层基础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关系“三基”工程的根基。提高公安机关执法软实力应加强公安法制基础建设,切实提高执法素质;加强与群众的沟通,提高执法亲和力;“阳光作业”,因势利导,提升公安执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7.
加强警察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公安工作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正处在快速发展、矛盾多发时期,公安民警执法不当或不规范引发的负面舆情时有发生,这对警察的执法工作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警察执法的水平和能力的高低,执法过程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故此,警察应该加强民法知识的学习,强化民法意识,主动维护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这对转变警察执法理念、规范警察执法行为、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肖飞 《公安教育》2006,(3):34-36
公安机关的基本活动是执法活动,公安民警的基本行为是执法行为,在公安机关的全部执法活动中,刑事执法约占总数的30%,大力加强基层公安机关刑事执法监督,对于维护法律公平正义,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一、当前基层刑事执法的主要问题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关注下,各地公安刑事执法正呈现越来越好的发展态势,但这并不意味我们可以高枕无忧,少数基层单位、基层民警刑事执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仍然让许多群众心存不满,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关于刑…  相似文献   

9.
要贯彻公安执法基本理念,首先要对基本理念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系统科学地阐释,才能推动公安执法理念向理论化和体系化的方向发展。理性执法理念是公安执法的前提和基础。公正理念是公安执法的目标。严格和规范执法理念是连接公安执法基础理念和目标理念的桥梁和纽带。树立平和和文明执法理念是其他公安执法理念的要求,也是其实现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公安机关是国家一支重要的刑事司法和行政执法力量,公安机关的执法活动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大的国家离不开强大的警察、有了强大的警察才会有强大的执法力量。执法环境发生变化,影响严格执法的因素增多,使公安执法面临严峻挑战。要建设一支过硬的公安执法队伍,必须依法治警,加强监督;适应形势,大胆改革;充分发挥公安职能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机械性执法”是“执法不当”行为研究的细分领域,是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从制度建设角度解决“机械性执法”问题需要明确“机械性执法”行为的涵盖范畴、判定标准,找准“机械性执法”行为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组织管理角度最切实可行的解决路径是组织支持和监督双管齐下,增设专门针对“机械性执法”的模块,将“机械性执法”行为的监管纳入到日常执法监督、预警、调查、整改、培训等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12.
陈华  李蜜  何洋 《公安研究》2014,(10):44-49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作为人类行为的内心起因,在个体行为选择上发挥着独特作用。公安执法行为事关公民权利保障和法律秩序维护,从心理动机角度研究这种行为,尤其是通过执法典型样态的解构、分析其动机构成要素的作用机制,对于规范这种行为具有实践意义。以动机研究为切入点,积极创造社会条件、物质条件和教育条件,培育符合法治要求的执法观,有助于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向纵深推进。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民主法治建设步伐日益加快,人民群众维护权益意识逐渐增强,信息网络主体监督成为常态。公安机关的基本活动是执法活动,在整个公安工作中执法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公安机关应按照夯实执法管理基础、编织执法管理主线、提供执法管理载体的思路,采取理顺执法体制、改进执法机制、健全执法制度、完善执法标准的措施,全面加强和改进公安执法工作。  相似文献   

14.
方宏林 《公安研究》2012,(6):64-69,79
近现代宪政是以控权为手段、以人权保障为目的的民主政治形态,是宪法的实施过程和状态的有机统一。治安系统的基本活动是执法活动,行使的警察权是国家权力的组成部分。加强治安系统执法规范化建设,必须严格坚持宪政理念的指导;必须在法律、法规明确的职权和设定的义务内,严格限制和规范自己的执法行为;必须自觉端正执法认识,明确执法主体,规范执法行为;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建立健全执法制度,加强执法监督。通过体制和机制的建设,始终坚持严格、公正、文明、理性,推动中国特色公安执法活动沿着规范化的轨道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是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发生涉外婚姻家庭、继承、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等民事争议后,需要确定具体适用哪个国家的法律。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旨在明确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为解决涉外民事争议,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公安执法力求实现法律效果与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是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我们分析公安执法实践中“三个效果”不一致的种种成因,要正确理解在执法中实现“三个效果”有机统一的重要意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践行“三个至上”的理念,加强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运用理性、文明的执法方式,提高正确处理法律和政策的关系的水平,不断提高公安民警的政治素养和执法水平,从而实现公安执法法律效果和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民法与公安法制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时期加强和完善公安法制建设,尤其需要认真研究民法与公安法制的内在联系,这对于公安法制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就民法与公安工作根本宗旨,民法与公安立法、公安执法和依法治警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简要探讨。文章认为:公安工作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主要表现为为人民的民事权利服务;公安立法应当以“权力服从于权利,权力服务于权利” 为其根本出发点;公安执法和司法必须重视和认真适用民法规范;而依法治警战略目标的提出和实现,则有赖于在全体民警和全社会中进一步加强和普及民法学习与民法教育,弘扬民法精神。  相似文献   

18.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作为人类行为的内心起因,在个体行为选择上发挥着独特作用。公安执法行为事关公民权利保障和法律秩序维护,从心理动机角度研究这种行为,尤其是通过执法典型样态的解构、分析其动机构成要素的作用机制,对于规范这种行为具有实践意义。以动机研究为切入点,积极创造社会条件、物质条件和教育条件,培育符合法治要求的执法观,有助于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向纵深推进。  相似文献   

19.
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公安机关为了依法行使职权,保障公民权利,依照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对公安执法活动方式进行程序化、标准化改造,并督促其正常运行的一项系统工程。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是依法治国的体现,是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的体现,是满足人民价值追求多元化的体现。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重点是执法行为的规范化,要以此为突破口,将执法规范化的要求落实到每一个个案当中。因为,执法行为的规范化,包含或体现了执法制度、执法监督、执法思想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20.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2年12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会后,法制工作委员会将草案印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央有关部门和法学教学研究单位征求意见。民法草案分为九编,即总则、物权法、合同法、人格权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法,共1209条。不少常委会组成人员以及有关方面认为,民法涉及面广、内容复杂,一并研究修改历时较长,以分编审议通过为宜,当前应抓紧制定物权法。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列入了民法草案中的物权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