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现代性表达的是某一现代时段社会生活以及事物的性质、状态、精神内涵、品味态度等。现代性的构建是中国能否摆脱简单的"现代化",步入真正的现代社会的关键。发展、民主、文明、和谐是构建现代性必不可少的四个基点。在选择构建中国现代性的路径时,应做到以发展为基,以民主为根,以文明为魂,以和谐为本。  相似文献   

2.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进程中,现代性必然是发展中凸显的观念与价值。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传统现代性的质疑、批判和反思成为20世纪末以来思想理论界的主流。其不仅指向现代性中的资本逻辑、工业主义、工具理性、个人主义等,而且指向现代性中的"一元"语境、模式化思维以及西方中心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等。现代性的多元反思不仅对中国认识世界发展历程以及全球化等问题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改革与发展的问题、中产阶层的培育与生长、多元价值观的整合等有着借鉴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弘扬优良历史文化传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矢志追求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青年运动近百年来的基本主题.近现代以来中国革命的传统在青年中以继承、断裂、改造、新生的模式不断得到强化;实现中国富强、民主的现代化目标是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共同追求,并成为中国青年集体记忆的现代性特征.从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从"新青年"到改革开放的一代,从单一政治斗争模式的青年运动到以青年文化为主体的青年运动多元格局,中国青年和青年运动的历史风格和时代内涵不断发生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体验"是彰显民族特性的审美基点。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种有别于"西方现代性"的"中国现代性"逐渐生成发展,并走上了历史舞台。其不仅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内容和思想深度,也反映出现代中国人对自身生存环境、文化心理、意义追求和价值理想等方面的独特感受。  相似文献   

5.
"外来工"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特有现象.尽管他们的现代性效率意识和主体意识在不断增强,但他们特有的社会地位和生存条件阻碍了其自身的现代性进程,致使他们在推进城市现代化的同时,自身却被置于城市与乡村的边缘.因而他们不能有效地改变自身素质,实现其价值观念、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等的现代性转型.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审美现代性之路:历史与现实的境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后发达"国家,但其审美现代性思潮却往往直接套用西方先发达国家的模式,这种移植与中国既有的审美传统以及自身的社会现实都有一定的隔膜.理论阐释的有效性不大,导致中国审美现代性走入困境.实际上中国传统美学在解决"现代病"的问题上有着独特的优势,而且审美现代性是在社会现代性之上的必然产物,所以,要走好中国的审美现代性之路,我们必须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理论与现实以及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7.
首部地铁新媒体剧<晴天日记>在上海等地地铁平台播出,在青年群体中引发较大的反响.本文通过对该剧的文本分析,指出该剧的热播与地铁这一现代性的表征密切相关.地铁表征了现代性背景下的碎片性空间及其人际关系,而晴天这一女主人公的都市漫步者(flanuer)的反现代性和反思形象,满足了青年群体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需要,在这种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的现代性的交织中,青年群体完成了流动空间到想象空间的转化,这种空间转化从本质上来说是对例行化生活的一种反抗.  相似文献   

8.
杨供法 《前沿》2001,3(10):9-13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兴起,使中国人再一次面对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选择.目前的中国不是要宣判现代性的死亡,而是要进一步肯定现代性的合法性和权威性,继续现代化.作出这一选择的依据不在于理论,而在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关键是区分现代性和现代化、现代性与现代性的实现形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西方现代化经验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选择.进行选择的基本原则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选择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在分析传统文化中"群体主义"影响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当代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群体特征的演变,并从挖掘传统文化合理价值因子、在群体发展框架内注重青年个性发展,以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青年群体发展纲领等三个方面,指出青年群体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如今被标注为"小粉红"群体的90、00后爱国主义青年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们以其独有的方式参与民意表达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网络舆论的走向。由于这一群体善用网络但对历史却缺乏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时代的背景下其政治参与往往具备行动模式的一致性、自主性以及话语风格的图像化、二元化特质,而这些特质又加速了传播形态的集群式发展,舆论走向由"内聚"向"外扩"再到"集群",呈现出一种闭环式的大社区化模式。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批判和反思是当前理论界重点关注的问题域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对现代社会中资本逻辑盛行、人的主体性膨胀、社会理性分裂等西方现代性问题予以前瞻性揭示与批判,并指出解决方案只能是彻底摧毁资本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以维护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扬弃了西方现代性内在的资本逻辑,以引导“公共人”成长来发扬人民主体性,其内含的公共理性实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选择和制度设计使其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之间有着本质差异,这为我们反思西方现代性以及人类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2.
金钱伟 《传承》2009,(14):136-137
"现代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所广泛关注的概念,五四新文化启蒙运动兴起的新文学革命以理性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反思精神、自由博爱等建构了"现代性"核心内涵,启蒙现代性"人的觉醒"倡导"人的文学",审美现代性反思中国文化群体、民族国家、个体等的价值关系,可以说"现代性"贯穿了中国整个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梳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现代性"概念已是当代思想学术基础用语,此词语用普泛却语叉含混不清.这一状况已危及现代性理论的当代运用.造成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在于"现代性"与相关家族概念的混合纠缠.因而,澄清现代性理论的含糊语境,需要分梳与"现代性"相关的"现代"、"现代化"、"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关系,同时澄清流行的"多元现代性"等似是而非理论概念.此亦即作为人文科学范畴的"现代性"自身涵义的梳理.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的东亚开始全面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东亚文化也经历了现代化转变,东亚崛起证明了东亚现代性的出现。从东亚伦理与东亚价值、东亚价值与东亚意识、东亚意识与东亚认同、东亚价值观与东亚现代性以及东亚文化与现代化等层面来全面研究东亚文化与东亚现代性。如何建立东亚的主体性和主体意识,东亚价值观与东亚普适性,这些主题都是东亚现代性之功能与意义。伦理与价值是第一层次的,价值与意识是第二层次的,东亚意识与东亚认同是第三层次的,由此展开对东亚文化与东亚现代化的研讨。"文化东亚研究"就是要探讨东亚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的农本伦理精神向现代工商社会的工商伦理精神的转变的历史进程",这是研究东亚伦理、价值与意识现代性的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鲍曼的文化批判理论是鲍曼立足于西方现代社会,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社会经历的结构性转型这一现实处境,在与西方主流社会学理论和文化理论进行对话和反诘的结晶。这一理论运用马克思唯物史观分析视角,借鉴了大量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成果,从人类实践与现代资本维度,揭示了人类文化的本质内涵及其在现代历史进程中的演变轨迹,详尽探讨了当今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境,对现代园艺文化和流动的现代性文化作了深刻的检讨和反思。经济全球化在今天已成为任何国家和地区谋求生存发展无可逃避的事实前提,中国现代化当前面临着"双重境遇",即既要积极建设"稳固的现代性",同时也正遭遇"流动的现代性"困境,鉴于此,这一理论自然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存在某种契合之处。其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有着方法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所广泛关注的概念,五四新文化启蒙运动兴起的新文学革命以理性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反思精神、自由博爱等建构了"现代性"核心内涵,启蒙现代性"人的觉醒"倡导"人的文学",审美现代性反思中国文化群体、民族国家、个体等的价值关系,可以说"现代性"贯穿了中国整个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显现的种种问题,是在世界全球化和中国现代化双重交织下展开的现代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处于现代性问题域中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问题本质的深刻理解和正确判断。民族性是决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基本走向的前提。在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指导下,立足民族性,辨析现代性的机遇和风险,培养世界历史性个人是建设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达到理论自觉的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现代转型, "少年"、 "青年"作为现代性的特征被反复强调. "青年"象征着对现状的不满足,富有批判精神,并被赋予青春期反抗、内在冲动和乐观主义等特征,同时又包含了偏激、破坏、狂热、粗暴的先锋精神.新文学运动一直延续着"青年"的特征.从五四文学到左翼文学,从延安时期的工农兵文艺到"文革"时期的红卫兵文化.都可以看作是"青年"精神在不同历史环境下的体现.但经历了"文革"后,中国社会结束了"青春期",逐步进入了告别理想、崇尚实际的"中年期".进入"中年期"的文学的特征是以中年作家的创作为主体,作家逐渐形成自己的成熟风格和对社会的稳定看法.他们不再以理想主义为动力,而是沉入民间大地,履行独立的批判功能,同时也存在着隐患.在21世纪,对照研究两个"新世纪"的文学特点及其精神,可以使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世纪文学的特征、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寻求未来文学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19.
王亚宁 《前沿》2015,(2):19-22
我们对"雾"很熟悉,但对"霾"却很陌生,因为霾是一种新型的复合空气污染。当霾飘荡在我们的头顶,当我们在霾下不停咳嗽时,我们开始思考霾是如何产生的?霾到底是如何产生的?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答案,但是笔者认为,要全面回答霾是怎么产生的,就必须对中国的现代性进行反思。现代性,就是指现代社会整体结构(或广义的秩序)的性质和特征。中国的现代性则是中国现代社会整体结构的性质和特征,中国的现代化推动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却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霾背景下的中国现代性反思是我们当下最为紧迫的反思。本文试图在反思中国现代性的基础上探寻中国现代性的出路。  相似文献   

20.
论现代性     
胡颖峰 《理论月刊》2007,(10):44-46
从词源学上来说,现代性意味着"流动性"、"不确定性"、"当下性"。从现代性的内涵来说,它包括世俗化、理性与理性化、主体性、工业主义、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等。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是一种思想和感觉的方式,是一种行为和举止的方式,现代性是一项未完成的规划。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现代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