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试论公安机关如何建立和完善群众监督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监督,是指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等方式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的操守、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所进行的监督。这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参与国家事务的重要形式和途径。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群众的广泛参与,群众的首创精神,群众在伟大实践中的新鲜经验,是最为宝贵的财富,是保证我们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法宝。1945年 7月,毛泽东在回答黄炎培先生提出的如何跳出“兴勃亡忽”的历史“周期率”时说,我们已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  相似文献   

2.
营口市鲅鱼圈区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监督公开工作,不断探索新时期人大监督的方法和途径,实现“四公开”,努力把人大常委会的监督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保证常委会的监督工作公开透明,提高了监督水平。  相似文献   

3.
刘勇 《长白学刊》2012,(5):26-30
人民群众需要理论,理论更需要人民群众.但是“理论掌握群众”并不是理论“化大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化大众.“化大众”是一种主观“灌输”,人民群众只是理论灌输进程中的被动接受者,是被“化”的对象.而“改变世界”的实践主体是现实的个体的人,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推动者和受众者,更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发展的主体.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从以往简单的理论“灌输”回归到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世界,充分尊重人民群众作为大众化主体历史出场者的地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民生需要,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人民群众基于内心自觉自愿的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4.
王璎 《辽宁人大》2010,(4):20-21
凤城市人大常委会在“三查(察)”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选取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开展监督,并在上、下年监督议题的选择上注重延伸性、关联性,既形成了对专项工作的监督链条,加大了监督力度,也增强了监督效果,实现了在监督中让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如何才能提高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效果,使人大的监督工作内容更贴近当地实际,很好地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保障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行监督职权,增强监督实效的关键所在。2005年以来,砚山县人大常委会将群众反映强烈的“关于拖欠农业人口独生子女保健费问题”列入常委会会议议程进行监督,改进监督的方式,加大监督力度,提高了监督工作实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了群众的普遍赞誉。  相似文献   

6.
让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更加公开透明,有利于人大常委会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保证监督工作符合人民的意愿和利益。吴邦国委员长指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是人大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必须选准人民群众关心的议题,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  相似文献   

7.
群众监督即人民群众对“权力”的监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所以,人民群众是权力的所有者,领导干部则是人民群众选举出来代替他们行使权力的公仆,这样“权力的主人”对“权力的行使者”的监督就是非常必要的,它既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真正体现,同时又可以防止那些利用手中权力,以权谋私,官僚腐败者的产生。一、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能…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陕西法院坚持以“审判工作五进”和“征询旁听庭审公民对案件裁判意见和建议活动”为司法机制创新切入点,扩大公民有序的司法参与,保障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依靠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支持实现司法公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仅以2009年为例,全省法院共有20150件案件采用“五进”的方式进行审理和执行,  相似文献   

9.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卫生关系到千家万户,与百姓利益息息相关。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抚州市人大常委会认真履行职权,把食品卫生工作列为监督的重点,强化监督力度,确保监督实效,得到市委的肯定和人民群众的称赞。  相似文献   

10.
梁燕 《时代主人》2007,(9):39-39
公开是人民群众参与政治活动的重要前提。没有公开,人民群众就没有对政治事务的知情权;没有知情权,人民群众也就不可能有较高水平的政治参与。监督法第七条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情况,向社会公开。”这是我国首次在法律中明确规定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的公开原则。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人大常委会的监督要向社会公开,就是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以确保人大常委会的监督符合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同时也把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  相似文献   

11.
一、人民监督是防治官僚腐败的根本途径1945年7月 ,毛泽东在同黄炎培谈到如何跳出“其兴也勃焉 ,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时明确指出 :我们共产党人已经找到了新路。这条新路 ,就是民主。人民监督在廉政建设中具有其他监督形式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这是人民监督的性质和下列特点决定的。(一 )、监督主体的广泛性。就我国人民监督的主体来看 ,既有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专门委员会 (工作委员会 )和调查委员会等 ,又有人民团体、民主党派和群众组织 ,还有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个体工商业者和其他爱国者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12.
《天津人大》2011,(6):34-35
人大代表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反映民意、监督“一府两院”工作的主体。红桥区人大铃铛阁街工委始终把代表工作作为人大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紧紧依靠代表,积极探索创新,深化机制建设,坚持“五抓”工作制度,推动了代表工作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3.
人大代表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反映民意、监督“一府两院”工作的主体。红桥区人大常委会芥园街工委在提高代表履职效率、发挥代表作用等方面创特色、求实效,有力促进了街域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监督由于主体的多样性,监督的方法和方式是不同的。在我国的监督体系中,人大监督是代表人民进行的监督,是最高层次、最具权威性的监督。新闻监督,即舆论监督,则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党和政府所领导的各项工作的监督,以及对社会弊端的披露、鞭策。这种监督虽没有人大监督那样高的层次和权威,但公开性和人民群众的参与面大。人大监督和舆论监督相结合,其效果更大。  相似文献   

15.
《辽宁人大》2007,(2):26-26
人大常委会选择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的哪些专项工作报告,能不能有针对性,这对人大常委会增强监督“一府两院”工作的实效至关重要。监督法第八条明确了人大常委会确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的原则,体现了人大常委会开展这种监督工作的目的和功能。第一,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工作的大局,在开展专项工作的监督中,要注意抓住“一府两院”工作中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实施监督。第二,人大常委会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在行使监督职权时,必须代表人民群众的意志,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  相似文献   

16.
湖南省永州市第三届人大常委会自2007年选举产生以来,把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监督重点,突出“三子”监督,即突出对财政“票予”的监督,城建“图子(规划图)”的监督和信访“案子”的监督,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7.
姚学松 《创造》2001,(9):21-22
以民为本是党的性质决定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既是生产方式的主体,当然同时也就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根本动力”(《毛选》三卷,第932页)。邓小平同志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总是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判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忠实地代表人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18.
《人民政坛》2007,(4):1-1
“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享有,在共享中共建。”“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不仅高屋建瓴地阐述了共建与共享的辩证统一关系,把共建与共享统一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中来,统一到了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尊重上来,而且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道路、实践主体和根本目的.对新时期的各项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我们认真学习领会和理解中央部署中,构建和谐社会、解决民生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和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参与到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来,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大高 《前进》2009,(4):20-21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实质要求是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以实现人的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圈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20.
加强人民群众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监督,是党和国家实现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人民群众监督领导干部的监督意识、监督渠道、监督方式方法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总的来说,这种监督正在逐步完善,对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有待我们认真进行研究并加以解决。 一、明确人民群众对党政领导干部监督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对党政领导干部进行监督是人民群众享有的民主权利。加强人民群众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监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