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习近平强调:"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剂良药,是对同志、对自己的真正爱护。"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从古田会议、延安整风到七千人大会,我们党始终坚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切实改进了党的作风。  相似文献   

2.
正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内积极开展思想斗争的重要武器。只有进一步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规范和创新"批评",才能不断清除党员意识和行为上的"灰尘",保证党的肌体健康。一、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的建设需要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征程中,我们党需要进行严肃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首先,任何  相似文献   

3.
<正>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强身治病、保持肌体健康的锐利武器,也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必须坚持不懈把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武器用好。"~([1])从严治党,必须理直气壮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一、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难的现状原因当前,党内政治生活中,批评与自我批评变形走样的问题都不同程度存在。一是不愿意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把批评搞淡了。一些党员和党的组织把批评与自我批评当作民主生活会的"专利",平  相似文献   

4.
有无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党的历史和经验表明,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得以永葆生机的"传家宝"和"锐利武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必须坚持不懈把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用好。文章在党史层面、学理层面、现实层面上,分别从历史维度审视党内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思想的演进轨迹;从理论维度透视批评和自我批评思想的学理支撑;从实践维度把握批评和自我批评思想的实践逻辑,是增强党内生活政治性和原则性,提高党的"四自能力"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  相似文献   

5.
正"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在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国家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更好地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党中央对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武器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坚持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上,应强化"善于"二字。因为"善于"之中具有"主动"的意  相似文献   

6.
张晶 《党史博采》2016,(4):6-7,21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一门艺术,既需要勇气,又需要方法。延安时期,是我党培育和造就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优良作风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党高度重视批评与自我批评,运用正确的方法艺术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端正态度、实事求是;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公告栏、报纸上公开批评;撰写检讨材料;召开民主生活会等。这些方法对于我党今天继续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优良作风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纯洁党内生活的一剂良药。任弼时始终强调自我批评对每个党员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展自我批评,为党内形成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作出了表率。以总结湘赣苏区的工作为例,任弼时在湘赣工作座谈会上坦率的实事求是的发言,使到会同志很受感动。在革命生涯中,任弼时也有过缺点和失误,他对此并不讳言,而且不断严格解剖自己、警戒自己,督促自己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改正错误,改进工作。延安整风期间,他曾多次对自己在"左"倾路线影响下所犯的错误作自我批评。任弼时还总结出许多好的开展自我批评的方法,这些方法对我们今天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工作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回顾延安整风时期老一辈革命家践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往事,我们在敬佩他们的胸怀与勇气的同时,也可以得到很多启示和警示。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自省"、"讽谏"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形成"批评和自我批评"作风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化渊源。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以及革命导师对革命活动中运用批评、自我批评实践的指导,为党形成"批评和自我批评"作风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和可供借鉴的经验总结。作风伴随着党领导革命进程的发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逐步形成,特别是延安整风运动的开展,使这一作风得以最终确立。在领导革命的实践中,党的重要领导人从多个方面对"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了系统阐发和总结,揭示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0.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领导革命的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作风和经验总结,是实现党内政治生活规范化的有效途径,是解决党内矛盾、统一全党思想的重要方法。针对当前党内批评和自我批评存在的问题,习近平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严""实"原则,以抓住"关键少数"、弘扬整风精神、完善民主生活会制度为主要途径,切实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利器。习近平新时代"批评与自我批评"观对丰富完善党建理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解决"四风"问题,必须坚持发扬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敢于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有力武器,着力建立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长效机制,即健全完善民主生活会制度、建立发扬批评和自我批评优良作风中领导干部责任制度、建立健全批评和自我批评监督制度,切实提高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正本课对象:广大党员干部本课目的:通过对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关于"必须坚持不懈把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用好"要求的解读,提醒党员干部把批评和自我批评当成一种自觉行动、一种责任。"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强身治病、保持肌体健康的锐利武器,也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必须坚持不懈把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用好。"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  相似文献   

13.
正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但一个时期以来,在民主生活会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意识淡化,许多党员领导干部对于"什么是批评、为什么批评、怎样批评"这些基本道理懂得的少,做到的更少。这次专题民主生活会打破了以往许多领导班子盛行的"表扬与自我表扬""一团和气"的状态,把批评与自我批评认真地、普遍地开展起来,进行了充满"辣味"的批评活动,达到了良好的效果,是一次严格  相似文献   

14.
党的马克思主义集中教育活动,是我们党不断统一全党思想,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战略手段。延安整风运动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马克思主义集中教育运动,对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集中教育活动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党的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延安整风运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教育方式,实施批评与自我批评教育方法,针对"关键少数"教育对象,聚焦"本领恐慌"教育主旨,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集中教育活动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5.
批评应是什么味?能使受批评者红红脸、出出汗的肯定不是甜味,大多应该是辣味。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要求就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把批评和自我批评开展起来。然而,在少数党员干部中间,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辣味变淡了、变没了。有的把"批评和自我批评"变成了"表扬和自我表扬",有的自我批评怕丢面子、批  相似文献   

16.
刘智峰 《前线》2016,(12):11-13
正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指出:"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强身治病、保持肌体健康的锐利武器,也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必须坚持不懈把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用好。"必须看到,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在漫长的革命战争年代从自身的特点入手探索出来的独特的制  相似文献   

17.
延安时期毛泽东总结、概括了党的优良作风,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这一时期党的作风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即保障了党发展马克思主义,提高了党的理论水平,加强了党的战斗力,扩大了党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实践》2014,(1)
<正>一直以来,党中央都强调要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思想武器,但许多地方、单位和部门"批评难"的状况仍没有根本改变。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一些机关单位特别重视这个问题,通过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展积极、善意、实事求是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党的优良传统得到了恢复发扬,这是可喜的现象。但不可忽视的问题是,个别领导干部自我批评时重铺垫、绕着说,相互批评时先肯定、后建议,你好我好谁都差不多。如此不痛不痒的"批评",难以达到"防身治病"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正"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中共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批评和自我批评时,特别重视自我批评的作用。1939年12月,陈云《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几个问题》一文在强调"党内斗争主要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同时,还特别指出,领导着政权的党,领  相似文献   

20.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历来倡导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它仍然是抵制错误思想侵蚀 ,使党保持活力的有效武器。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 ,一段时间以来 ,批评和自我批评被忽视、被歪曲、被淡化 ,在一些单位和部门难以开展起来 ,不愿批评、不能批评、不敢批评 ,成了较为普遍的现象 ,这种情况严重地影响了党的建设 ,削弱了党的战斗力 ,降低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 ,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并切实加以解决。一、正确认识把握批评与自我批评与加强党的建设的内在关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