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行政论坛》2016,(3):19-23
我国农村贫困脆弱性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为:家庭收入对农村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巨大,疾病是影响农村贫困脆弱性的重要因素,自然灾害是影响农村贫困脆弱性的不可抗力,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是农村贫困脆弱性传递的纽带。社会支持网络在降低贫困脆弱性上可分为主体内部路径和外部路径,外部路径是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社区等外部主体作用结果的总和,而家庭自身的努力是降低贫困脆弱性的内部路径。在社会支持网络构建中,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建立贫困脆弱性预警机制和贫困动态监测体制,加快农村经济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提高贫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加强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其他救助形式。贫困脆弱性高的家庭在发挥家庭自身努力的同时,可以寻求近亲和非亲属的支持等。市场、社会组织和社区也应在降低农村贫困脆弱性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农村贫困大学生的社会认同与社会建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调查结果显示,农村贫困大学生呈现出身份角色的失调性认同、经济生活的失落性认同和制度体制的失衡性认同。本文认为,这种认同系统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基于农村贫困大学生特殊的社会记忆与经历的社会变迁而导致的社会建构。  相似文献   

3.
经济上的窘迫性、能力资源欠缺性、享有社会权利的不足性、社会生活的低层次性、贫困的群体性和集中性以及心理的不稳定性与承受能力的脆弱性,是宁波也是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农民工贫困表现的主要特征.根源主要在于正式制度的障碍和缺陷、非正式规则中软性制度的惯性与束缚以及相关实施、监督机制的不健全.中国城市农民工贫困问题的解决,除了从改革不合理的制度入手,强化制度、非正式制度与实施机制的建设外,还必须在城市给农民工一个尊重和自我尊重的社会空间,全面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4.
社会支持网缺失与城市农民工的生存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缺少各种社会支持网络,这是导致其陷入经济贫困、政治贫困、能力贫困和心理贫困状态的重要原因,也从根本上限制了农民工的城市融合。要促进农民工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必须通过政府、非政府组织和人际和谐关系三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构建农民工社会支持网,进而实现社会融合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5.
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贫困,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经济贫困,而是"能力贫困".消除"能力贫困".需要对高校贫困大学生能力建设,以增权的方式来增加和扩大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可执行能力".  相似文献   

6.
张杨波 《青年研究》2002,(11):20-26
社会转型引发的社会分层导致农民阶层在经济、社会资源上都很缺乏。本文通过对十七个农村贫困大学生的个案分析 ,指出经济、社会资源的匮乏将直接影响农村贫困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平等。文章还提出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是社会不平等的体现。如何消除这种不平等将成为政府、高校和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通过对广州市7所高校共756名1-4年级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比较了不同户籍的大学生在幸福感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差异,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大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感受性社会支持与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验证与分析。研究发现,城镇户籍大学生的幸福感体验(主要是生活满意度指标)与社会支持显著高于农村户籍大学生,并且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差异影响着大学生对幸福的主观体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不仅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个体的幸福感,更重要的是通过感受性社会支持间接影响个体幸福感体验。最后,依据研究结果对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齐兰 《学理论》2012,(32):69-72
近年来党和国家、地方政府部门给予贫困学生很多资助政策,社会的关注度也有所提高,学校也一直在积极帮助他们,多方的帮助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经济贫困状态。笔者结合对所在学院随机选择的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分析得出有效预警措施如下:建立完善的多层次的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体系;全方位加强对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拓展社会资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维护社会公平,扶助弱势群体是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做好贫困大学生的救助工作是维护教育公平的重要方面。文章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大学贫困生救助政策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并对完善贫困大学生救助政策及体系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爽 《学理论》2009,(9):99-100
在高校大学生队伍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是大学校园中数量较大的学生群体,他们处于弱势地位,是需要特殊关注的人群。如今,贫困大学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是当前高校就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更是创建和谐校园中不容忽视而又意义重大的内容。那么,如何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怎样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此,本文阐述了实现贫困大学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意义,通过对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分析,提出了缓解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工作建议,以期提升和增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孙进 《学理论》2009,(32):139-143
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网络在给高校培养创新人才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消极影响。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多元性、虚拟性、平等性、交互性特征。在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主要面临着传统教育模式下主体意识、创新意识的缺失;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致使个性化、需求性的缺失;教学手段多样性的缺失等内在的困难,同时,也面临着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裂变;威胁大学生完美人格的铸造;致使大学生思维能力、创造力的弱化;渐趋失去健康心理;盲目崇拜技术主义,走向违法犯罪等外部挑战。对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积极因素限制、消除网络文化负面影响,以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创新性人才。  相似文献   

12.
周海霞 《学理论》2014,(8):211-212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已经完全渗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成为他们获取和提供社会支持的重要途径。与现实社会支持相比,网络社会支持虽然可以使大学生获取更多的支持,但过多地依赖网络社会支持将使个体减少与家人和朋友的联系,过多的网络使用将增加个体的社会孤立,增强了个体的抑郁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3.
张秀  潘勇 《学理论》2010,(6):163-165
网络社会的迅猛发展,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形成了强烈的冲击,面对网络社会的挑战,如何培育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从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的原则、内容、方法和途径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希望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论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红英 《学理论》2009,(14):161-164
网络在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道德问题。由于网络社会中难以形成道德他律,网民的道德行为主要靠个人的道德自律来维系。道德自律精神是解决网络道德失范的最佳手段之一。笔者认为要从确立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地位,调整和充实高校德育内容,加强网络法制教育,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引导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进行“慎独”教育,等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精神。  相似文献   

15.
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称,可分为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相对贫困是指某一个人、群体、地区的收入水平和实际生活水准低于社会上其他个人、群体、地区的状态。绝对贫困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人们在长时期内无法获得足够的劳动收入来维持一种生理上要求的、被社会文化所接受的、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准的状态。本文主要从后一种意义上研究贫困问题。国际公认,人体需要的最低人均日摄入热量为2100大卡,如果不能保证这个水平、则表明绝对贫困的存在。按照这个标准,目前世界上尚有11亿人为绝对贫困所困扰。我国农村的贫困是旧中国遗留…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特征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佩媛  苏翔飞 《学理论》2012,(14):201-202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是以电脑网络为联系平台建立的非正式组织,其具有非正式组织的一般特征,又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主要是虚拟性与真实性、非正式性与非赢利性、自发性与自主性、网聚性与开放性、自律性与他律性。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组织加强引导和管理,是提供社会服务,培育和谐文化,参与民主管理,反映意见诉求的需要,高校要发挥其正面效应,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为援助贫困大学生使其完成学业,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学生的经济困难。但是对贫困大学生的救助,除要给予物质帮助外,更要在心理、情感、思想道德等方面对其进行伦理关怀,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和优良品质的形成,而且有利于整个社会和谐的伦理关系构建。  相似文献   

18.
从宏观社会制度结构角度看,社区是一种与市场、政府和企业并列的元制度类型,内含情感上相互依赖、经济上互惠互助、政治上权威自治的制度理念,以相对封闭关系网络为基础的和以互助互惠、合作信任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资本规范,并以网络治理为主要的运行机制。社区建设的关键在于社区社会资本的形成,社区社会资本主要产生于社区成员日常互动,但政府引导、企业支持可以加快社区社会资本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对于贫困大学生的救治一直以来只是集中在经济救助层面,关怀伦理救助是对贫困大学生救助工作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关怀伦理救助,有利于"中国梦"的顺利实现,弥补了政府长期经济救助的缺失,有利于贫困大学生的道德发展等。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关怀伦理救助,需要从加强制度关怀、加强心理关怀、加强政治思想关怀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李晨光  高娃  宫小淇 《学理论》2013,(12):308-309
随着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凸显,民族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建设愈加重要。以单一经济资助为主的贫困生资助体系难以适应贫困大学生的多元化需求。针对高校贫困生存在的种种问题,通过深入把握贫困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态,以资助体系为依托,积极开展物质激励,情感交流,心理支持,激发贫困学生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发挥资助制度的育人导向功能,完善对贫困资助体系的多渠道构建,以期实现高等教育"育人"和"济困"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