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是中国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提出“物物者非物”,道生万物的天道观。在认识论上,他提出“齐物论”的思想,指出人的认识具有相对性。庄子追求精神自由,主张顺应自然的养生和处世态度,但同时对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深层次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和强烈的批判。  相似文献   

2.
低碳社会是适应全球气候变化,有效降低碳排放的一种新型经济社会型态。作为道家思想集大成的《庄子》蕴涵着丰富的环境哲学思想.其中物论是最为集中的部分。《庄子》物论对于建设低碳经济、低碳政治、低碳生活、低碳文化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作为源自上古祭祀文化传统特殊概念的衍变,“真”在《庄子》书中的讨论,起于《齐物论》当叙事的思维框架从“人-天”模式向“物-天”模式转变之际所产生的困惑,进趋为“物化”过程中的“觉”--是为“物-天”世界的自我超越精神。《庄子》追问于“真”的思想讨论,展现了彼时学界对“天人”关系的一种新认识,同时也是催生其“道”思想发展的重大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4.
马一浮老、庄学的一大特色,在于用佛教般若思想注《老子》上篇而有《老子注》,笺《庄子》文句而成《庄子笺》。马一浮对老、庄哲学的评判具有两种态度:一方面,站在儒家“有为”的立场之上对老子辩证法的消极因素予以无情揭示,对庄子“齐是非”的相对主义认识论提出批评。另一方面,又极力赞同老子“为道日损”的修养方式、庄子“逍遥游”的自由理想境界并切身实践“心斋坐忘”的为道方式。  相似文献   

5.
生命哲学是庄子哲学的基础,庄子的哲学是从反思生命开始的,是生命与心灵深处的对话,本文着重阐述了庄子的生死观以及如何才能超越的问题,从而寻求到人生的自由和超越,最后达到“逍遥游”的理想化、审美化的人生。  相似文献   

6.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及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等学派都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对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作一番梳理和审视,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1.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和谐思想老子提出押“人法地熏地法天,天法道熏道法自然。”穴《老子》第25章雪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也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穴《庄子·齐物论》雪。孔子主张以“仁”待人,以“仁”待物,即所谓“推己及人”,“成物成己”。《中庸》说押“致…  相似文献   

7.
低碳社会是适应全球气候变化,有效降低碳排放的一种新型经济社会型态。作为道家思想集大成的《庄子》蕴涵着丰富的环境哲学思想,其中物论是最为集中的部分。《庄子》物论对于建设低碳经济、低碳政治、低碳生活、低碳文化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构建中国“新实学”,既是中国人“文化自觉”意识的充分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展望21世纪,只有在“返本开新”(或“推陈出新”)的基础上,中国实学才能逐步地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新的哲学体系。“新实学”主要新在两点上:一是必须准确地全面地把握时代精神,从哲学价值观高度,回答与解决时代提出的各种新问题;二是必须超越“旧实学”的理论架构,吸纳人类各种新的哲学思维成果和新的研究范式,构建中国“新实学”。构建中国“新实学”必须坚持三条基本原则:准确地把握时代精神。提高“文化自觉”意识,走哲学“综合创新”之路。坚持多元诠释学方法。构建中国“新实学”,是“提高国家软势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中国现代化的精神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9.
从中西比较哲学视野看,荀子作为先秦诸子哲学总结性的集大成者,采取了一种朴素实在论的立场,对本体问题作了边缘化处理,而庄子的相对主义、极端怀疑论认识论,本身是与其本体论思想有所冲突,故荀子可对庄子呈现出独断色彩的"道论"作"蔽于天"批评;此外,庄子的辩证法体系与其本体思想的逻辑衔接并不严密,也难以成为指导处理形而下人生社会的具体实践标准,对比之下,荀子的经验主义认识论立场,强调以人类社会日用伦常为关注目标,其世俗实用理性立场在先秦时代显示出了以人为本的近代色彩,故能对庄子天论作"不知人"的批评,以上两点,实际上体现了一种近代哲学思维对古代哲学思维的历史性超越。  相似文献   

10.
庄子作为道家哲学的大宗师,以其逍遥的处世态度和齐物的智慧著称,庄子之所以能够做到"齐物"正是因为他有着"同于天地"而容纳万物的内心格局,这种大格局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从道家大师南郭子綦、蘧伯玉和列御寇的思想中汲取的智慧。通过庄子"齐物"智慧之三重来源的梳理,可以清晰地看到庄子哲学的成长脉络,从而勾勒出庄子眼中的理想圣人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