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正>提升司法公信力,不仅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培育法律信仰,更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提高法官素质,公正司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充分信赖、尊重与认同裁判结果。  相似文献   

2.
张华 《山东审判》2013,(3):14-18
司法公信力是社会公众对司法权运行过程和结果的认同、信任和尊重。但司法权的公正运行和裁判结果的公正与公众的认同、信任和尊重并不存在必然的正比关系,特别是当前表现尤为明显。造成这种现状的症结是多方面的,但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当下司法信息传播的乏力是导致这种现状的重要因素之一。司法信息中的"信息"是广义上的信息,包括司法权力运  相似文献   

3.
“司法公信力”要县指司法裁判的公正性得到普遍认可,司法权受到广泛尊重和崇敬。在法治社会里,司法的公信力在于公正司法能够为大众所感知和认可,从而获得普遍服从与依赖,直至升华为对司法的信仰。  相似文献   

4.
所谓公信力,《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公证公信力是公众(社会成员和当事人)基于公证职业的诚信本质和服务实践所形成的信任、信赖和信誉。包括对职业道德的尊崇,对公证法律的信仰,对公证职业服务的认知、认同等因素。公证公信力依存于政府公信力、司法公信力、社会公信力。但是,公证公信力的提升也会对政府公信力、司法公信力、社会公信力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所谓司法公信力,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人民群众对法院、法官、裁判文书的信任度。对法院和法官而言,司法公信力是个大问题。司法公信力不仅体现在以事实为根据上,更体现在以法律为准绳中;不仅体现在裁判文书里,更体现在法官的言行中;不仅体现在法律效果上,更体现在社会效果上。一个良好的社会状态要看社会诚信,  相似文献   

6.
司法公信力是指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司法的信任程度。司法公信力越高,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信赖度就越强,司法的职能作用就越能得到充分发挥。司法公信力的提升,关系到法院的司法权威和形象,关系到法律的尊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如何提升司法公信力就历史地摆到了法院和法官的面前。澳大利亚法官马丁曾指出:“在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中,司法部门应当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从这个意义出发,公信力的丧失就意味着司法权的丧失。”世界各国学者普遍认为司法公信力高的主要标志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法律具有至高无上…  相似文献   

7.
司法公信力是社会公众对法院审判程序及裁判结果的信任与尊重的心理态式,以及对法院司法认同和信仰的程度。当前我国基层法院司法公信力状况还不容乐观,本文从公众对司法的评价视角,透视公众对法院工作所持的心理状态,揭示司法现状与公众需求存在差距的根本原因,并从提升法官素质、改进司法作风、严格依法办案、推进司法公开等方面,提出推进基层法院司法公信力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韦华生 《法制与社会》2010,(16):140-141
检察执法公信力是检察机关依法行使检察权的客观表现,是执法过程和执法结果得到民众充分信赖、尊重与认同的高度反映,是检察机关的立身之本,分析影响检察执法公信力的因素有助于检察机关提高公信力的实践。本文试从历史因素、人丈因素、外部因素和执法主体四个方面找出影响公信力的成因,以期在检察公信力建设的思考和实践中提供有借鉴意义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司法公信力是指司法机关根据其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和尊重程度.其构成要素包括法律规则的权威性、司法主体的自律性、司法过程的公开性以及司法裁判的终局性等四方面的内容.时下,我国司法公信力低下.在新一轮的司法改革过程中,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法律规则的权威性,增强法官的自律性,增加司法的透明度以及保证司法的终局性,以增强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10.
崔永东 《政法论丛》2022,(2):130-141
司法公信力是指司法赢得社会认同、公众信任的能力,这种能力取决于司法强制力、司法判断力、司法自控力和司法拒斥力方面是否能够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和信赖.司法公信力是司法权威的根基,一个缺乏社会认同和公众信任的司法体系,是没有任何权威性可言的.司法公信力是由司法强制力、司法判断力、司法自控力和司法拒斥力"整合"形成的一种国家公...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司法是作为最终的解决机制而存在的,司法机关所面对的问题都是当事人自行无法解决,并且往往也是一般国家机关不能解决的问题.司法要达到平息纠纷、重整秩序的目的,必须要获得民众对裁判的认同与信赖.裁判的公信力是司法得以存续和发展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2.
古海林 《中国审判》2014,(10):78-79
司法公信是社会公众通过可以信赖的司法程序,对司法人员的裁判案例产生的普遍信服和尊重,体现的是人民群众对司法制度、司法机关、司法权运行过程及结果的信任程度,反映的是人民群众对司法的认知和认同状况。它对一个国家的法治秩序、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树立司法权威的过程中,司法公信力至关重要。所以,加强司法公信建设,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决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人民法院工作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司法公信,应当着重树立四个形象,平衡四种关系,做好四项工作。  相似文献   

13.
浅析司法权威危机与法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在你之上,你切不可逾越这一句西方的法谚形象地阐述了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作为赋予法律生命并通过裁判行为来彰显法律公正和正义的司法行为,本应该获得社会公众普遍的信赖、尊重和认同。但是纵观我国目前的司法现状,存在一些如当事人聚众冲击法庭、司法裁判的公信力不高,生效的裁判书执行难,令我们不得不承认:神圣的司法权威似乎危机四伏。这些问题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反思,司法权威缺失的原因及缺失的背后意味着什么呢?  相似文献   

14.
公丕祥 《法律科学》2006,24(1):15-22
董必武强调,维护法律与司法权威,是加强国家法制建设的客观要求;要维护司法权威,就必须树立司法的社会公信力,缺乏公信力的司法,必然导致司法权威的丧失;要维护司法权威,就必须切实加强审判监督和社会监督,建立健全必要的内部与外部监督机制;要维护司法权威,就必须正确处理有错必纠与维护法院生效裁判的关系,既高度重视涉法信访工作,又要维护司法审判活动的严肃性;要维护司法权威,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地行使司法权。  相似文献   

15.
引言"法律需要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作为法律实施的主要方式之一,司法亦是如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的加快,人民法院工作在不断发展进步,司法公信力也在逐步提高。但是,民众信任和信赖司法的局面还远远没有形成,司法公信力还不够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民法院工作科学发展。人民法院肩负着确保宪法和法律实施的重要职责,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任务更为突出、更加紧迫,这对人民法院树立司法  相似文献   

16.
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是司法公正的前提,只有司法公正,才有司法公信力。司法公信力必须要有专门性的检察机关独立行使、规范行使、强制行使,才能保证社会公众对司法的信任和尊重,才能保证司法公信力的实现。笔者认为,理性法律监督观、科学配置法律监督权、系统运用法律监督权、监督司法、公正廉洁司法是检察机关构建并实现司法公信力的内在要素。一、理性法律监督观:司法公信力的理念支持(一)树立理性的法律监督观检察权是对宪法、法律的实施进行法律监督的行为,"它源于国家权力与权威的理性契合,从历史产生  相似文献   

17.
裁判权威问题初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任何一个国家,司法裁判的权威本身是与法律的地位和权威相一致的,民众认同司法裁判的权威性实际是认同法律的权威性。如果裁判不具有权威性,则司法不仅不能履行其在法治社会所应具有的功能,而且也不可能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裁判的权威性正是司法能够有效运作并能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前提和基础。裁判权威重要性的另一方面体现在裁判权威乃是保障司法裁判能够顺利执行的前提条件。只有在诉讼当事人认识到司法的裁判结果具有最高的权威性的时候,才能真正认同司法裁判,并自觉履行司法裁判所确定的内容。如果当事人并不认同司法裁判的…  相似文献   

18.
正司法是实现、维护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信力是人们坚定法律信仰、增强守法意识的航标。司法公信力出现危机,需要法律监督加以化解。然而,在法律监督也受质疑情况下,检察机关应当认真面对问题,查找原因,在坚持司法改革基本遵循前提下,创新检察体制和工作机制,增强检察公信力,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检察权。一、当前检察公信力障碍的外在表现检察公信力是司法信用和公众信任的统一体。当  相似文献   

19.
司法能动与纠纷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的被动性曾几何时为司法理论界大加赞赏、推崇倍至。但是,这种片面强调司法权的被动性并将其推向极端显然是矫枉过正。在我国司法国情条件下,片面强调案件在法律上的处理结果,机械套用法律条文,使法律脱离社会和民众的期待,这必然导致裁判结果虽然在法律上说得过去,但老百姓却不理解、不认同、不接  相似文献   

20.
构建当代中国的司法权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庚香 《行政与法》2002,(12):25-26
所谓司法权威,就是法律在的内在说服力和外在强制力得到公民普遍的支持和服从。作为一种制度理性和实践理性,司法权威的确立表明法律在逐步完善,生活中受到人们的尊重、信仰和服从。构建当代中国的司法权威必须强化法治信仰,树立司法神圣的理念;在制度安排上实现司法权的相对独立性;以公正和效率为核心,在实现社会公正过程实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