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案例及问题 晨晨是一名三级智力残疾人,在一所融合学校上三年级,出现上课随便说话、干扰老师教学、心情不好就随意跑出教室、拿同学东西、不遵守课堂纪律、稍不顺心就和同学打架等种种问题,让家长无所适从.最初他的父母找到我,并非是想进行康复或者矫正异常行为,而是希望我给孩子推荐一个特教学校.从他们的表情和对孩子的描述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一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打算放弃继续留在融合学校学习的想法,另一方面又心存不甘.这也是很多学龄残疾儿童家长共同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2.
新学年开始,一位学生家长告诉我,他的上五年级的孩子.由于不堪因成绩差而受同学教师的鄙夷和冷漠,说什么也不愿去上学了。作为教育工作,听到这件事,我不禁感到惴惴不安。  相似文献   

3.
我爱老师     
假如有人问我,你的理想是什么?我会不加思索地来答:当一位光荣的人民教师。因为,我爱老师。我爱老师,因为他们把人类文明和知识传授给我们。上课前,老师们都要专心致志地备课。上课时,老师既严肃又和蔼地站在同学们  相似文献   

4.
参加省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归来,学校安排我做一次讲座。我到教师中去了解教师们想听什么,一位教师说:现在新课程不是讲研究性学习吗,能不能用案例谈谈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我就给他们讲了一个听来的案例。在一所小学里,有一天自然老师正准备上课,几位学生把老师请到窗前,指着窗户外的三棵树对老师说:老师你看,那同一品种的三棵树,为什么一棵长得郁郁葱葱,充满活力,一棵树叶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珠海市越来越多的家长为子女迷上“电话网吧”而烦恼,他们呼吁有关部门加强对声讯台的监管。 郝先生的儿子正在念初中二年级,时常趁家长不在的时候,给某声讯台打电话聊天,并与声讯台“冷月”小姐建立电话“恋爱”关系,两个月说悄悄话长达 187 5小时,电话费高达 1 08万元。“受批评时,这小子一赌气离家出走三天未回来,弄得我和他妈坐立不安。如何教孩子远离声讯台是个难题。”郝先生如是感叹。 珠海某中学一位老师告诉记者,有个学生的家长向他反映,说自己的儿子在家里既不复习功课,也不见他出去玩,有空就煲电话粥。经…  相似文献   

6.
有一次上课没多久,我就发现有一位同学一直在小声地和同桌说着什么,还不时转过身去和后面的同学讲话,显然讲的是与学习无关  相似文献   

7.
温暖     
4月9日下午1时,沙尘暴袭击了内黄县,黄风蔽日,沙尘飞扬,交通能见度极低,内黄县公安交警大队适时增加了公路巡逻力度。正在鹤台公路东庄路段巡逻的交警大队三中队交通民警张院成、宗军超忽然发现狂风中一个瘦小孤单的孩子茫然无助地在路边徘徊,他们立刻意识到这个孩子一定是遇到了什么难事。于是,两人将孩子领回三中队队部,给他拿来饮料食物。在他们耐心的询问下,孩子才哭着说,他叫李强,是鹤壁市第一小学六年级三班的学生,和另外两名小同学冯建敏、孙超离家出走已经七天了。4月3日那天上午,因作业没完成,老师让李强回家叫家长,李强没敢…  相似文献   

8.
想不到这辈子还真能瞻仰马克思的故居。第一次知道马克思这个名字是在我上小学的时候。那时我生活的小县城刚刚解放。简陋的教室里黑板上方端正地贴着五张画像。除了右边的毛主席以外,另外两个留着大胡子、两个留着小胡子的我们都不认识。老师告诉我们:这四个留着大胡子、小胡子的一个姓马,叫马克思,一个姓恩,叫恩格斯,一个姓列,叫列宁,一个姓斯,叫斯大林。由于这位老师原来是位风水先生,他也说不清楚这四位到底是什么人,何以要把他们的画像贴在毛主席的前面。不久,这位暂时充任教师的风水先生被解聘了,这四个人成了我们心里的…  相似文献   

9.
这一天在初一A班上课,我让同学们比 较一下初中的学习生活与小学的学习生活有 什么区别。有的同学说初中的自习课多,有的 说初中的上课时间比小学长,等等。下课时, 没有发言的班长对我说:"老师,我觉得这节 课上得没意思。小学和初中的区别你一讲不 就行了,不需要让同学们说。"  相似文献   

10.
律师信箱     
他们能这样对待孩子吗?编辑同志:今年6月16日,我儿刘飞飞(12岁)放学后和他的一位同学(13岁)去河堤上玩。他手里拿一小棍边走边敲击路边的树木,走至桥头把一棵小树敲断(曾被人折过,大约有一米高)。后林区派出所的四个人强制性地将两个孩子带到派出所铐起来。接着派出所让我们两家家长各带2000元去领人,并声称如果24小时内我们不拿钱赎人,将放走孩子抓走家长。第二天经找人多次交涉,我们交了1000元钱才在晚上7点领回了孩子。事后,我内心有一种强烈的恐惧感,公安机关的职责应该是维护治安、保护人民。可他们的行为简直像是敲诈勒索!请问他们有权这样做吗?他  相似文献   

11.
不知从何时起,有人把家长的社会地位与孩子的座 位挂上了钩。家长的地位越高,孩子的座位越靠 前。因此,竟出现了家长乱加“长”、假戴乌纱帽的 现象。 最近。听说有个小学生回家问爸爸:“你和妈妈是什么‘长’?老师要我填表格。”他的爸爸深知自己的地位与教子的座位间的利害关系,为不使孩子在老师面前黯然无光,便对孩子说:“你就填我是公司董事长,你妈妈是工厂人事科长吧!”家长戴此乌纱帽,孩子的座位自然往前靠,不用在角落里远眺黑板了。 岂料,事隔不久,班主任向这个孩子布置了两道“家长作业”:“回去叫你爸爸帮我弄点……叫你妈妈替我把……”孩子的爸爸、  相似文献   

12.
也许我们乡村老师培训的这些孩子可能没有几个大学生,没有几个硕士,甚至一个博士都没有。但是我觉得他们可以培养一批又一批合格的公民,一个国家的强大就看他公民数量的多少,坦白地说我们现在14亿人口公民的数量非常少,我们绝大部分是由市民组成的。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公民和市民的区别。什么叫公民?  相似文献   

13.
在北京市通州区二中有一位普普通通的化学教师叫李圣珍,先后有60多名所谓“傻孩子”、“笨孩子”、“呆孩子”、“坏孩子”等被家长和学校认为没有希望了的孩子被家长送到了她的身边。他们每个人都有噩梦般的过去,每个人都有不堪回首的痛苦。可是,他们在李老师的家里生活、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却有了让人难以置信的变化:有的考上了全国名牌大学并出国深造,有的在班级里成了“希望之星”、“双百生”、“读书大王”……是什么使这些连他们父母和老师都认为“没有希望”的孩子发生如此显著的变化?究竟该如何把那些“问题孩子”塑成可造之才?我们非常想听听李圣珍老师的教育之道。  相似文献   

14.
每年都有好几百位同学给我发来电子函件,征求我对教育方面的意见。他们想知道他们应该学什么,想了解如果像我这样从大学退学是不是正确的。有少数家长还来信来电征求我对子女教育的意见,他们问我应如何引导子女走上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5.
当事人:静儿(化名) 性别:女年龄:20岁身份:大学生症状:偏执见到静儿之前,我已经听静儿的同学介绍过她的情况。静儿一直认为给她上课的两位男老师对她“有意思”。至于理由,大家也只是零星听她说过一点,好象是A老师上课经常冲她笑,而且语言有暗示性;B老师在给她上课时,常常是西装革履,似乎也在表达什么。从同学那里知道,两位男老师都是中年人,早已成家立业,静儿的事情让他们哭笑不得,直喊冤枉。  相似文献   

16.
那学期,我班插进了一名借读生小李,她性格自卑、孤僻,经常发脾气,好惹事生非。开学约一个月,她是两天一小哭,三天一大哭,不是今天打了小同学,就是明天摔桌椅。同学都说她是“呆子”,不愿意与她交往,小同学甚至还作弄她。她恨周围的一切,在本子上写满了“他们是王八蛋”。老师找  相似文献   

17.
尊敬的编辑老师:我是北京市保安服务总公司一名普通的保安员,有一件事想向您咨询一下,这件事也是我和我周围的朋友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和我爱人在北京打工已有好几年了,孩子从小就被托付给老家的父母也就是他们的爷爷奶奶,和他们在一起生活。孩子小的时候,我们还不觉得什么,每个月按时寄回钱去,逢年过节回一趟家看望孩子,有时我因工作特殊过年时还不能回家,但总觉得一切的辛苦都是为了孩子,都是值得的。但现在孩子慢慢大了,上了小学,一些问题就出来了,爷爷奶奶总是在电话中或来信中提到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任性,不好好学习,脾气还特别大…  相似文献   

18.
潘家永 《楚天主人》2011,(12):32-32
编辑同志:我的孩子读初一,很顽皮,经常被老师批评。一天上语文课时,孩子在教室内做鬼脸、搞小动作,惹得同学们满堂大笑。老师批评他,他竟然和老师顶嘴,老师一气之下把他赶出了教室。孩子上课捣乱固然不对,可他也有受教育的权利,老师不应该把他赶出教室。请问,老师的做法是否侵犯了我孩子受教育的权利?读者栾秀燕栾秀燕同志: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公民享受  相似文献   

19.
尚田 《文明大观》2001,(4):15-15
“动机”是我从小就害怕的词。小时候在农村长大,回到城里上学时,显得土里土气,有些自卑,所以我很想当个“好孩子”赢得自尊:有一阵子我表现很不错,学习成绩跟上了进度,劳动积极,也曾拾金不昧。但到期末评比时我还是什么“先进”称号也没评上,原因是有位同学怀疑我的“动机”。同学说做好事应该不留名,而我做了点好事就告诉老师,又拿到班上来说,是为了获得表扬,动机不纯?  相似文献   

20.
在同龄的孩子里,我不算是笨的,有些小聪明,大人们都叫我“机灵鬼”。可我的机灵劲儿都用在什么地方呀?出鬼点子,作弄人;上课时,趁老师不注意,捅别的同学一下去逗乐;放学了,我第一个窜出教室,还庆幸由于自己的机灵劲不至于去和别人一起挤着下楼;学习时,不怎么用功,认为靠小聪明不刻苦也能考个及格。但看了《闪闪的红星》、《两个小八路》、《小兵张嘎》等优秀影片后,我倒真佩服那些机灵英勇的“小革命”。潘东子多机灵!他为了把盐送给山上的游击队,在敌人严加盘查的情况下,不顾寒冷,毅然把盐水浇在棉衣里,让棉衣炮浸盐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