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届特奥运动会都有一个“神秘”的妈妈团,这个团的成员都是特殊孩子的父母亲人,孩子们参赛特奥会,他们则追随者孩子们的脚步,挂着“特奥家庭”的证件,自费组团与孩子们共同征战赛场,为孩子们加油鼓劲.孩子们随着特奥运动一点点地进步,家长们相互支持,与孩子们在人生道路中共同成长.她们努力地刻意地不去过分担忧孩子的未来,却是所有智障人群家属的忧虑——“我们在慢慢老去,孩子却没有长大.未来,我不敢去想的事情,会在每个深夜涌上心头,挥之不去.我老了,我死了,孩子怎么办?希望在哪里?”  相似文献   

2.
曾曦  冯丽 《半月谈》2004,(13):52-54
敞开的大学校门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进入。在那扇神圣之门的门口。国家以高考的形式.对万千学子进行筛选。从1977年到2004年.“文革”后恢复的高考已经至少改变了两代人的命运。正是因为如此.每年六月和七月的考试、阅卷、招生便成了考生和家长的“关键时期”。为了让自已的孩子走进理想的大学.许多家长为了孩子而“病急乱投医”.进而落入骗子的圈套。有的考生家庭因此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不仅延误了考生的正常升学.甚至从此改变了孩子的人生。以高招的名义行骗。一直是这几年来高招背后的阴影。骗子是怎样行骗的?为什么他们总是和高考如影随形?揭开骗子的“面具”.我们不难发现.诈骗的背后还有一些问题值得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从“性”开始讲起的这种教育,最终升华到最高的境界,就是一种“爱”的教育。其实怎么跟孩子谈“性”,可能还有很多种方法,这对于每个家长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身心健康的,懂得美好的情感,懂得生活和爱。本期《都市谈话》将和家长们探讨如何将“性”的话题用“爱”的方式说出口。  相似文献   

4.
杨晓萍 《半月谈》2004,(10):60-60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常常被人们忽视。作为中学生。一方面功课压力比较大。另一方面又难免遭遇青春期种种“成长的烦恼”。这些都或多或少会在他们的心理上有所反映。当一个人的内心感到困惑、抑郁的时候。他最需要的就是倾诉并得到别人真诚的理解和帮助。看完这期话题的讨论.希望老师和家长能够理解孩子。给予他们平等的交流和帮助。也希望同学们能从中汲取一些经验教训.心情愉快、平静地度过校园生活。  相似文献   

5.
几年前,北京某媒体曾做过《首都人形象调查》的社会调查,其中:“哪种人最让人尊敬?“一问,公众作出的占第一位的回答是:“教师。“成千成万的家长都曾经从老师写来的条子里,从家长会上,体会到教师是当今社会相当认真负责、非常辛苦的一大群体。自从恢复高考,几亿父母在孩子入学前就抓教育,可以说,全世界再没有比中国父母更重视孩子读书的了,也没有比中国学生更用功的了,他们起早熬黑,中午多无休息,许多父母都清楚,孩子比自己上班还累还苦。可是,考上了又怎样,毕业了又怎样?真想说,美国教育最成功的一项措施,就是在中国设置了一个中国教育成果收割器——托福。  相似文献   

6.
新语     
《小康》2013,(4):22
苍蝇妈妈,是人们对那些过分关注孩子的家长的称谓。这类家长试图时刻走在孩子前面,提前为他们扫清障碍。一种观点认为,苍蝇妈妈的出现,或许跟了解了太多的教育方法有关。其实每个孩子都不同,父母们必须学会不被其他意见影响,做孩子成长的观察者、鼓励者。我  相似文献   

7.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 ,是祖国的希望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怎样才能使孩子从小在良好的环境中受到熏陶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出完美的人格 ,将来成为有所作为的人。我体会孩子的行为习惯除了在幼儿园接受老师的系统教育外 ,还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一、家长应树立良好的威信。古人云 :“养不教 ,父之过” ,父母对孩子必须从小严格要求 ,树立起良好的威信 ,但不能动辄大打出手 ,伤害孩子的灵性和人格 ,而应科学地掌握孩子的心理 ,多做正面的说服教育 ,多给以鼓励启发 ,使其逐渐明白是非曲直。这样 ,管教起来…  相似文献   

8.
现实生活,五光十色,时时处处都充满着诱惑!有的人因“诱惑”走向了成功,有的人却因“诱惑”陷入深渊。为什么呢?原来,诱惑除了有两面性外,还有良莠之分。如果不加以区别,任由“不良诱惑”影响,其结果当然不堪设想。所以,引导初一学生正确面对“身边的诱惑”,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下面是笔者对本课教学设计的片断。引子师:同学们,最近有没有被什么东西或什么事情吸引着?生:有!师:被什么吸引着?能否写上纸条告诉我?生:能。(说完,学生就在纸条上写着,一分钟后,由组长收上交给老师)师:感谢同学们的信任,坦诚地把吸引自己的东西或事情告诉了…  相似文献   

9.
《同舟共进》2015,(3):3
教育从来不是一个新鲜话题,关于教育之弊病与教育之改革,也一直未停止争论。在这么多年的探索中,我们关注过大学的沦落,关注过中小学的“择校热”,关注过高考的“畸形”,但很少从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他们最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十几年读书究竟为了什么?学校、家庭、社会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只要浏览一下各种培训班、补习班的广告,青少年励志书籍,便不难发现,孩子现有的教育,未必是他们需要的,却一定是家长、学校所需要的。家长需要孩子将来“有出息”,  相似文献   

10.
葛如江 《半月谈》2004,(9):64-68
安徽省宿州二中(以下简称宿州二中)是一所省级示范高中。在当地百姓心目中,这是一所有名望的重点学校,孩子们都以能上这个学校为荣。然而,就是在这所示范校却发生了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件: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被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以停课并撵出教室的方式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来自老师的岐视以及谩骂和体罚严重损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部分老师的做法就是要把这些“差生”从这所示范学校撵出去。国家法律规定,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每个适龄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一个都不能少”。宿州二中那些受到伤害的孩子及其家长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们曾经向往的重点校带给他们的竟是噩梦般的经历。  相似文献   

11.
实际上.每个人都具有成为领导的潜质.只不过有的人潜质小一些,有的人潜质要大一些。 领导力深藏于每个人内心.所以它可能还没有被意识到或是还没有发挥效用。如果这是真的话。你要如何重新看待身边的同仁?他们在日常的工作中是否显露过领导的潜质?如果没有显露出来的话,是什么原因?那在他们被招录之前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潜质?  相似文献   

12.
尹思敏 《半月谈》2004,(14):56-56
学生或家长为什么会给老师送礼?将礼品奉上后.他们内心里的真实感受如何?没有给老师送礼的学生和家长.又如何看待这件事情?面对老师收礼这一现象.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其实都有一肚子话想要说。建议相关人士尤其是老师们都来听一听这些心声.从而对这件事情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一、活动的起因通过与学生家长的接触和交流,发现许多的家长都有一种共同的感受,那就是觉得自己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指挥不灵了,其中有不少的家长感到自己与孩子的情感逐渐疏远,在许多问题上难以沟通。为此,家长们都感到十分苦恼,他们都迫切希望学校的老师能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指导。而我们的班主任在与学生交谈中,也感到有许多学生与父母之间在心理上确实有了隔阂,他们对于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照不但不领情,反而感到“很厌烦”、“难以忍受”,以至与父母在许多问题上产生了矛盾,形成了“代沟”。针对这样的现实,结合学习和贯彻《中共中央国务…  相似文献   

14.
如今,素质教育的讨论早已被社会各界及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专家、学者的精辟见解俯拾皆是。学校教师却喜忧参半,学生家长更忧心忡忡……然而,人们可曾关注我们“当事人”自己的看法!我们需要素质教育  沉重的书包压红了我们稚嫩的肩膀,也压弯了我们正在发育的脊背。是老师和家长们没注意到这些吗?不,他们或许于心不忍,却又爱莫能助。老师们要以学生的考试论教学业绩,家长们则主要希望孩子考上重点!于是,没完没了的作业来了,没完没了的唠叨也来了。伴随而来的是一幕幕悲剧相继上演:逃学、出走的有了,跳楼、服毒的也有了,更有令…  相似文献   

15.
宝贝,回家!     
当张宝艳身边的人们都把她定位成一个“寻子联盟的军首长”时,这个48岁的中年女人却说:希望有一天可以毫无遗憾地关掉宝贝回家寻子网站。那时将再也没有孩子被拐卖,再也没有家长丢失孩子。  相似文献   

16.
别样芬芳     
方红 《江苏政协》2013,(6):55-56
<正>在网上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学生亲手绣了一件"十字绣"送给老师,里面绣着一个很优雅的女人,弯着腰拿着一根针,底下有一个脏兮兮的小孩,举着胳膊,女人抓着小孩的胳膊。开始老师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后来看到了这个学生给她写的字条"其实每个孩子都是掉到地上的天使,他们来到地上是因为翅膀断了,在他们还没有忘记天空的时候,一直在寻找为他们缝补翅膀的人。"原来孩子们是希望成人  相似文献   

17.
不知从何时起,有人把家长的社会地位与孩子的座 位挂上了钩。家长的地位越高,孩子的座位越靠 前。因此,竟出现了家长乱加“长”、假戴乌纱帽的 现象。 最近。听说有个小学生回家问爸爸:“你和妈妈是什么‘长’?老师要我填表格。”他的爸爸深知自己的地位与教子的座位间的利害关系,为不使孩子在老师面前黯然无光,便对孩子说:“你就填我是公司董事长,你妈妈是工厂人事科长吧!”家长戴此乌纱帽,孩子的座位自然往前靠,不用在角落里远眺黑板了。 岂料,事隔不久,班主任向这个孩子布置了两道“家长作业”:“回去叫你爸爸帮我弄点……叫你妈妈替我把……”孩子的爸爸、  相似文献   

18.
扫描中国"陪读大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个世纪80年代,孩子就是孩子,一个人上学一个人写作业一个人自理生活;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孩子们被冠上了一个新的称呼:小皇帝。他们上学有父母接送,作业有父母抄写,甚至值日,都由父母代劳。家长们有一个心愿,希望自己吃的苦,孩子不要再吃;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到了社会上,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相似文献   

19.
做为一个母亲,从她把孩子生下来的那一刻起,心就无可避免地与孩子连在一起,为孩子劳心劳力,牵肠挂肚,这种感觉会一直持续到永远,孩子是母亲们永恒的话题,可怜天下父母心! 在这个重视教育的年代,我听到太多焦虑的家长抱怨孩子不争气,他们为孩子的学习成绩发愁,为进不去重点学校着急,为考不上好的大学遗憾。在这点上也许我是幸运的,女儿从小就没有让我着急,差不多所有人都认为我是一个让人羡慕的家长,他们带着羡慕的语调对我说:“你的孩子多有出息,上清华,出国留学,路是笔直宽广的。”  相似文献   

20.
倘若有件很重要的事要 办,每个人确定“某 人”会去做,任何人都可以完成这件事,但结果是“没有人”去做。这种情况常常在企业里发生。 当然“某人”生气了,因为这应该是“每个人”的事,“每个人”认为“任何人”都可以做,但是“没有人”了解“每个人”都不想做。最后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