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克思的全球一体化理论是运用"世界历史"概念来展开的.当代"世界历史"进程大大加快了,"全球化"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而强烈的关注.而"全球化"首先是经济的全球化,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影响范围的不断扩大.只有构建和谐的"全球化"模式,才能使国家、全球市场、全球民间社会都走上协调之路,形成建设地球村的历史合力.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论述,深刻地向我们指明了社会发展是一个纵向推进、上升和横向扩展、整合相交织的过程.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一开始是在彼此隔绝的地域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的.随着人类主体能力的提高、物质生产的发展以及交往范围的扩大,人类社会的发展便逐渐超越了狭隘的地域界限,而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展开,各个国家和民族都进入了世界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普遍交往关系之中,历史由此向世界历史转变并进而出现了全球化的趋势.在当今时代,每一个国家和民族,其作为社会发展多极主体中的一极,必须转换理论视野和实践方式,充分认识全球化的必然性、基本特点和多重效应,树立开放观念,积极走向世界,在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竞争与合作中谋求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1919—2019年,整个世界经历了一个重新塑造的过程,这就是从"帝国"或帝国殖民地向"民族国家"的转变,"民族国家"取代帝国,成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组织形式。由于历史背景不同,"民族国家"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从国家构建的角度,循着"已构建国家"、"再构建国家"和"构建中国家"三条线索,分析当今世界三种不同国家的来龙去脉,可以揭开世界的"底色",展示出一幅不同的国际关系图景。"民族国家"遭遇的挑战,特别是构建中国家的种种遭遇,不仅表明多数"民族国家"徒有其名,而且也表明这个百年之前开始的世界重塑的过程依然没有完成。历史地看,无论帝国还是民族国家,都是人类共同体的组织形式,人类历史实际上也就是一部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共同体"演化的历史。如果把"帝国"和"民族国家"放在人类共同体演进的序列中去考察,就不会在非此即彼之间犹豫徘徊,而为"人类共同体"的实现开辟出新的更多的发展空间。在这其中,中国的历史经验和现实考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那种生产力水平高于资本主义的、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而是通往那种状态的一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理论体系都应当在这一语境中理解。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根本行不通,其外部原因在于资本主义设定了人性自私的原理,把其他人、其他民族视为竞争对手,从而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压制其他人和其他民族的发展;其内部原因在于中国历史上缺乏西方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因此缺乏西方那种承担发展生产力和发展民主政治的历史主体。当代中国仍然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原因在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爬到高处后"撤掉了梯子"。中国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自己的赶超梦想。  相似文献   

5.
《上帝之城》第十八卷中,奥古斯丁在“以色列”和“巴比伦”的主题下阐释了世界历史观念,这是古代作家第一次清楚地论述世界历史观念,它改变了古代社会的民族史观.奥古斯丁以为所有的历史都是救赎史,而救赎史乃是以上帝在历史中的行动尤其是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为其前提,历史则是有位格的记忆.世界历史根源于历史的位格本性,基督教会而不是民族国家将成为世界历史的主体.  相似文献   

6.
俄国农村公社走向问题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70到90年代一直关注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这一关注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始终把西欧现代化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作为判断俄国农村公社向何处去的一个主要参照.质言之,他们从未把俄国农村公社作为一个孤立的对象来考察,而是把它纳入到正在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世界进程中,在"世界历史"视野中观照它,从而使俄国农村公社问题的世界历史性得以清晰地展示.  相似文献   

7.
人类劳动的辩证发展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深层动力。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劳动为人类历史起步提供了物质基础,形成了封闭、独立的民族历史;资本主义异化劳动下的生产方式通过扩展分工,展现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建立了世界范围内的普遍交往,并将民族历史推向世界历史,但同时它也造成了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对立;世界历史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建立在对异化劳动的扬弃上的共产主义基础上,异化劳动向自由劳动转变,人将实现真正的全面的解放。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所开创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时代的产物和理论表征.<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概念,在<共产党宣言>中发展为比较系统的"世界历史"理论."世界历史"理论包含着多方面的方法论意义.今天,马克思主义面临着全球化时代的挑战.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特别是他分析世界历史时代的方法,仍然是我们认识、分析全球化问题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全球化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为主导的格局没有改变.与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相伴随的是区域性经济合作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同时,政治、文化领域中的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的紧张关系很可能会长期存在,并在民族国家地位问题上形成焦点.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进入马克思主义所科学预测的“世界历史”进程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形式和过程。全球化的发展对世界各民族国家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冲击和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江泽民同志关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思想,是高屋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并未提出过"全球化"的概念,当代全球化与马克思当时所讲的世界历史相比,无论从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其实质并未改变。当代全球化依然是按照资本主义的逻辑行进着,依然是世界市场和世界交往不断发展的产物。当代全球化的发展事实证实了马克思的预见:狭隘的民族必将走向广阔的世界历史。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分析当今全球化问题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1.
在奋呼抗金复国的英雄词占据主导的南宋词坛上 ,以朱敦儒、向子湮、苏庠等人为代表的一群词人却遁人消极避世一途 ,写下子大量颓放出世、优游卒岁的隐逸词。这些词人在潇洒出尘外衣下深裹着软弱、消沉、苦闷与悲哀的隐逸情怀 ,代表了中国传统封建士人在出处进退中的软弱心态。  相似文献   

12.
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三个切入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目的,在教学中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教会和引导大学生理解历史逻辑;帮助大学生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的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在中国的开展,使得地域性知识重建亦已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与文化认同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从<长恨歌>对"弄堂文化"的描写到都市新空间"石库门新天地"的产生,呈示的并非是这一问题的解决,而是开始.其与消费主义、跨国资本、"他者"眼光的关系,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提请着人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开放观,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一个基本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尤其是近22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事实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不实行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中国要大发展,就必须大开放。正如邓小平所说:“关起门来,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是发达不起来的”。他还说:开放不坚决不行,“一个好班子,搞改革开放的班子,就要明白地做几件开放的事情。凡是遇到机会就不要丢,就是要坚持,要干起来,要体现改革开放,大开放……不能收,要比过去更开放。不开放就发展不起来。”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开放,包括“两个开放,即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现在进行的改革是两个开放政策的继续和发展。改革需要继续开放。”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与他所处的历史条件密切相关。从实践上来看,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指导;从理论上来看,列宁和平共处思想为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提供了依据;从社会环境来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领导地位来看,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使他对解决祖国统一问题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成为他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动力。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为谁而存在?"--从二元对立思维到多极互补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中国学者来说,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东渐以来,东西方文化或中西方文化比较的问题一直是经久不衰的话题。在长期的讨论中形成了名称相异实质相同的三大派别,即中国本位文化派、西化派和折衷调和派,但三种观点并非三足鼎立。中国本位文化派虽曾雄踞一时,但因其夜郎自大而日益失去市场;西化派虽然具有很强的震撼力,但因其缺乏理论的阐释而一直不为国人所接受。相反,只有主张折衷调和的文化相对主义因其貌似公允而一直占居主导地位,即便今日也是如此。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这种状况会改变吗?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这种状况应该改变吗?本刊去年第1—4期发表了顾乃忠教授关于“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系列文章,提出应该运用文化形态学的方法而不是按编年史的时间顺序进行东西方文化比较的方法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实质在于时间差的观点。顾文发表以后,学界产生了各种反响,支持者有之,批评者有之,补正者亦有之。为了将这一讨论深入下去,本刊拟在今年的“文化研究”栏目中开展关于“东西方文化比较及其方法论研究”的“笔谈”,突出对东西方文化比较的方法论讨论,即究竟应该运用什么方法进行东西方文化比较。欢迎专家、学者撰写短文(4000字左右)参加讨论。我们希望这种讨论能够促进中国文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世界和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马克思理论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一步,将会发现决定当代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力量是技术革命和市场经济。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凸现了知识劳动在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并改变着社会结构。市场经济的全球性扩展是以技术革命为根本动力的。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导致了国际金融资本的全球性垄断,同时,也导致了个人所有制的发展和私有制的社会化变革。社会主义不是对市场经济的否定,而是对垄断资本专制的否定、对私有制的扬弃。现实社会主义限于历史条件和当代世界发展态势,不可能也不应当是理想化的。它必须立足于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致力于市场体制改革,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奋力开拓前进。  相似文献   

18.
美国政治价值观与世界霸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政治价值观是一种变了味的美国价值观,它代表了美国特殊利益集团的价值观。它植根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又巧妙地服务于美国的霸权,是美国当局一种得心应手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的"此在"的观念不同于传统的古希腊和基督教关于"人"的概念。虽然古希腊强调人是理性的动物,基督教强调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但这两者有着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构成了西方传统的关于人的普遍观念的基础。而海德格尔则要解构这种基础,为显现"此在"的意义扫清障碍。一旦做了这项工作后,对此在在其当下性中的"实际性"的分析便成了首当其冲的任务,而这种分析必然会涉及到时间上的"今日"。  相似文献   

20.
韩愈历来被作为儒家的杰出代表人物,其精神世界中儒道互补的一面则远未受到重视。而生活于儒、释、道都得到张扬的时代氛围中,却不可能存在思想上只受一家影响、纯而又纯的人。本文初步分析了韩愈的言行、创作中儒道互补的现象,希望能通过这项研究来说明时代精神的复杂性、个体人格的复杂性和艺术创作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