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1 毫秒
1.
网络与个人隐私权的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网络空间的个人隐私保护问题带来极大冲击。面对网络空间个人隐私权被侵害现状并结合国外隐私权的保护经验,我国需要采取立法、网络管理、行业自律、提高隐私权保护意识等综合措施,对网络空间隐私权进行全面保护。  相似文献   

2.
在《民法通则》没有对隐私权予以保护的情况下,将侵害隐私权归为侵害名誉权予以保护,意义重大。司法实践中发生的侵害隐私权案件大多数是因为新闻媒介不当采制、刊播有关他人隐私的内容而引起的,本文着重对新闻采访侵害隐私权、新闻报道侵害隐私权等新闻侵害隐私权行为以及侵权原因进行法律上的探讨和分析,以引起人们特别是新闻工作者对他人隐私权的尊重。  相似文献   

3.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隐私权的保护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与传统的隐私权相比,网络空间隐私权具有新的特点并且其侵权形式更加多样化,为此,对网络空间隐私权的含义和内容需要加以明确界定.世界各国目前对网络空间隐私权的保护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行业自律模式,一种是以欧盟为代表的立法规制模式,两种模式,各有所长,值得借鉴.我国对网络空间隐私权保护基础薄弱,应借鉴发达国家立法,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空间隐私权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4.
对隐私权的尊重及其所保护的各种具体隐私利益的认定,越来越呈现出逐步扩大、日渐精细的特点,体现了我国司法机关在隐私权保护的理念与技术上的不断进步。在侵犯隐私时,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当事人的社会评价降低,名誉受损的情形,属于同一侵害行为,引起多个损害后果的问题,而非独立的侵权行为。只有在披露隐私事实时,同时发表侮辱、诽谤性言论,导致当事人名誉损害的情形,才有必要在承认侵害隐私权的同时也承认侵害名誉权。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为满足社会公众知情权和公正评论的要求,大量报道和评论公众感兴趣的事件,同时,新闻行为不可避免地要触及到个人的隐私问题。新闻行为一旦侵害当事人的隐私权,往往使受害人承受极大的社会压力,遭受巨大的精神痛苦。随着新闻媒体的日益现代化,新闻行为侵犯隐私权的情况已经越来越严重。因此,在对言论出版自由予以法律保护的同时,又有必要对其做出适当限制,以防止滥用新闻自由的权利。一、新闻行为侵害隐私权的加害行为新闻行为包含新闻采编和播发的行为,是指报纸、杂志、通讯社、广播、电视和新闻电影等宣传媒介对新近发生的…  相似文献   

6.
利用网络侵害个人隐私的行为已经变得很普遍,个人隐私在网络空间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我国网络立法相对较晚,网络隐私方面的法律更是亟待充实。  相似文献   

7.
隐私权是人格权中的一项重要权利,属于民事权利,为私权。世界各国对于隐私权利的保护、研究非常重视,许多国家把隐私权列入民法典,直接予以保护,还有一部分国家概括保护,在出现隐私权被侵害时,根据判例和法规直接保护。我国民事法律发展较慢,对人格权的研究更为落后。由于民事法律中没有条款保护隐私权,侵害隐私权的行为非常普遍,审判实践中,侵害隐私权的案件呈上升趋势,为顺应世界民事发展的趋势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注重了对民事法律研究,但是,由于法律的滞后,隐私权保护问题更加突出。笔者只能运用所学的一点浅薄的理论知识,结合实践经验,对我国当前隐私权保护存在的不足,以及完善法律保护制度,浅见一点自己不成熟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网络隐私侵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此类侵权行为常表现为对他人网络隐私数据、网络通信内容、网络生活安宁和个人网络空间的入侵或破坏。正当的网络防卫行为、享有知情权或有法律授权的行为以及经被害人同意的行为不构成侵权。网络隐私侵权责任的认定适用过错推定原则,责任承担上应引入辅助侵害责任、代理责任和惩罚性赔偿责任等。  相似文献   

9.
基因隐私权是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权利。基因隐私有着与其它隐私不同的特点,导致了基因隐私侵权的方式、后果以及对法律保护的要求等方面都与其它隐私的侵权有着重大的差别。我国对隐私权的整体保护本身尚有缺欠,这就要求在立法和法律适用两个方面加强对基因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在立法上应当明确提出基因隐私权的概念并加以科学的界定,对侵犯基因隐私权的行为规定专门明确的法律后果。  相似文献   

10.
解读隐私权     
隐私权是自然人所享有的个人私事或生活安宁不为他人知晓或侵扰的权利,包括隐私信息隐瞒权、隐私信息支配权和私人生活安宁权。它是当事人实现正当隐私利益的行为依据。隐私权是一种人格权,隐私权的意义在于保护公民基于合法隐私之上的人格利益。我国虽有一些保护隐私的法律条款,但在隐私权的保护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技术发展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三网融合技术在给我们生活带来翻天覆地变革的同时,也给传统刑法理论带来巨大的冲击。新的犯罪类型的出现,犯罪行为方式在网络空间中的转变,使得传统刑法在应对方面显得捉襟见肘。修改刑法确实可以短期内解决问题,但是长远来看扩张揭示更是一种可取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给青少年的发展带来了双重性的影响,其原因不在于它是一个中性的工具,而在于其本身的悖论互联网是技术上的分布性与现实中的集中性、网上内容的信息无限与知识有限、网络空间的虚拟与现实、网络交往的"天涯若比邻"与"比邻若天涯"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3.
网络时代“政治人”的政治心理及其人格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人类跨入网络时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必将影响到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以及“政治人”的心理。这样,随着政治平等、政治参与和政治民主外延与内涵的不断革新,网络时代“政治人”的政治人格也将重新塑造,进而对网络时代的政治发展产生影响。为此,规范网络环境,强化网络的道德意识和道德约束等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与此同时,来自网络空间的种种危害,对国家安全,特别是政治安全带来了诸多威胁和挑战。分析网络时代对政治安全的挑战与威胁,并提出相应对策,对维护网络时代我国的政治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杨楠 《外交评论》2020,(3):69-93,I0003,I0004
网络空间军事化是指各国将网络空间相关的资源及技术持续投入军事和安全领域以实现战略目标的过程。近年来,国际网络空间军事化的速度明显加快,各国先后通过一系列举措来完善网络安全战略规划,扩张网络军事组织体系,并在物理、应用和人文层面强化自身的进攻性网络行动能力。网络空间军事化对国际政治领域造成了较为明显的影响,网络空间威胁被"过度安全化","网络军备竞赛"提上日程,"网络恐怖主义"如影随形。为了应对这种复杂局面和态势,各国开始发展在网络空间的威慑能力,积极投入网络空间国际规则的制定,并致力于推动关键基础设施保护由传统国内治理模式转向有限度的国际合作。探讨网络空间军事化及其国际政治影响,分析各国以及国际社会的应对方式及其限度,对于深入理解当前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的现状及其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完善我国公民隐私权法律保护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各国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方式主要有直接保护、间接保护、概括保护。我国目前对隐私权的保护属于间接保护的方式 ,民法中尚未确认隐私权为独立的民事权利。完善我国隐私权法律制度 ,一方面应在刑法中设立侵犯公民隐私权罪 ;另一方面在将要制定的《民法典》中 ,应确认隐私权为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 ,确定隐私权的范围并规定侵犯隐私权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7.
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在发起"人肉搜索"的情形下,公民隐私权的保护有了新的特点:公民受保护的隐私权范围更广,公民隐私权被侵害的影响面更大,公民寻求救济的难度更高。在"人肉搜索"下保护公民隐私权,应完善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明确隐私权的法律地位,制订专门的网络隐私权法律制度,明确网络隐私侵权的举证责任承担,明确电子证据的证明力,确保诉讼法能真正地保护实体权益。同时公民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8.
浅谈刑民交叉案件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民交叉案件的处理结果既关系到私权利的保护是否充分,也关系到公权力的运用是否得当。针对某些有争议的刑民交叉案件的处理,以案例指导的形式进行发布,可以保障执法的稳定性。通过法律规定或司法解释将刑民交叉案件程序设定例外情况作出规定,能有效实现公私权利的双重满足。  相似文献   

19.
网络空间的蓬勃发展为舆论传播开拓了便捷性渠道的同时也带来了舆论危机事件,社会热点问题言论在网络平台传播时被无限扭曲和放大,对网络安全和社会秩序产生极大影响。透视公众在危机事件不同阶段中的心理取向和行为表现,将公众失范行为归结为信息层面的失范行为、行动层面的失范行为和情绪层面的失范行为,并指出矫正公众失范行为,化解网络舆论危机需要加强网民公共理性精神教育并构建网络社会安全阀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