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的发展导致人类的安全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以国家安全为中心的传统安全观念被打破,带来的是国际政治安全维度的新转向,即以"人"的安全为中心的新的安全观念的凸显。面对新的安全威胁的个体化倾向,政府和个体在保障个人安全方面均显示出局限性,而人们情感交流和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社区,则成为了实施个人安全防范的首要屏障,并对人的安全生活和心理归属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冷战的结束,传统安全在国际关系中的极度优先地位相对下降,非传统安全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对国际社会带来的危害日益突显,并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新的国际环境下,重新审视安全的内涵,正确认识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及其相互关系,无论对于安全研究还是安全实践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冷战后国家安全观念的三大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冷战后,随着安全形势的深刻变化,国家安全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其主要表现一是国家安全概念扩大化;二是经济安全核心化;三是合作安全广泛化。  相似文献   

4.
冷战结束使世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走向缓和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但至今仍有极少数国家习惯于用冷战时期的观念和思维来看待和处理冷战后亚太地区的安全问题,用旧的观念来解释新的现实,用过去的战略来规划未来。为了整个亚太地区现在和未来的安全与稳定,亚太各个国家都在积极探索亚太地区新安全现,并以此制定对世纪亚太地区安全战略。在关于冷战后亚太安全的形势、前景、机制、政策。战略等各种要素中,安全观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关于亚太安全各种理论、政策、战略的出发点。因为有什么…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分析冷战后国际安全环境的基础上,对中国国家安全利益的实际内容做出了判定,并对其结构层次进行了分析,针对上述分析提出了维护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地区由可控的安全困境转化成为更加复杂的复合安全困境,包括地区均势安全困境、结构性安全困境和核安全困境。根据建构主义分析,东北亚地区相关国家的敌人角色身份和利益的长期互动造就了它们对敌人的共有观念,这种由历史延续下来并被不断重构的霍布斯文化就是东北亚安全困境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日本军事战略调整步伐加快,由冷战时期的专守防卫向后冷战时期的主动先制方向转变,这严重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助长日本国内军国主义复活,导致亚太地区安全环境复杂化;导致中日两国海洋权益争端激化;导致台湾问题复杂化。中国需要采取的应对之策是: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处理好与美国关系;在时机成熟时应开展同日本的安全对话,开展同日本的经贸文化人员往来。  相似文献   

8.
生态政治学:全球生态危机的反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政治学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国际政治批判理论之一。它的产生,反映了全球生态危机对国际政治理论的反动。尽管处于国际政治理论主流之外,但它提出的环境安全、政治的民主化和分散化无一不是对传统国际政治理论的安全观念、主权观念的反叛,提供了一种新的国际政治理论的研究范示。  相似文献   

9.
论科学技术在当代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鹏志 《桂海论丛》2003,19(2):46-49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科技全球化的出现和扩张 ,不仅导致了全球科技发展格局的大变动 ,而且也深刻地改变了国与国之间传统的竞争和冲突方式 ,从而对世界各国的安全带来了不同于冷战时期的新的风险和考验。文章阐述了科学技术发展对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信息等方面的安全所产生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新的角度提出了安全观与安全机制的定义 ,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系统探析了冷战后东亚地区安全机制的现状 ,指出本地区现有双边同盟机制、均势调节机制、安全对话机制等三种安全机制 ,并分别探讨了各种机制的特点、作用及缺陷  相似文献   

11.
在冷战后全球化背景下,主权国家需要有新的安全理论指导国家安全建设;另一方面,现时代的国家安全理论建构完全可以从现时代具有实践意义的伟大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中获取灵感。对可持续安全概念的探讨以及对可持续安全理论构建的思考,正是建立在以上两方面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2.
冷战后,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是复杂、多元的。形成威胁多元化的主观因素是国家安全观的性质不同导致对威胁的不同理解,客观因素则是国际安全环境变化造成的威胁复杂化。  相似文献   

13.
经济安全地位的上升与军事安全的核心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 ,经济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地位上升 ,似乎已与军事安全“平起平坐”。但从国家安全的现状尤其是大国安全战略的理论和实践看 ,经济安全地位的上升并未否定军事安全的核心地位 ,军事安全仍然是国家安全的支柱。  相似文献   

14.
《学习与实践》2003,(6):33-38
影响当前国际形势的主要因素郭隆隆 (上海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冷战结束后,世界“两化”(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出现了并行发展的势头。从冷战结束后的现实来看,二者之间有相互制约的一面,但相互促进仍是主要的一面。各国利益上的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国际安全环境中的敌友阵线已不再像冷战时期那样泾渭分明。这一特征为当代的政治多极化进程提供了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根据冷战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大趋势下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和内在要求,从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以经济安全为核心,兼顾军事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等多种安全利益,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抛却冷战思维,建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的主张。江主席的国家安全新构想,是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的新发展,是我国国家安全工作的指导方针。一、全球化条件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要求建立共存共赢的国家安全和国际和平环境(一)可靠的国家安全和…  相似文献   

16.
作为冷战后崛起的欧洲安全研究的一支显赫流派,哥本哈根学派提出的建构主义的安全分析方法—安全化理论成为冷战后宽泛安全研究议程中最为重要的创新性概念与理论。安全化理论为传统派、宽泛派和批判派的安全应用提供了理解路径和整合的潜力,也以此主导了近来国际关系与安全研究领域中最富活力和最具争议的辩论。本文回顾了奠定安全化理论基础的思想渊源,从定义、主体间性、权力与语境的地位、安全化政治等方面揭示了安全化理论的概念内涵和要素主体,简要评价了安全化理论的学术意义与实践价值,并对其局限困顿之处进行分析评论。哥本哈根学派由于对当代国际政治中的安全实践分析而招致规范与伦理上的困境,如何走出困境是哥本哈根学派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阎学通 《新东方》2000,(8):66-67
自冷战结束以来,我国没有卷入任何战争,为现代化建设基本上争得了一个安全的国际环境。那么在21世纪的头十年,我国能否继续保持与90年代相似的国际安全环境呢?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8.
张静 《人民论坛》2012,(20):42-43
在当代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为我国国家安全战略研究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我国国家安全战略基本定位应是以国内安全稳定为前提,持续加强国家实力基石,增强国际影响力;本着和平发展的理念,积极塑造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努力和平发展,成为世界强国。  相似文献   

19.
冷战后的美日安全保障体制张可喜美国总统克林顿和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4月17日在东京发表《美日安全保障联合宣言》,标志着冷战后新的美日安全保障体制确立起来,它成为美国推行全球霸权主义的得力工具,必将亚太地区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一、美日安全保障体制小史以...  相似文献   

20.
冷战结束后,日本对东南亚传统的以经济关系为主的政策日益受到挑战,日本在东南亚的影响有所下降。因此日本基于冷战后新的国家发展战略,重新调整了对以东盟为主的东南亚的外交政策,尤其是试图在政治与安全等方面加强与东盟的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日本在推动东亚合作一体化进程、积极应对全球性问题、深化与经济盟友关系、加强与中韩等东亚大国的合作、提高对东南亚国家的援助水平等方面做出了努力和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