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著名的社会学家英格尔斯认为,无论一个国家引入了多么现代的经济制度和管理方法,也无论这个国家实行了如何有效的最现代的政治和行政管理,“如果执行这些制度并使之付诸实施的那些人,没有从心理、思想和行动方式上实现由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真正能顺应和推动现代经济制度和政治管理的健全发展,那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只是徒有虚名。”这个分析是很深刻的。我们在政治体制改革中,既要把握重点,又要注意和政治体制相关联的社会文化因素。所以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心理变革的关系,是我们必须探讨的一个问题。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  相似文献   

2.
公共预算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作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干 《世纪桥》2011,(15):52-53
现代公共预算制度在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它体现着一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水平、责任政府的建构程度和政府绩效水平的高低以及国家的治理水平,其在我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可以而且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应该以现代公共预算制度的构建与完善点作为重要突破口,从而加速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最终达到建设透明、负责、高效政府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张继梅 《奋斗》2004,(9):36-36,40
政治文化与政治体制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系统有机的两个方面。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工程,它要求改革传统政治文化,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4.
刘彦昌 《探索》2000,(4):26-29
政治体制属于组织管理的范畴,它所解决的是如何实行管理的问题,而不是解决由哪个阶级来统治的问题,因此,它不具有先天既定的社会制度属性;从大量的社会现实看,政治体制同社会制度之间也不存在一对一的固定搭配关系。政治体制对社会制度的稳固有着重要影响,但从根本上说,政治体制不是由社会制度决定的,而是由各国的文化传统、人民的文化素质、社会的发展程度等因素决定的。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教条地理解前人关于“国体决定政体、政体表现国体”的论断。政治体制改革的依据也就在这里。在目前我国改革开放的条件下,辨析两者的关系既是破除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思想障碍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主义的形象和声誉、保证我们在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探索》2017,(2)
国家治理能否改善从根本上受制于国家与社会之间是否形成了相互支持关系,而政治能力则是塑造国家与社会之间相互支持关系的国家能力,因此政治能力的强弱是国家治理的关键所在。只有当现代国家具备塑造国家与社会之间相互支持关系的政治能力时,国家治理才能依托现代国家的政治框架获得改善,因此,对于政治体制与国家治理之间关系的分析就必须以政治能力为中介。如果民主政治体制能够增强现代国家的政治能力,从而有力地塑造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支持关系,那么民主政治体制就能够改善国家治理的水平;如果民主政治体制弱化了现代国家的政治能力,从而瓦解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支持关系,那么民主政治体制将对国家治理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将现代国家带入国家治理的危机状态。以增强政治能力为中心来构建民主体制,是现代国家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也是我们重新理解国家治理的民主之道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邓小平认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①而我国的政治体制同上述标准是有一定差距的。因此,根据这几项标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很有必要的。(一)政治体制改革是实现国家长久稳定的必须国家的政局稳定有赖于良好的政治体制,而我国现在的政治体制还存有不少妨碍政局稳定的方面。因此,为了增进国家政局的稳定,增进人民的团结,更为了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所以必须进行政治体…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非凡成就,主要体现在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逐步完善、党和国家机构设置趋于合理等方面。取得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定不移走"中国道路"、始终将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紧密结合。总结70多年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深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路径,构建更加广泛多层次的协商民主制度化体系,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从严治国相结合,确保政治体制改革在法治的前提下进行。  相似文献   

8.
中国国家治理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在于具有强大的政治能力,也就是政治体制的能力。政治能力是共产党在领导社会革命的过程中逐渐生长出来的,在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之后同政治体制融合在一起,并且通过政治体制的运转发挥出来。强大的政治能力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独特优势。政治能力通过构建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支持关系,从而为国家治理的持续改善提供坚实的基础。中国国家治理在新时代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只有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式发展和完善人民民主体制,从而重新塑造出同新时代相契合的强大政治能力,才能够将中国国家治理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国家治理的巨大成就为中国崛起奠定了基础,中国作为新兴世界大国而崛起意味着中国参与的国际竞争迈入了政治体制竞争的新阶段。因此,中国所面对的国际竞争将更为激烈,只有强大的政治能力才能支持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强大的政治能力在国家治理改善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中国国家治理提供给世界最重要的政治经验。  相似文献   

9.
社会变革模式限定着政治体制改革的行为方式,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过程也是社会实现变革的过程,千姿百态的社会变革有两种基本模式,在两种不同的社会变革模式基础上,形成了政治体制改革不同的行为方式。探讨我国现阶段政治体制改革行为方式形成的基础内容和必然性,对于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民主政治,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由之路是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而政治体制的改革则可以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一个国家应选择何种改革的行为方式,不是任意的,它是由…  相似文献   

10.
石仲泉 《前线》2020,(2):20-23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提供了强力理论支撑,使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有了一系列制度保证。邓小平提出政治体制改革,归根结底就是要解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决定》立足于三个“着眼于”,证明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由治党及至治国的道路的成功,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政治体制改革的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位于我国西部边陲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诸多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是多民族国家的有机构成,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容忽视的地缘政治地位和战略地位,由此决定了新疆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既关乎我国的政治现代化,更是关乎国家治理效能、治理现代化的大事。新疆少数民族成分复杂,民族人口占比较高、分布较为集中,其治理理念、治理制度、治理方式以及治理实践都离不开现代法律文化的引领与保障。因为法律文化可以对各民族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以及社会结构等进行科学调适与有效整合,促使不同群体成员的价值取向、是非评判、行为抉择等趋于理性化、秩序化、规范化,进而推动新疆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经济因素归根到底起着决定作用,政治等上层建筑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反作用同样不可小视。因而,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互为目的和手段,互为因果;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也互为目的和手段,互为因果。根据具体国情,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二者处于不同地位。现阶段,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政治体制改革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推进和取得最终胜利具有某种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晓榕 《求实》2001,(2):38-41
先秦时期以儒、道、法、墨诸家为代表的思想家们的政治思维方式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维方式的基础 ,决定了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本文试图从政治认知方式、政治思维形式与逻辑方法、政治思维定势与价值取向三方面论述先秦诸子的政治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4.
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我国国家治理的目标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达到国家治理目标,需要以下国家治理手段:从国家治理客体来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手段包括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从国家治理主体来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手段主要是全面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此外,从国家治理方略来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手段还包括坚决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15.
为了借鉴东西方政治体制发展过程中的有益经验,更好地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服务,江苏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比较与思考—若干政治体制类型》。该书由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的教研人员编写。全书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我国建国以来政治体制发展概述;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三、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类型简介。该书观点鲜明、内容丰富、系统扼要,具有通俗性、知识性、针对性的特点,可供理论研究工作者、宣传工作者、党政干部、大学师生、中学政治教员阅读。该书预计今年8月出版,需要  相似文献   

16.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价值诉求不仅内在要求政治体制改革,也反映出我国现行政治体制的主要问题,即权力过分集中。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理解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把握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即规范和制衡公共权力的运行。而发展一种以公众参与和影响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决策等过程为核心价值的参与式民主,为规范和制衡公共权力运行提供了一种异体性力量,可以有效消解政治体制存在与伴生的问题,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终使人们共享发展成果,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政治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在哪儿?这两个问题在不同的国家因不同的国情而有不同的答案。对于中国来说,党的建设问题始终在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又是改革的“突破口”。一、党的建设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革命战争年代,党的建设被毛泽东誉为克敌制胜的“法宝”。今天,在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中,这个“法宝”依旧是“法宝”,它是决定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能否最终实现的关键所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一百多年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进程中,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的历史地位是 :为解决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存在的弊端找到根本出路 ;是中共执政以来 ,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丰碑。其主要特点有 :发展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政治制度理论 ;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二者关系的基本理论出发 ,提出并强调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 ;强调政治体制改革不能脱离中国的国情 ;提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仍然有从思想政治上继续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任务 ;高度突出制度建设在政治体制改革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王寅平 《求实》2013,(5):58-62
协商民主作为自由主义民主理论的补充和延伸,为解决现实的竞争性民主问题提供了多样性的实践。在竞争性民主现实中,自由主义民主理论的基本原则在政治实践中的相互矛盾及在社会治理方面刚性、机械以及难以建立公共意识与理性等缺陷是协商民主研究的主要问题。与之相应,非竞争性民主具有国家体制主导政治体制、政治稳定原则优先及政治体制在社会治理中的权威性等特点,使得相对独立于社会影响的政治体制的自我完善和与政治体制权威相适应的社会自我治理是协商民主的最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从城邦即国家的角度研究政治体制问题,肇始于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探讨了国家政治体制的类型、结构,变革的原因、结果,阐明了最好的政体与法治精神的关系,能够寻求依循法律治国的政体是现实中最好的政治体制;揭示了理想的混合政体的实质在于多数人之治,共和政体是最稳定的政治体制;论述了政体变迁的动因与改革发展的趋势,导致政体衰亡的原因在于自身存在的弊端,引发政体变革的原因在于不同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利益之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可以在本体制范围内进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于政治体制的深刻认识,形成隽永智慧的思想之源,对于当代中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实践朝着正确的目标方向发展,具有明显的启迪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