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痰证是中医特有的一种疾病类型.痰是脏腑气血失和、津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一旦产生也是一种病或加重病情的致病因素.由于痰不仅是有形可见的痰液(狭义之痰),而且还包括停滞、凝聚在五脏六腑、经络筋骨之中的无形之痰(广义之痰),所以痰证的病机与临床表现较为复杂.现结合有关研究及个人认识,谈谈痰证的特征、实质及辨治,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
望舌质     
舌质即舌的本体,为舌的肌肉脉络组织。通过诊察舌质的颜色、形态,能了解脏腑精气盛衰存亡,判断疾病预后转归。 一、望舌色:正常人舌色淡红而活泼润泽,不滑不燥。如舌色浅淡,甚或全无血色,称为淡白舌,主病虚寒。舌色鲜红,称为红舌,主病实热或虚热。舌色深红称为绛舌,主邪入营血或阴虚火旺。舌色红中带青色或蓝色,称为紫舌,乃淤血凝滞,主病有寒热之分。另外,在望舌色时还需注意观察舌色之死活。所谓“活色”,即隐隐红活,虽病而脏气未败,病情尚轻;所谓“死色”,即干晦枯瘘,乃脏气不至,病情深重。  相似文献   

3.
望形态     
望形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形体与姿态来诊察病证的一种方法。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形态变化与脏腑气血盛衰是一致的。所以,通过观察形态变化,可以测知脏腑气血的盛衰、阴阳邪正之消长,以及病势的顺逆。 一、望形体 1.形体的强弱胖瘦:强,指身体强壮。即骨胳粗壮、胸廓宽厚、肌肉充实、皮肤润泽,表示内脏坚实、气血旺盛,即使患病,预后也较佳。弱,指身体虚弱。即骨胳细小、胸廓狭窄、肌肉瘦削、皮肤枯燥,表示内脏脆弱、气血不足、体弱多病,患病一般预后较差。胖,指形体肥胖。即体胖而肤白无华、精  相似文献   

4.
蔡圣朝认为,中风后失语以肾虚为本,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阻滞,经筋失养而致,临床应从肾论治本病,常采用头针疗法、舌针疗法,并选取涌泉为固定穴位,再辨经取穴,用解语膏敷贴穴位,以达到调节脏腑功能、调整阴阳、运行气血之功。  相似文献   

5.
夏鼎,字禹铸,安徽贵池人,清·康熙年间儿科大家,著有《幼科铁镜》一书。 该书在儿科诊治上有其独特的见解,正如凡例中指出:“凡治婴儿病……惟以望颜色、审苗窍六字为大主”,“病纵难知,瞒不过颜色苗窍。” 现就该书以脏腑气血为中心结合苗窍颜色辨证归纳如下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皖北地区艾滋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和证候特点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采用中医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制定统一的临床观察表与调查方法,用Excel建立相关数据库,对症状、体征和证型的频数分布进行统计.结果:皖北地区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感染途径主要为经血感染;临床症状以乏力、气短为最多见;HIV期以气血两亏型为最多见,AIDS期以气阴两虚、肺肾不足型,肝经风火、湿毒蕴结型,脾肾亏虚、湿邪阻滞型和气虚血瘀、邪毒壅滞型为前4位复合证型.结论:AIDS中医临床症状特征是"以虚为主,虚实夹杂,气血津液俱亏,湿毒瘀虚同在",证型特征是"复杂多变,以虚为本,多脏腑受累",病情呈现渐行性发展、渐进性加重之特点.  相似文献   

7.
正设计理念:院徽主色采用:中国红、金色、白色。中国红:代表活力、热情、力量,是中国魂的象征色。象征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团结一致,共同谱写壮丽史诗的美好愿景,象征用鲜血铸就的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的深刻意蕴。金色:代表永恒、神圣、高尚与辉煌,是智慧和文明的象征色。它是太  相似文献   

8.
冲脉有“经络之海”“血海”之称,胃及足阳明经有“水谷气血之海”之称,二者皆与气血运行相关。在中医学领域特有的“气理论”中,动气既可为“宗气”之异名,也可指“脐下肾间动气”。胸中宗气输布全身、运行气血有赖于胃这一气血生化之源,而肾间动气则是基于“伏膂之脉”的发现,从而演化、发展了更为完整的气血运行体系。冲脉与胃的联系在经络循行上联系紧密,但胃通过经隧与五脏六腑建立联系,冲脉还与足少阴肾、足厥阴肝、任督二脉等建立联系。在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方面,冲脉与胃共同促进先天之真气与后天之宗气输布脏腑经络,冲气上逆与胃气上逆常并称冲胃气逆。冲脉“血海”之盈亏有赖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的滋养,充盈则血海功能正常,亏虚则血海失养,可致月事不以时下、胞胎不固。  相似文献   

9.
望舌苔     
舌苔即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观察其色泽和形质对了解疾病的性质以及判断病情的进退具有重要意义。 一、望苔质 1.看润燥可了解津液的变化。正常舌苔润泽而不滑,干湿适中。如过于湿润,苔面水滑,称之滑苔,主病寒湿或湿痰;如苔面望之干枯,扪之无津,称之燥苔,主病热盛津伤。  相似文献   

10.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主要脏腑之一。脾胃有病常可影响它脏,它脏有病亦可通过调理脾胃而获效,故研究脾胃病的特点及治法对临床具有重要意义。脾胃病的主要特点是: 一、脾病多虚,胃病多实: 《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指出了阳明病多实,太阴病多虚,及其病因。《伤寒论》说:“阳明之为病,胃家  相似文献   

11.
一、湿邪客表之困倦 误认气虚用参芪 张某,男,36岁,农民,于1984年6月28日初诊。患者冒雨劳动后,全身酸楚,四肢困倦无力。自己认为疲劳过度所致,用黄芪30g炖鸡,服后无效。又服高丽参1支,病情有增无减,求治于吾。精神萎糜,面色不华,全身酸重,懒于行动,汗少且粘,纳谷不香,脘胀且闷、大便欠畅,小便略黄,苔薄腻,脉濡、此属湿邪客表又被补剂所滞,引动内湿,欲将化热。治以《温病条辨》宣痹汤加减:杏仁、连翘、栀子、制半夏、秦艽、大腹皮、佩兰、藿香、枳壳各10g,滑石、赤小豆各30g,薏苡仁、莱菔子  相似文献   

12.
徐少鳌主任医师生前系芜湖中医院副院长,在四十载外科临证生涯中,屡起沉疴,名噪城邑。由其门人肖波医师整理的《徐少鳖外科治验录》,集中地反映他了的临证经验。反复拜读,收悟颇多,试作一刍议。 一、治疔疮,审轻重,巧于化裁 明代外科大家陈实功曰:“夫疔者,疡科迅速之变也”,“疮色猪肝紫,无脓必定死”。徐师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进一步强调说:“疮面色如猪肝,板硬不痛,肉肿疔不肿,均属逆证、败证、难治,治疗中更应慎重。”主张以察证之顺逆为首务,量病轻重用药。盖头为诸阳之会,是气血汇聚之所在,故认为颜面疔尤易生变端,每投大剂七星剑汤(野菊花100g,紫花地丁60g,苍耳子、半枝莲、豨莶草、草河车、麻黄各适量)加金银  相似文献   

13.
正气辨析     
正气属中医学的气学范围,是一身之气或人气相对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正气以其运动而发挥防御、调节、修复等作用,具有物质运动的自然科学属性。正气分布到腑腑经络,则为脏腑经络之气;分布到脉之内外,则为营气和卫气。脏腑经络之气和营卫之气的防御、修复和调节作用,可因其构成成分和所在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都是正气的功能体现。  相似文献   

14.
肃肺法适应范围甚广,用之得当,收效卓著。兹就临床具体应用,笔之于后。 一、立法依据 肃肺法是根据人体气机升降的运动规律,居上者宜升为顺,寓下者宜降为和,着重用平金降逆,宽胸下气之品,以伸展治节,燮理枢机,促进脏腑阴阳气血趋于生理常态。  相似文献   

15.
五体即皮、肌、脉、筋、骨,是中医解剖学的概念,它反映了人体由浅入深的五个不同层次。痹是病因病机的概念,“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者闭也,以血气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因此,顾名思义,所谓五体痹证就是指由于和五体相合的脏腑、经络的气血不足,感受了风寒湿热等邪而导致皮、肌、脉、筋、骨等部位气血闭塞不通的病证。《内经》对痹证的分类,主要有按病位区分的五体痹和以病因病性区分的风寒湿痹(《医宗金鉴》分别称之  相似文献   

16.
患者张××,男,24岁,合肥某玻璃厂司炉工,无烟酒嗜好,于1977年8月4日初诊。主诉全身皮肤进行性发黑三月余,皮肤干燥,病变部位无痛痒感,经省以上医院多次诊为皮肤黑变病,虽经多方治疗,疗效不好,前来就医。诊之面色黧黯,耳下颈部和两下肢股内侧黑色素沉着较深,整个躯干均现黧黯,牙龈、舌质均见淤斑,苔薄白,脉细涩。证属肝郁气滞,脉络受阻,气滞血淤,治以理气活血化淤。拟予血府逐淤汤加减:川芎、当归、赤芍,红花,桃仁、枳壳各10克,桔梗,柴胡各6克,牛膝、生牡蛎各15克,甘草3克。以本方化裁,随证治之,1978年5月9日患者因工作失意,睡眠不好,头晕体倦,前来就诊时,见面部,躯干、下肢肤色均恢复正常,舌淡红稍有淤斑,以益气化淤兼解郁调理之。1981年5月12日患者因胃痛来诊,皮肤黑变病已完全治愈,几年来未复发。  相似文献   

17.
学习得法.事半功倍。介绍一点古今中珍名家学者治学的方法,也许会对青年朋友的自学有所帮助。 1.科学家培根的“酿蜜法”: 我们不应该象蚂蚁一样单只收集,也不应该象蜘蛛一样光会在肚里抽丝,而应该象密峰一样米百花酸甜蜜。 2.哲学家朱熹的“三到法”: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列。 3.哲学家王充的“古今法”: “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而不知古谓之盲医”。 4.偏学家子思的“五之法”: “博学之,审问之.懊思之,明解之.笃行之。” 5.孔子的“学思结合法”: “学而不思则阎.思而不学则殆。” 6,小说家巴尔扎克的“反问法”: 打开一切科学…  相似文献   

18.
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一旦脾胃有病,往往又可影响到其它脏腑。因此,认真研究脾胃病的证治,是十分必要的。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所载有关治疗脾胃病的理法方药,从古到今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很值得学习、效法。笔者不揣浅陋,将学习原著体会例述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9.
湿为阴邪而有内外之分,其为病乃以内湿多见。《内经》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经脉别论》)指出了人体内水液的代谢过程及其脏腑调节。在生理情况下参如果各脏腑功能正常,各司其职,升其清阳,降其浊阴,取其所需,排其所弃,升降出入有序,气化功能循常,不断进行新陈代谢,水湿自归于膀胱,由小便排出体外,何能聚湿成疾!湿的成因主要由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升降之机失常所致。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人类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也是文化的突出而重要的组成部分。颜色词汇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词汇。维汉两种语言有着相应的颜色词汇,对颜色词汇的理解和运用有一定程度的对应性,同时又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和独特的文化含义,即又具有不对应性。所以,维汉颜色词汇的差异只有从结构形式、语法意义和文化特征等方面去分析,才能从中正确把握维汉语颜色词汇的文化含义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