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革命时期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与共产国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是其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根源,而共产国际及其代表在对中国革命的指导和具体帮助中所出现的失误,又助长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因此,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与共产国际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瞿秋白和陈独秀两位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者,对于中国革命的一些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比如革命领导权问题和农民问题。在这期间,瞿秋白对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做出了坚决的批判和斗争。  相似文献   

3.
马林与中国同志围绕组织问题出现以下分歧:一是中共与共产国际的关系,二是跨党问题,三是组织生活问题。中共二大在组织思想上出现较大调整,其核心精神是“以我为主”来引导中国革命,明显区别于马林之“以我为辅”来推动革命。中共二大决议与加入共产国际的“二十一条”有诸多原则性差异,这表明中共即使在作为共产国际支部初期。也力求维护自己精神的独立性,没有放弃对革命形势以及共产国际指示的独立判断立场;在中央高层的意识中仍然是一个中国党。  相似文献   

4.
在1921年7月召开于莫斯科的青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中国青年代表第一次出现在世界舞台上。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这次大会中国与会者的记述存在着许多不详失实之处。经考证,参加这次大会的中国青年共有18人,其中俞秀松是有“表决权”的代表,张太雷和陈为人是有“发言权”的代表,瞿秋白是翻译,其他14人是旁听者;俞秀松撰写了提交给大会的报告;中国青年出席这次大会不但激发和坚定了他们的革命热情和志向,而且直接推动了全国性统一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正式建立。  相似文献   

5.
对富农问题的不同认识,是瞿秋白与共产国际之间产生的主要分歧之一。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瞿秋白在中共六大上提出了一条对富农既有联合又有斗争的正确策略,并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肯定。但随着联共(布)党内反右斗争的不断加剧,共产国际改变了自己的立场,转而主张坚决地反对富农。瞿秋白与共产国际之间就此引发了一场论争,结果,他被视为以“右倾路线”同共产国际的“正确主张”相抗衡,为后来的政治命运留下了阴影。  相似文献   

6.
以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理论为基础,共产国际提出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中国的民族革命同时也是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并制定了以“分配土地”来发动农民参加革命的“土地革命”的战略设想。共产国际以国民党改组为契机,重新解释三民主义,试图修改国民党党纲,造就一个“革命的雅各宾”国民党来实行土地革命,同时要求中共和苏俄的驻华代表推动孙中山和国民党实行“土地革命”战略。对此,孙中山国民党不赞成激进的“分配农民土地”的办法;中共对于用“没收土地”的激烈方法来组织农民参加革命准备不足;共产国际的“土地革命”战略设想也不尽符合中国实际。共产国际试图影响孙中山接受“土地革命”战略的努力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7.
陈独秀与共产国际的关系比较复杂,主要受苏俄对华政策的影响;共产国际指导中国大革命,也受苏俄对华政策的影响;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陈独秀既与苏俄顾问有矛盾,又与共产国际代表有矛盾,但最终还是被迫服从苏俄顾问和共产国际,也就是服从莫斯科,并于1927年后成为莫斯科的替罪羊.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应对困难和成绩问题的历史可溯源到党成立前后:在建党前,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初步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教训和俄国十月革命经验;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早期共产党人陈独秀、蔡和森、毛泽东、瞿秋白、张太雷等又进一步系统而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相似文献   

9.
由于毛泽东与共产国际代表、留苏学生在指导中国革命问题上存有分歧,导致毛泽东党内地位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但远在苏联的共产国际对此并不知情,而是称赞毛泽东的革命观点,批评共产国际代表和留苏学生打压毛泽东,认可毛泽东领导地位.本文主要探讨毛泽东受共产国际代表和留苏学生的影响,党内地位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而毛泽东坚持从中国社会实际出发,准确把握中国革命的方向,并得到共产国际支持,最终确立了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井冈山斗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与共产国际、联共(布)究竟是什么关系,过去一直鲜为人知。共产国际解密档案公开出版后,这个问题才得以弄清。实际上,共产国际、联共(布)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热情关注、真诚支持的,他们关注“毛泽东的军队正在扩充”,认为“湘赣的形势相当好”,讨论了“援助朱毛问题”,表彰朱毛红军是“史诗般的英雄行动”,是“具有重大意义”的,盛赞“井冈山根据地是最强大的根据地之一”,还论述了“朱毛会师”、“永新困敌”、“大柏地战斗”等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11.
1988年6月28日至7月4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全国中共党史研究会和东北师范大学在长春东北师大联合召开了“共产国际、苏联与中国革命关系”第五次学术讨论会。与会同志围绕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国际、苏联和中国革命的关系,以及共产国际指导上的功  相似文献   

12.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党内出现的李立三“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给中国革命带来严重的损失。这一路线的形成,与当时指导中国革命的共产国际有直接的关系。共产国际的“第三时期”的理论,是立三路线的理论来源;共产国际的反布哈林的所谓右倾斗争,为立三路线造成了一种强大的国际政治声势;共产国际的“左”倾政策指导,也对立三路线的形成起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咸为立三路线的政策基础。  相似文献   

13.
天津市李大钊研究会副会长、中共天津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文芳在纪念李大钊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发言中谈到: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领导人民在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实现的社会巨变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创举,是根本改变中华民族命运、深刻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伟大变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李大钊和陈独秀两位,作为党的创始人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4.
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国际指导中国革命的方针是以城市为中心。城市工人运动屡屡受挫,毛泽东等创建的赣南、闽西根据地及其他根据地蓬勃发展,促使共产国际改变指导中国革命的战略方针,开始以加强红军和根据地建设为中心。毛泽东在中央苏区第一至三次反“围剿”战争中表现的卓越才能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肯定,被认为是“有声望的领袖”。在毛泽东坚持正确主张而被“左”倾教条主义者指责为“右倾机会主义”时,共产国际进行了干预,要他们以同志式的态度对待毛泽东,同他密切合作。因此,毛泽东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由四中全会时的政治局候补委员当选为政治局委员,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尽管这时毛泽东没有实际权力,但他在中央苏区的地位和威望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5.
第三国际的一些人和王明宗派集团从1928年8月至1933年10月先后三次集中整批瞿秋白,每一次都有极其深刻的政治原因。瞿秋白同米夫、王明集团的斗争是正确的,实质上是反对“老子党”和大国主义的斗争。斗争结果,瞿秋白被撤职,开除出中央政治局,酿成了瞿秋白一生的悲剧。同时使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统治了党中央,使中国革命蒙受了极大损失。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早期革命,是与共产国际“二大”的指导思想分不开的。共产国际“二大”的中心议题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民族主义合作问题,在这次会议上荷兰人马林所创造的“斯尼夫列特战略”被认为是最佳选择。认识到这个战略的起源及其被列宁和共产国际所采纳以及后来在中国的实行,对中国共产党初期要求与国民党合作的历史就容易理解了。  相似文献   

17.
以陕甘革命根据地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的伟大战略决策的形成,是由于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存在与革命发展的有利条件,共产国际援助中国革命思想和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认识,全国革命形势发展的要求与党中央为了实现政治路线,党和红军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具有的科学精神与战略眼光这些最基本的因素所决定的,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正确处理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然而,正如《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主要在本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我们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毛泽东思想就是在与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总结这种错误倾向的经验教训而产生的。”因此,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与共产国际的关系,曾是以毛泽东同  相似文献   

19.
<正>瞿秋白一生只活了36岁,但他短暂的人生却与武汉有三次情缘。通过瞿秋白与武汉的这三次交集,可以一窥他由一个文学青年走上中国革命探索之路的历程,可以说,他探求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起于武汉;他认识到党内存在右倾错误并反对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始于武汉;他成为中共中央最高领导人的起点在武汉;他率领全党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号角从武汉吹响;他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从武汉开始。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的任何重大事件,从来都不是完全按照某个杰出人物的个人意志发展的,其最终结果总是多种因素相互交错的合力的产物。以井冈山道路为代表的中国革命新道路是在经过改组的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依靠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全党集体智慧开创出来的。瞿秋白作为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主要领导人,从理论和决策上对组织和指导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创,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