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2 毫秒
1.
从近年来全国所查办和披露的腐败案件来看,腐败发生的频率高,涉案金额不断加大,犯罪主体的职务越来越高,涉案范围越来越广。通过对我国社会腐败现状的分析表明,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只有从根源上客观、准确地认识腐败才能在实践上有效地防治腐败。现阶段我国腐败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不良思想对领导干部的腐蚀,二是我国制度和体制的不完善,权力缺乏有效监督。因此有效开展反腐败斗争,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制度建设,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腐败。  相似文献   

2.
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过去被视为“清水衙门”的高等院校,也不是“世外桃源”,同样面临着反腐败的艰巨任务。近年来发生在高等学府的腐败案件呈上升趋势,案件数量之多,涉案金额之大,违法违纪情节之恶劣,涉案人员职务级别之高,令人震惊。在2 0 0 2年全国教育纪检监察工作会议上,陈至立同志指出,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教育作为社会的重要领域,已经不再是一片净土。从高校所发生的腐败案件的共性特点来看,仍然是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因此,我们认为加强对权力的制衡,是高校反腐败工作的关键。加强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3.
我国高校腐败犯罪数量突升,大案、要案居高不下;犯罪主体年轻化,领导干部涉案多;贪污受贿犯罪为主,窝案串案比例大;犯罪领域众多,后勤基建成高发区。造成这种状况,既有市场经济消极作用的原因,也有高校内部权力过于集中、管理制度存在缺陷、监督严重不力等方面的原因。因此,必须采取多项有效的防治对策,才能遏制高校腐败犯罪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十八大以来持续高压的反腐倡廉初步展现了中国政治生活的"新常态"。基于案例库的数据统计,三个核心指标"省部级腐败官员查处数量的变迁""涉案金额规模变迁""腐败获刑期变化"展示了当代中国省部级反腐规模与趋向。从根源来看,权力-人格化权威-资本的三元交融为省部级官员权力寻租提供了经济空间。从制度异化来看,委托代理链条过长、信息垄断、公民监督的搭便车、政策规避导致横向与纵向维度的双重委托代理失灵。从腐败集团化趋向来看,省部级腐败集团构成"核、点、线、网、体"五要素支撑的"分利联盟",基于其所控制的政治、经济与信息资源,垄断着委托代理链条的信息传递的速率与内容,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团体腐败的风险与成本。  相似文献   

5.
村官是指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村官虽然头衔不大,但是却掌握着与村民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诸多公共权力。在缺乏有效监督和管理的情况下,一些地方的村官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村官腐败涉案金额大,持续时间长,手段复杂,类型多样,发展趋势令人担忧,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五大指出:“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从本质上看,腐败是公共权力因非公共性运用而丧失公共性质的情况下产生的。腐败现象是一种外延很广的社会现象,有些属于违反职业道德和纪律的行为,更多的属于违法犯罪行为,而职务犯罪就是腐败行为中最极端的表现,是社会中特定人员利用职务和职权的便  相似文献   

7.
医疗领域职务腐败的根本原因是当前制度安排的缺陷。我国在医疗改革过程中所形成的"以药养医"体制,使公立医院逐渐丧失了公益性,强化了医务人员的逐利动机,导致医疗腐败案件日趋严重,而医疗腐败的加剧,又使医疗体制改革面临新的困境。罪犯从事腐败活动是理性选择的结果,亦即对腐败成本与腐败收益的权衡。从成本—收益分析框架出发,对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中职务腐败的成因予以理论分析,并提出预防职务腐败的一系列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8.
我国有两千多所高等院校,两百多万教职员工,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庞大社会群体。近些年来,高校领导干部腐败案件易发、多发,并呈现涉腐干部位高权重、数量和金额不断增大、腐败呈群体化倾向、学术腐败较为隐性、腐败渗透到各层次大学等特点和趋势,应当引起高度重视。预防和治理高校领导干部腐败问题,应当着力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高校权力运行机制和学术评价机制,建立重大事项公开制度和廉政风险制度,加强高校防腐专项巡视工作。  相似文献   

9.
高校职务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在当前,高校职务犯罪呈现出犯罪人员职级越来越高、犯罪类型串案窝案增多、犯罪金额越来越大、犯罪潜伏期越来越长等特点,考察当前高校职务犯罪的原因主要有高校权力缺乏分解制衡和权力运行缺乏监督两方面,对高校的权力进行分解和制衡、为高校各权力主体合理配置权力、建立多方参与的外部监督机制,确立高校党委、行政、监管三个权力主体为平等制约关系,提升监督权形成对前三者的"伞"状监督模式,是预防高校职务犯罪的权力运行新机制。  相似文献   

10.
论腐败的实质及其根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反腐败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是权力和腐败的关系问题。本文认为 ,腐败的实质是社会公共权力性质和职能的蜕变 ,权力是产生腐败的必要条件 ,缺乏制约的权力同人的自私自利性的结合则是产生腐败的充分条件。并从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产生腐败的体制根源。  相似文献   

11.
反腐败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是权力和腐败的关系问题。本文认为 ,腐败的实质是社会公共权力性质和职能的蜕变 ,权力是产生腐败的必要条件 ,缺乏制约的权力同人的自私自利性的结合则是产生腐败的充分条件。并从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产生腐败的体制根源。  相似文献   

12.
目前由于体制上的弊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行为主体的个人素质、行为主体职务的可利用性以及外部因素对行为主体的不良诱惑等都是产生或诱发腐败的原因。治理腐败,必须从治理权力腐败入手,通过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体制创新,积极探索遏制权力腐败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腐败与权力的关系入手,阐明了腐败的根源在于权力的失衡、失控.并以此为线索阐发了建设政治文明对反腐倡廉工作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腐败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任何阶级社会普遍存在的瘤疾。腐败产生的根源,主要是个人对公共权力的滥用和社会对公共权力的失控。从我国转型时期腐败现象的主要特点来看,产生腐败的主要原因一是社会层面的因素:如新旧体制转换给腐败提供了机遇和环境,经济领域中的供需分配矛盾和商品市场经济的消极作用的因素影响等等;二是个体意识形态及其心理层面因素:如拜金主义的毒化,特权意识的存在,避险心理作怪,认知上的失调等等。为此,加强预防腐败必须健全公务员制度,增强公职人员自我约束能力,完善立法制度,完善监督与管理机制,健全和完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民主等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权力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了权力犯罪的概念,在分析权力犯罪同职务犯罪和腐败的关系的基础上,深入论述了权力犯罪的特点、构成和类型。这对于实践中认清权力犯罪本质、打击和预防权力犯罪有着重要的理论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侯磊 《理论前沿》2005,(3):10-13
一!对当前腐败现象如何认识近年来!我国查处腐败案件的数量在逐年攀高!涉案金额成倍翻高!犯罪人的职务越来越高"近三年!全国查处的省部级干部超过了改革开放以来立案查处的总和"案件的涉案金额由原来的几万元上升到几十万元#上百万#上千万元!不少案件一挖就是一窝!一抓就是一串!前些时见诸报端的厦门远华走私案和沈阳市慕#马大案!还有河北省李真案件就是其中的典型"我国目前的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甚至蔓延#攀升!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成为影响党和政府形象的一个严重问题"正因为此!江泽民同志才一再强调$%如果听任腐败现象发展下去!就会…  相似文献   

17.
论立法腐败     
立法腐败是指掌握国家立法权的立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利用立法权限或职务之便,为特定族群、团体、或个人牟取经济、政治及宗教利益的行为或现象;或指立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立法权力的行为.立法腐败是法律制定过程中的职务犯罪.立法腐败的戍因是立法权力的滥用和异化、司法审查的缺失.遏制立法腐败的对策是民主立法、立法公开、司法审查、提高立法技术以及立法权的合理分配.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一直以来有"女性清廉论"和"女性腐败论"等争议。基于9238个贪污贿赂犯罪案例的实证研究发现,在控制其他变量的前提下,性别因素不会影响腐败金额,但对贪污犯罪女性犯罪嫌疑人会显著增加其犯罪次数,对受贿犯罪女性犯罪嫌疑人会显著减少其受贿次数;同时还发现对女性犯罪嫌疑人更容易使用非逮捕措施。对此,应当从中立视角来看待性别对腐败犯罪的客观影响,在反腐倡廉建设中不应当对女性干部有所"疏漏",对男女腐败犯罪行为应平等使用强制措施,加强女性职务犯罪特征研究,以提升腐败惩治和预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腐败是权力的异化,从法律的角度来看,监控不力、惩治不严是权力腐败产生的主要原因。我国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套反腐败法律监督机制,但在监督实践中仍存在着种种问题,主要为监督理念缺乏;监督形式的运行不够协调;监督对象不平衡;监督方法单一,缺乏监督力度;监督机构缺乏独立性等。反腐败法律监督机制的完善应当通过中外对比,合理借鉴,更新理念,创新机构,走法制化之路。  相似文献   

20.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当前职务消费腐败本质上从属于权力腐败范畴,在实际中,它是职务犯罪的重要诱因之一。它有既定的含义,表现形式多样,社会危害严重,其产生有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要预防和制止职务消费腐败现象的产生,就必须从监督体制的构建、综合改革的实行、思想道德的培育等方面着力,以竭力遏制职务犯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