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民政坛》2009,(8):40-40
姚剑文在《学术界》2009年第3期上载文《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公民表达权的保障》认为,所谓公民表达权,包括公众对涉及画计民生的所有问题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力,特别是有关公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在有关部门决定之前,公众有权赞成也有权反对;在有关部九决定之后,公众仍然有权力对其合理性、合法性进行讨论和批评等。而现代民主政治的话语表达特征无疑凸显了公民的话语表达权,对公民表达权的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相似文献   

2.
《人大论坛》2009,(6):18-18
第一条 为进一步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拓宽公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渠道,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更好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使公民能够更多地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法行使职权的情况,根据《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3.
《人民政坛》2009,(12):36-37
白丽娟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上载文《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位当前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仍存在很多问题,如政治参与主体不均衡、政治参与倾向被劫化、政治参与方式非理性以及政治参与制度不完善等。  相似文献   

4.
楚丁 《楚天主人》2008,(5):41-41
表达权是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到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时指出,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公民表达权的概念第一次被引入党的工作报告,具有重大的标志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公民表达权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公民表达权的实现有一定的障碍,其中,影响公民表达权的实现因素主要有制度因素、传统因素、个人因素和信息因素.公民表达权的实现路径在于,加强法律的刚性保护,明确规定表达自由的界限,不断提高公民的素质和能力,满足民众对知情权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公民对公共事务充分、自由地表达意见,是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不但是国家政治文明的体现,也是社会包容的标志。十七大对"表达权"的强调,有力地证明了中国社会的政治进步和政治文明。保障公民的表达权是促进决策  相似文献   

7.
表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既包含了我国现行宪法规定的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其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还包含了公民对自己正当权益的诉求权利,以及在任何问题上均有以口头、书面或其他方法表达意见或看法的自由。实际上,表达权就是一项基本人权。  相似文献   

8.
公民对公共事务充分、自由地表达意见,是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不但是国家政治文明的体现,也是社会包容的标志。十七大对"表达权"的强调,有力地证明了中国社会的政治进步和政治文明。保障公民的表达权是促进决策  相似文献   

9.
早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所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我国就明确提出了“公民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表达权”。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公民身份历史发展的梳理,进而对自由主义视野下的公民身份认同、共和主义视野下的公民身份认同、社群主义视域下的公民身份认同、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公民身份认同、女性主义视域下的公民身份认同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揭示认同问题是民族国家稳定与发展的重要议题,指认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发展过程中,加强公民身份认同教育对民族国家产生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维护社会繁荣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民政坛》2009,(6):43-43
蒋传光在《求是学刊》2009年第1期载文《公民社会与社会转型中法治秩序的构建——以公民责任意识为视角》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是政治国家成员的一种资格,具有独立、自由、平等人格,在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中享有充分的权利。公民责任是公民基于选择的自由以及由此承担的有利或不利的后果。公民责任意识表现为人们对“公民”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活动主体的一种心理认同和理性自觉,其前提是公民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12.
正一、科学素质的内涵和科学素质的重要作用在科学技术全面渗透并深刻影响人类生活的当今社会,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整体素质的重要因素。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社会发展基础。(一)科学素质的内涵中国科协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大纲(2049计划)》中指出: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组成部分,是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具备科  相似文献   

13.
公民期待已久的第四次修宪从八个方面对我国《宪法》加以修改、补充和完善。其中,最大的闪光点是将“人权”写入宪法。人权入宪,这在我国宪法史上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这次修宪赋予了公民更广泛的权利,将给国家政治生活带来显著的变化,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由贵阳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主任吴利平女士所著的《中国转型期的公民政治参与》,从经济体制转轨的深层变化入手,分析了我国社会从“国家一民众”二层结构演进为“国家一民间社会(公民社会)一民众”三层结构的必然趋势,再从政治文明和和谐社会两个宏观视野,审视了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形式、特点、瓶颈和趋势。  相似文献   

15.
《人民政坛》2012,(2):47-47
杨福忠在《云南行政学院报》2011年第6期上撰文《论法治视野下信访功能的定位》认为,信访权就其内容而言,乃是来源于现行《宪法》四十一条所规定的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和检举权,故信访权在权利位阶上属于公民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16.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全文如下。公开透明是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增强政府公信力执行力,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具有重要意义。党中央、国务院高  相似文献   

17.
2007年11月25日,《新京报》发表的《表达权与进谏纳谏的传统》,从历史上维护封建皇权的“进谏纳谏”现象说到现代社会的言论自由和人民群众的“表达权”,对“表达权”的时代精神做了比较深刻的解读。本刊特予转载,以飨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8.
刘祥平  卢家银 《前沿》2011,(5):34-38
从表达权与和谐社会的内在逻辑入手,本文重点考察了表达权对于和谐社会建构的重要意义与其在和谐社会中的实现路径。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和谐社会是一个权利与权力达成对话与形成良好合作关系的社会,只有实行"善治",让公民与政府形成最佳的关系,才能推动交流与辩论,从而在一个动态稳定的社会中实践公民表达权。  相似文献   

19.
张为臻 《青年论坛》2008,(6):98-100
表达权既是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也是实现人民自治的民主政治的重要手段。人的一切权利正是从表达权开始的。研究新时期民主政治中表达权,必须从表达权的内涵、理论渊源、实现形式、意义等方面入手,系统研究其来龙去脉,以推进民主政治和谐建设。  相似文献   

20.
《公安研究》2011,(11):92-92
李贵阳在《当代法学》2011年第2期撰文认为,被害人表达权,是被害人诸权利中首要的、基本的权利。被害人的复仇意愿和求偿意愿皆要借助表达权以实现。在历史上,被害人的复仇表达权和求偿表达权产生有先后,在现代司法过程中,被害人的复仇表达权和求偿表达权都应该获得尊重和满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