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民法性质的界定,学界已达成共识.而关于"民法"语源之探讨,虽有所涉及,但仍显不足.本文即较为详尽地梳理了汉语"民法"在近代的缘起,尤其指出了"民律"至"民法"转化的过程及蕴意.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法现代化历程中的三个误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清末民初开始的中国民法现代化历程,在确立平等、自由、秩序等现代民法精神,构筑当代民法制度发展基本脉络的同时,尚存有一些遗憾与不足,以下三个历史误区更值得关注:民法现代化初期的民法价值理念,不恰当地追随了西方的“权利社会化”思潮;民法现代化历程始终未能摆脱国家本位主义的阴影;民法制度的创制过度突出了“制定法”地位与“法律移植”的作用。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反思这一百年的民法现代化历程之得失,以期重新展望、描绘更为美妙的民法现代化图景。  相似文献   

3.
法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为了适应社会化的趋势,民法自身作了一些修正,加大了对个人自由与权利的限制,由近代民法发展到现代民法,但仍未脱离个人本位的私法属性.经济法的产生即为了弥补民法社会化的不足,而以社会为本位,以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为宗旨.本文从社会化角度论述了民法的发展演化及局限性,揭示了经济法产生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4.
吕英民 《工会论坛》2010,16(5):86-88
民法法益是民事主体享有的,受法律保护的民事权利以外的利益。其本身既是各类民事权利的产生源泉,又可以弥补权利定型化之不足,在民法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并发挥着独特作用。民法法益的不确定性和被动性等特点决定了对其具体类型的归纳非常困难,因此需要从立法、司法等层面加强对民法法益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5.
法律行为作为民法最重要的法律事实,在我国民法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值此民法典编纂之际,重新定位法律行为,完善民法之不足,就显得尤为重要。就当下我国的民法典编纂而言,应将结婚行为置于法律行为体系之中并采用单方行为、合同和多方行为的分类。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法已经走过了一百年的历史,其中大清民律草案、民国民律草案和民国民法典在中华法系民法的基础上实现了一个华丽转身,走向了继受欧陆民法的不归路,适应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需要,实现了中国民法的现代化。1949年以来,当代中国民法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终于迎来了21世纪民法的繁荣和发展。总结经验教训,21世纪的中国民法应当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创造中国民法的辉煌,造福于21世纪的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7.
民法作为现代法制的基础,蕴涵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浓郁的人文气息。民法理念是人类历史文明在民法上的典型表现,体现着市民社会的价值追求。民法理念的内涵丰富,其本质是正义,其核心表现为私权神圣、人格平等和私法自治。在民法的发展史上,民法理念经历了从形式正义到实质正义的转变,现代民法理念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当代中国,弘扬民法理念对于培育市民社会和建设法治国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民法的自由理念--诚实信用原则之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民法诚实信用原则的建立和发展及其在民法中地位的变迁的历史描述 ,从价值的角度揭示了自由是民法的基本理念 ,诚实信用原则在法的基本价值上与民法相通。  相似文献   

9.
民法的自由理念--诚实信用原则之价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民法诚实信用原则的建立和发展及其在民法中地位的变迁的历史描述,从价值的角度揭示了自由是民法的基本理念,诚实信用原则在法的基本价值上与民法相通.  相似文献   

10.
市民社会与民法的关系是近年来法学界研讨的论题之一。通过一种历时性的理论考察,能够揭示市民社会与民法的互动关联,指出市民社会孕育与推动了民法的成长与丰富;民法规范与保障了市民社会有秩序的自由发展;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变化对民法的影响,以及民法在二者关系中所起的平衡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民法总则》诉讼时效也适用于未经登记的动产的返还请求权,时效期间届满经提出抗辩后,存在原返还义务人自愿履行的情况,而此时自然债并不适宜用来概括此种情形,由此有提出自然物权的必要。自然物权与自然债一并构成民法上特殊的自然权利义务关系。对自然物权不应赋予更多的法律效力,自然物权状态下围绕该物应存在相应的法律物权,二者处于并立关系,但并不违背"一物一权"法理。自然物权弥补了理论不足,体现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张力,在民事关系的调整中实现了道德与法律作用的完美融合,彰显了民法治理社会关系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民法是高校法科学生最重要的专业课.民法总论是民法的入门课,是民法后续相关课程的基础课,也是法律硕士生和民商法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在民法总论的教学中应当把握:民法总论与民法典的关系、民法与市场经济、民法的逻辑结构、民法总论自身的逻辑机构、民法总论与分论的衔接等问题,以达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13.
民法知识本身自成系统,因此,我们可以借用系统论的整体性思想来研究民法。民法的体系是逻辑兼价值的二元体系。逻辑体系保证了民法的稳定性,价值体系保证了民法的灵活性。同时,民法的逻辑体系和价值体系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14.
第一编 总论(共七章) 第一章 民法概述 一、目的要求。明确民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及适用范围,掌握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了解民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区别以及民法的各种表现形式及其效力,在总体上对民法有一概括的认识。 二、主要内容。本章为重点章。主要讲述了什么是民法、我国民法的调整对象、基本原则、其渊源及适用范  相似文献   

15.
以《民法通则》的颁布为标志,从立法上宣告了我国婚姻法向民法的回归。婚姻家庭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私的关系,无论是从婚姻法的角度还是从民法的角度,都可以得出婚姻法属于民法(私法)以及民法(私法)包含婚姻法的结论。长期以来,婚姻法向民法的回归仅仅停留于形式,由此制约了婚姻法学的纵深发展,也妨碍了私法体系的统一完整。在法典化的背景下,实现婚姻法向民法的实质性回归,是关于婚姻法与民法关系的唯一正解,也是制定具有逻辑性、体系性和科学性的中国民法典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一、民法学研究体系与民法体系、商品经济体系之关系民法学,是指以民法这一实体法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为其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科学。民法是民法学的研究和服务对象,民法学是民法的法理基础。民法学通过民法在现实社会的实际运用作用于经济基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法的体系决定了民法学的体系及其发展方向,民法学研究的充分展开,又为民法的提高和完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一、目的要求。明确民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及适用范围,掌握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了解民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区别以及民法的各种表现形式及其效力,在总体上对民法有一概括的认识。 二、主要内容。本章为重点章。主要讲述了什么是民法、我国民法的调整对象、基本原则、其渊源及适  相似文献   

18.
民法基本原则含效力贯穿于民法始终的根本准则及具有一定宣示价值的特别规则.公平原则是民法基本原则中的核心原则.近、现代民法价值取向的特征分别是安定性和妥当性,它们的主要价值取向都是公平和秩序.民法本位是民法的根本指归.近、现民法本位未变,即都是权利本位、个人本位.个人本位比权利本位更为本原,称其为民为本位,则更确切.可在广义社会法下的经济法等和其它行政法中确定社会本位乃至国家本位.民法本位是民法的出发点,民法价值是民法的归结点,均蕴含并体现在民法基本原则中.  相似文献   

19.
民法本位是民法的根本指归。近、现民法本位未变,即都是权利本位、个人本位。个人本位比权利本位更为本原,称其为民为本位,则更确切。可在广义社会法下的经济法等和其它行政法中确定社会本位乃至国家本位。民法本位是民法的出发点,民法价值是民法的归结点,均蕴合并体现在民法基本原则中。  相似文献   

20.
民法法典化活动必须研究民法规范的界定和逻辑结构。界定民法规范时,应当以概念的功能论理解为基础,将民法规范界定为作为民法基本要素、具有严密逻辑结构并且能够发挥民法调整功能的最小单元。在逻辑结构上,民法规范只应当包括“假定”和“处理”两部分。与此相应的是,对于民法条文和民法规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应当予以重新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