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利用2012年社会发展与社会建设全国调查数据,探讨了社会经济地位、主观获得感对阶层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宏观结构性因素对阶层认同有显著影响,既扩大了城乡居民阶层认同和阶层认同向上流动几率的差异,也加剧了二元分割结构下居民阶层认同的分化。社会经济地位对居民阶层认同影响显著,个体拥有党员身份、较高教育程度、较高个人收入、房产等因素,对提高其阶层认同有正向作用。主观获得感也对阶层认同影响显著,即改革获益程度、生活改善程度和自致成功性评价越高,居民的阶层认同也越高,且阶层认同向上流动的几率也越大。  相似文献   

2.
陈曙红 《唯实》2008,(9):143-147
中产阶级获益于文化教育,也在教育传承时具备更多优势,目前南京文化再生产特点已经比较明显.这种状况映射出教育制度设置的两难困境:一方面需要提高教育的效能,即鼓励中产阶级对子女教育传承时注重素质;另一方面需要关注公平,夯实教育的基础,便于低阶层的子女通过教育而进入社会的中层.而这两者在目标和手段上并非一致.面对日益显现的文化再生产现象,如何协调这二者的关系,将是今后教育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当今,农村缺憾家庭(包括离异家庭、空巢家庭和困难家庭)子女教育是现代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关键因素之一。教育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努力处理好缺憾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缺憾家庭子女生活和教育现状笔者2005年11月12日在利川一中做了一次学生家庭及  相似文献   

4.
谢巍  高艳红 《世纪桥》2012,(5):128-129
本文通过对大庆市20个社区的有效问卷调查发现:再婚家庭子女的社区教育工作不被重视,针对再婚家庭子女开展的社区教育活动内容不全面,从事再婚家庭子女教育的社区工作人员培训不足。建议从政府和社区两个层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5.
陈曙红 《唯实》2008,(8):143-147
中产阶级获益于文化教育,也在教育传承时具备更多优势,目前南京文化再生产特点已经比较明显。这种状况映射出教育制度设置的两难困境:一方面需要提高教育的效能,即鼓励中产阶级对子女教育传承时注重素质;另一方面需要关注公平,夯实教育的基础,便于低阶层的子女通过教育而进入社会的中层。而这两者在目标和手段上并非一致。面对日益显现的文化再生产现象,如何协调这二者的关系,将是今后教育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由于父母只注重小孩的考试成绩,导致家庭孝德教育缺位;农村核心家庭逐渐增加,每个家庭人数和代数减少,家庭日益小型化,孝道在维系家庭稳定方面的作用显得不再那么重要;子女获取知识经验不再依赖父母,而且赚取财富的能力超过父母,父母的权威大大下降,子女缺少行孝的动机。学校教育中缺少孝道教化的内容,更没有采取合适的孝道教育的方式,孝道教育基本上退出了学校教育。新文化运动以来对孝文化的冲击,市场经济摧毁了传统农业社会,孝道失去了存在的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7.
成都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都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基本现状是教育缺失。制度障碍、受教育权未获得普遍认同、民工维权意识和能力薄弱、无稳定的权利救济渠道是形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而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基础,家庭、社区为纽带,血缘、地缘等初级关系为依托的农民工社会支持系统,将有利于保证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的获得。  相似文献   

8.
财富是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维度,而住房资产是家庭财富的重要部分。文章基于"社会建设与发展调研"的全国六省(市)数据,超越职业地位和人力资本的视角,从生命周期和迁移行为层面探讨城市住房资产获得的机制。研究发现,生命周期和迁移行为都对城市居民的住房资产获得有影响;个体生命周期的影响高于家庭生命周期;户籍因素相对于教育程度和体制分割,是影响住房资产获得更为关键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生活在城市中,如何保障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权益,已经成为社会转型时期难以回避的社会问题。本文对民工子女教育的困境及其成因作了分析,并对如何改善民工子女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阶段性现象。随着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农民工随迁子女增长率不断加快,总量也在急剧增大。当前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面临着一系列现实困境,但解决好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关系到千万家庭的命运,关系到教育的公平公正,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建立在正义之石上,因此,我们必须深入探讨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困境、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芳 《党史文苑》2009,(7):75-76,7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生活在城市中,如何保障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权益,已经成为社会转型时期难以回避的社会问题.本文对民工子女教育的困境及其成因作了分析.并对如何改善民工子女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家庭教育是基础。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一代的成长发展关系极大。家长的言传身教,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道德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子女的道德价值观,父母的荣辱观直接影响到子女的荣辱观。从时间上看,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13.
孟艳  杨绪光 《奋斗》2005,(12):49-4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抓好家庭教育是基础而重要的一环。家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化因素,青少年的活动与父母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青少年的行为有很强的模仿性和依附性,因而在以血缘和自然爱为基础的家庭中,父母的言传身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知识经验和适应能力的获得与道德规范、价值标准的内化。可以说家庭是一个最初的学校,而父母的教育方式是最初的非系统的教育方式,因此父母的教育方式适当与否将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父母是创造未来的‘雕塑家‘,儿童的‘基石‘是由父母双手奠定的,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是一个公民的基本义务.“改革开放以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逐渐形成,随着社会对早期教育的不断宣传和提倡,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了“教育从幼儿做起“的重要性.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更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幼儿的成长直接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也是永久的学校;父母是幼儿的启蒙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  相似文献   

15.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的农村流动人口数量就一直呈递增的趋势,因之而带来的留守子女数量也逐年递增。据不完全统计,到2006年底,中国的留守子女数量已超过2000万。他们在思想品德、学业、行为习惯、身心健康等方面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所以,探索解决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模式或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赵弘 《求实》2013,(Z1):248-249
<正>一、农民工子女迫切需要志愿者组织的积极参与随着"两为主"(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决定和城镇义务教育免费政策的实施,农民工子女在父母打工城市就地入学的权利得到了政策的保障,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得到了基本的解决。然而,子女能够入学并不是农民工对其子女教育的终极目标。在得到子女入学的权利后,予女的学习状况正在成为农民工下一步关注的焦点问题。农民工子女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大部分农民工子女已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就读,但是,教育资源在农民工子女和户籍人口子女之间均衡配置问题,并没有因此得到完全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资源配置面临着转型,包括提供教育机会的同时提高其受教育质量、逐步向高中阶段教育延伸、为不符合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提供教育服务等.基于此,本文以宁波市海曙区为个案,指出目前农民工子女教育转型遭遇到资源既有的制约、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和资源配置方式的阻碍,并从转变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价值观、扩充教育资源的获取与供给、改革教育资源配置体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对问题的解决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8.
教育始终是社会分层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它影响社会分层,也受到社会分层各方面的制约.文章通过揭示教育消费结构的现状,探讨社会分层各因素对教育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厦门市家庭教育消费支出负担较重,内部结构不合理,且在不同受教育层次差异较大.家庭收入对子女教育消费有正面的影响,父母亲的教育程度与子女教育消费有正相关,城乡地区对子女教育消费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农村劳动力流动行为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劳动力文化程度、所处环境、年龄、性别、流动形式、思想观念、家庭结构等差异是影响劳动力流动行为的重要因素。单亲家庭和多子女家庭、初中文化程度劳动力对推动农村劳动力流动行为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问卷法对40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父母教养方式与创造思维的关系,结果表明:(1)家庭SES与父母温暖理解和干涉保护、创造思维显著正相关;(2)在控制了学生的性别、年级和城乡差异的影响后,父母温暖理解在家庭SES与创造思维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父母温暖理解在家庭SES与创造思维之间起补偿作用;(4)父母温暖理解在家庭SES与创造思维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这表明家庭SES与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密切相关,而父母温暖理解在其中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滞后的"补偿作用,但"同步的"压力缓冲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