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有机体范畴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总揽性范畴。马克思在为批判蒲鲁东《贫困的哲学》而写就的《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明确提到了这个概念。文章拟通过文本分析,从马克思思想发展史的视阈和与蒲鲁东思想的对照中,深入解读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蒲鲁东进行批判的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公平正义思想。蒲鲁东认为,正义是一切事务的原则和标准,正义要求消灭资产阶级所有权,并且要实现价值的公平交换。马克思恩格斯就此指出:正义的产生和实现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探讨正义及其实现必须着眼于现实经济状况;永恒公平的交换是小资产阶级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批判蒲鲁东无法把握"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有机体",这根源于蒲鲁东的研究方法,蒲氏套用了黑格尔的方法,把人类社会区分为十个前后相继的"环节",虽然作为诸"环节"的概念是可以把握社会有机体特征的,但其方法决定了他不可能完成这一任务。马克思更多地用唯物辩证的方法把握社会有机体,他既强调共时的系统性,又强调历时的发展性。马克思不仅在《哲学的贫困》中涉及到了社会有机体理论,还在其它著作中探讨了社会有机体理论,把人类社会看作一个活的有机体是马克思一以贯之的观点。这一理论对当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之前,青年马克思就有了自己的正义观,但这种正义观在遭遇了物质利益难题后发生了转变。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逐步由政治、法律批判转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其正义理论也由一般的正义论转变为制度正义论,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与青年马克思追求的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诉求密不可分,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把马克思正义观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与马克思资本批判思想紧密相关。以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确立为界点,马克思的资本批判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从《雇佣劳动与资本》开始真正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无缝对接。马克思在这一文本中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既厘清了"社会关系"与"生产关系"概念的内在关系,也达到了对"资本"概念的科学把握,并提炼出"雇佣劳动"概念,最后考察了二者的关系。《雇佣劳动与资本》第一次全面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阐述,为深入批判资本做好了理论准备,它处于马克思资本批判思想变化的重要节点。  相似文献   

6.
《论住宅问题》是恩格斯批判蒲鲁东主义住宅观念并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住宅思想的力作,长久以来被视为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的"姊妹篇"。该文本在中国住宅改革的重要时期均曾引起人们的重视,迄今有周建人和周晔译本、曹葆华和关其侗译本、贾植芳译本、莫斯科中文本、中央编译局译本等多个中译本。梳理这些版本的流变,探究国内学界研究该文本的角度和立意,确认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分析蒲鲁东主义者解决住宅问题的诸方法之有限性或不可能性,有益于从中获得促进当今中国住宅问题改观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任何复杂的事物一样,包含着一系列矛盾的两个方面。经济体制改革所必须遵循的公平与效益的原则就是这样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正确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对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充分调动一切社会主义的积极因素,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有十分重要意义的。这里所谓的公平原则不是抽象的道德观念,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中批判蒲鲁东在判断一切经济关系时不是依据经济规律,而是依据这些经济关系是否符合永恒公平的观念。蒲鲁东所谓的公平是作为人类自身本质的公平,是一种主观唯心的东西,显然不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所要求的。  相似文献   

8.
刘琳 《唯实》2008,44(4):39-42
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是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分析中对社会伦理关系的"是怎样"的批判性陈述,同时,也是马克思对人们的社会伦理关系"应怎样"的表述。深刻体现了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对资本主义经济伦理关系进行价值批判的思想,揭示了社会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的价值存在形态,即资产阶级伦理价值观念和范畴的根源。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以实现"人类解放"为旨归,对以资本勾连起来的资本主义现代性进行了武器性批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包括"哲学人类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社会政治学批判",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现代性中的人是"现实的人"、"异化的人",发现隐藏在资本主义现代性中的特洛伊木马——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同时,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实践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为建立社会主义现代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由的人"提供了有原则高度的批判力量。  相似文献   

10.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和发展始终伴随着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的批判。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马克思解构了资产阶级自由观,实现了自由观的革命。自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把握马克思自由观的理论特质,对于搞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推动社会主义自由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和发展始终伴随着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的批判。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马克思解构了资产阶级自由观,实现了自由观的革命。自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把握马克思自由观的理论特质,对于搞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推动社会主义自由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生态主义思潮中,部分学者将历史唯物主义与生态学研究置于相对立的地位。在此背景下,佩珀对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的生态观进行阐述,并进一步批判了西方生态主义思潮中的自然中心主义、生态危机论等论断,驳斥了它们对生态危机的解决途径方面的片面论述,最后使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生态观得到捍卫,对建立一个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戴维·佩珀的生态观对英国乃至整个西方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潮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国际关系批判理论深受马克思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尤其是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和历史唯物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社会理论,都为以科克斯和林克莱特为代表的国际关系批判理论的基本观点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孔刚  阎静 《党史文苑》2007,(2):61-62
国际关系批判理论深受马克思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尤其是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和历史唯物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社会理论,都为以科克斯和林克莱特为代表的国际关系批判理论的基本观点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刘力永 《唯实》2010,(2):25-29
马克思借助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批判了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代表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从而转向历史唯物主义,这几乎成了一个习惯性观点,布鲁诺·鲍成尔对于青年马克思思想转型的作用因而被忽视了。一方面,通过布鲁诺·鲍威尔的批判哲学马克思准确地捕捉到了德国的时代精神脉搏;另一方面,布鲁诺·鲍威尔的理论失足从否定的角度为马克思打开了一扇通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大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和秉持的无产阶级立场使他洞见了以布鲁诺·鲍威尔为代表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虚幻之处,从而抵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场地。  相似文献   

16.
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第一次从理论上直接阐述了人权理论,并提出了其人权理想的最高价值目标——人类解放。本文试图揭示马克思在《论》中所体现的主要批判原则和价值立场,包括:批判宗教神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批判政治、市民社会二元化中所体现的对个体与类和谐统一的追求及以人为基本价值取向的人类解放理想,对我们今天的马克思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借助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批判了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代表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从而转向历史唯物主义,这几乎成了一个习惯性观点,布鲁诺·鲍威尔对于青年马克思思想转型的作用因而被忽视了.一方面,通过布鲁诺·鲍威尔的批判哲学马克思准确地捕捉到了德国的时代精神脉搏;另一方面,布鲁诺·鲍威尔的理论失足从否定的角度为马克思打开了一扇通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大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和秉持的无产阶级立场使他洞见了以布鲁诺·鲍威尔为代表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虚幻之处,从而抵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场地.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是以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而指向其现实实践的,也正是这种观念决定现实的唯心主义哲学颠倒了生活和意识的真正关系,从而形成了虚假意识。马克思以理论的批判指向了现实的追求,批判虚假意识形态,展现了指向现实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方法》中采取直观的对比性的批判方法,对包括黑格尔的绝对理性辩证法、资本主义经济学家们的唯心史观和蒲鲁东的改良主义逆流在内的方法和内容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尖锐的批判,揭露出上述人物在方法上和思想上的错误之处或隐含其中的迷惑性成分,使广大工人,尤其是使当时深受上述思想方法影响的法国工人得到了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在此论战过程中,马克思逐渐形成并构建起了包括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和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历史虚无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两种截然对立的历史观,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滋生和蔓延,直接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去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不仅具有意识形态理论意义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是维护好我国社会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紧迫任务。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就是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利用唯物史观的阶级分析法、科学革命观和人民群众的基本立场去澄清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性危害;在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必须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学术实践话语、媒体监管机制等方面着手,不断研究和解决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