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楚辞·九辩》:“既骄美而伐武兮,负左右之耿介”,王逸《章句》曰:“恃怙众士,被甲兵也。”洪兴祖补注曰:“耿,明也。逸以介为介胄。”朱熹《集注》曰:“负,恃也。左右,侍臣也。耿介,亦刚勇之意也。”王夫之《通释》曰:“负,矜衒自负也。”符定一《联绵字典》及今版《词源》“耿介”条均以《楚辞》此句作例证,释为“甲胄明”、“引申有‘刚勇’义”。刘永济《屈赋音注详解》谓“负恃左右狠戾刚愎的人”。马茂元《楚辞  相似文献   

2.
藏书与读书     
<正> 许慎《说文解字》有云:“典,五帝之书也。从册,在兀上,尊阁之也。……”由此可见古之人对经典之虔诚,对书籍之厚爱。为藏书,他们用书囊、书袋运,用书柜、书厨存、用书笈、书簏装,以至环列如城,得“书城”之美名。他们读起书来,如痴如迷,常燎麻炬,从夕达旦。今之效法者何其多,学有所成者大有人在。当然,徒慕虚名,装饰门面者亦不乏其人。  相似文献   

3.
释“彭咸”     
屈原在《离骚》中两次提到“彭咸”:“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王逸《楚辞章句》注:“彭咸,殷贤大夫,谏其君,不听,自投水而死。”自王逸注后,历代学者多从王逸说,虽也有学者对此说表示怀疑,但多语焉不详。钱杲之《离骚集传》说:“彭咸未闻。”戴震《屈原赋注》称彭咸“书阙不可考矣”,“一说即《论语》所称老彭”。俞樾《俞楼杂纂》二四《读楚辞》认为“彭咸即彭铿,铿咸双声字。”闻一多《离骚解诂》补充道:“铿咸不只双声,元音亦同,惟韵尾略异耳。”姜亮夫《楚辞今绎讲  相似文献   

4.
朱熹《楚辞》学略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辞》最早的本子为西汉刘向所辑,共十六卷。后经东汉王逸的增订注释,就成了《楚辞章句》十七卷,这是北宋之前唯一的《楚辞》传本。到了北宋,晁补之认为王逸所作的《九思》“视向以前所作相阔矣”,从而删去《九思》一篇,编成《重定楚辞》十六卷。同时,他又把历代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受屈原影响较大的作品编成《续楚辞》二十卷和《变离骚》二十卷。这三种书后来都失传了,现在已无从窥其全貌。南北宋之际,洪兴祖对王逸注本加以疏通证明,成《楚辞补注》十七卷。洪氏补注虽然间有新义,但总的说来,还未能对王注有重要突破,楚辞研究仍然停留在汉人学术的范围之内。直到朱熹的《楚辞集注》(包括《楚辞辩证》、《楚辞后语》)一书编成,才使楚辞研究出现了全新的局面,完成了从汉学向宋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楚辞,作为一种文体,是在汉代得到承认,从此影响深远,“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刘四语)。但在汉代,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汉人并不以“楚辞”一名来称呼屈原的作品,而且,这正是汉代文坛写物大赋风行日盛的时期,汉人却又常常将屈原的作品称为“赋”。楚辞与汉赋,虽然源流相牵,其实体制不同,以致于后人有“汉代一般称‘楚辞’为赋,这是不十分恰当的”批评\尽管如此,“楚辞”这个名称毕竟还是汉人确立的。因此,如果考察一下汉人最终将屈原的作品以“楚辞”定名的过程,是可以反映汉人是如何认识并接受楚辞这…  相似文献   

6.
《楚辞、天问》:“鸱龟曳衔,鲧何听焉?顺欲成功,帝何刑焉?”前人对“鸱龟”句的注释各持己见:如王逸《楚辞章句》认为,系指鲧治水不成,尧乃放杀之羽山,飞鸟水虫曳衔而食之。这显然是望文生意,并无根据。朱熹《楚辞集注》认为,“详其文势,当与下文应龙相似,谓鲧听鸱龟曳衔之计而败其事。”这看法是有创见的,但他却又不能正确对待鸱龟的含义,以为鸱龟而能献曳衔之计,不过是“无稽之谈”。林云铭《楚辞灯》则认为是象征“障堤绵亘,若鸱龟之曳尾相衔者。然此出于同事者之谋,但鲧误听耳。”这看法提出了鲧筑堤导水的方法系“出于同事者之谋”,可与朱熹的说法互相阐发:但他也不能正确对待  相似文献   

7.
“证据之王”正陷入信用危机2003年2月24曰清晨,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年仅21岁的小学女教师黄静裸死在宿舍。惨案发生后,尽管种种疑点集中到黄静男友身上,但警方却不予立案。在社会舆论的强烈质疑下,黄静一家踏上了追问真相的艰难之旅。雨湖区公安分局、湘潭市公安局、湖南省公安厅、南京医科大学法医鉴定所、中山大学法医鉴定中心、司法部司法鉴定中心、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鉴定中心等纷纷卷入对黄静死因的司法鉴定,先后出具了6份司法鉴定书或意见书,但每次结论都不相同,有的认为“自然死亡”,有的断言“非正常死亡”,也有的判定“特殊性活动引发死亡”……本应揭开案件谜情的司  相似文献   

8.
殷光熹 《思想战线》2014,(2):120-122
学术界采用综合法研究楚辞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其中有的学者从考古学切入,结合文字学、考据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和书面文献资料,将甲骨卜辞、简帛文献、墓葬实物等,与楚辞文本相互参证,破解了长期悬而未决的一些疑难问题;有的学者用文化学、历史地理学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和理论,理清楚辞与南北文化的关系,从而再现楚辞本色;还有的学者用天文学、物理学、光学、地质学等方面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理论,对楚辞进行开拓性研究,探寻其文字符号中隐藏着的答案密码,试图揭开其千古奥秘。诸多实例表明,在楚辞研究中,综合研究法是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值得肯定和推广。  相似文献   

9.
《涉江》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涉江》的主旨和诗中写到的屈原放逐江南后的行踪,历来有三种看法。王逸《楚辞章句》认为,《涉江》为屈原“言己放弃,以明旦之时始去,遂渡江湘之水”之作。蒋骥《山带阁注楚辞》认为,《涉江》是屈原于放逐陵阳九年之后,自陵阳渡江入溆浦前的“预拟”之作。楚辞研究者大多取此二说。而清人吴汝纶《评校音注古文辞类纂》  相似文献   

10.
对人大常委会兼职委员工作之浅见□仇占元一、存在的问题兼职委员中存在的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在参加会议和“审议”工作方面:一是兼而不参。有的兼职委员“兼”不起来,很少参加人大常委会会议。通知开会就请假者有之;会期“半途而退”者有之;不请假“无故不到”者有之...  相似文献   

11.
虽然“书话”是很晚才有的名目,但上溯到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就觉得似乎很早了!若说较晚的话,抑或可以20世纪周作人的《药堂语录》、《书房一角》,乃至后人编进《知堂书话》的一些“书话”大家而论。若以我的见识,则可谓《求书日录》、《劫中得书记》、《劫中得书续记》等诸文,系以非常之笔,记非常之事矣!另则,郑振铎、唐驶、黄裳等虽然皆是书记比读书记写得好之范例。然而,在我以为的唐文之中和、黄文之恬淡、郑文之稍显激越之中,我倒更看重的是黄裳“书话”之“精刻”、之“恬淡”。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和研究,大致可分为魏晋和南北朝两个阶段。魏晋人学“骚”、拟“骚”者不乏其人,但无突出成绩,亦少精到或警策之语;至南北朝,评“骚”、拟“骚”又显活跃,诸家言论,有誉有毁:誉者视《离骚》为“奇文”,赞曰:“屈平联藻于日月”;毁者将屈原视为“狂人”或“轻薄”之人,认为其死不足惜。无论是誉是毁,是对是错,在历史上均产生过一定影响。今天,随着楚辞研究领域的扩大和深入,对于这个历史时期楚辞研究的情况,有必要加以全面、系统地搜集和梳理,以便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估价。魏晋人论及屈原并有所评价者有:曹丕、刘毅、挚虞、谢万、陆云、曹摅、皇甫谧、葛洪、陶渊明、萧统等。  相似文献   

13.
罗小平 《台声》2000,(6):44-45
建阳市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南麓 ,自宋代以来 ,这里刻书作坊林立 ,名家辈出 ,居民多以刻书为业 ,所刻之书种类、数量均居福建之首 ,成为宋代中国三大印刷中心之一 ,并以“图书之府”之誉蜚声海内外 ,近在咫尺的台湾也因此闻得“书香”。中国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代 ,宋代进入繁荣时期 ,各地官、私刻坊林立。在众多的私刻雕版中 ,以福建、四川、浙江三省最为著名 ,浙江临安 (今杭州 )的刻本称“选本” ,四川成都的刻本称“蜀本” ,福建的刻本称“建本” ,三地刻书各具特色 ,并称全国三大印刷中心。福建“建本”的产地在享有“理学名邦”、“南闽阙…  相似文献   

14.
张纯良 《春秋》2009,(4):54-54
近年来,许多有识之士发表意见,寻找中华思想文化之核心和灵魂。有的说是“和”,有的说是“仁”、“仁爱”,还有的说是“礼”、“中庸”。但是,“根”的含义更准确些。从公元前21世纪的中华圣贤之人大舜身上,明显看到了这个根—和、善,我认为这就是中华优秀思想文化之根。  相似文献   

15.
序 说 宋人黄伯恩《新校楚辞序》曰:“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若些、只、羌、谇、蹇、纷、侘傺者,楚语也。顿挫悲壮、或韵或否者,楚声也。沅、湘、江、澧、修门、夏首者,楚地也。兰、茝、荃、荪、蕙、若、苹、蘅者,楚物也。”(《宋文鉴》卷九十二)有人认为,这是“本末倒置”,是“形式主义的说法”。  相似文献   

16.
论楚风     
自屈原的楚辞问世以来,历代的楚辞研究者发表了许多不同的意见。或褒扬,或贬抑,分歧极大。汉代班固可谓是对楚辞指责最早的一个人。他针对刘安为屈赋所下的赞语批评说:“今若屈原,露才扬己”,“责数怀王,怨恶椒兰”,“多称昆仓、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过矣!”王逸则持相反的意见,认为班固“强非其人,  相似文献   

17.
据《汉书·召信臣传》记载,召信臣“为人勤力有方略,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躬劝耕农,出入阡陌,止舍离乡亭,稀有安居时”。吏民亲爱信臣,号之曰“召父”。召信臣甘做亲民之吏,躬身劝导农耕,出入于田间,风餐露宿,因此得到百姓由衷的爱戴。何为亲民之吏?清代汪辉祖在《学治臆说》中有过这样一番论述:“亲民之道,全在体恤民隐,惜民之力,节民之财,遇民以诚,示民以信,不觉官之可畏,而觉官之可感,斯有官民一体之象也!”视民如伤,爱民如子,让百姓觉得可信可交,不感到畏惧,方能凝聚民心。  相似文献   

18.
一《鸿门宴》一文中“生彘肩”的“生”字,究竟如何理解,至今似乎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人将它释为“不熟的”;有的人将它释为与“胜”字同,反训为“又肥又香”;有的人将它释为“未食先留”之意;有的人将它释为系“全”字之误,作“全”解。最近,四川陈林俊先生撰文,将“生彘肩”的“生”释为“鲜”之义。在这诸多解释中,第一种说法尤为许多注、译者所采纳,因而影响也最为广泛。然而人们对这种说法也多有怀疑,因为项羽是个“为人不忍”、“生当作人杰”的磊落君子,他怎会将不熟的猪腿肉给被自己称之为“壮士”的樊哙吃呢?而早已习惯了…  相似文献   

19.
一、伯禹愎鮌,夫何以变化? “愎”,朱熹《楚辞集注》作“腹”,洪天祖《楚辞补注》引一本作“腹”,大小雅堂本作“腹”,《注释音辨柳先生集》十四附《天问》作“腹”,王逸《楚辞章句》云:“鮌愚狠腹(一作愎)而生禹,”似王本亦作“腹”,清王夫之《楚辞通释》作“愎”,并谓“鮌之愎,禹之圣,父子一气而变化殊,天性异邪?抑所谋顺逆异邪?”认“愎”为“刚愎”之意。案作“腹”是。  相似文献   

20.
李小成 《求索》2013,(6):130-132
作为先秦文学代表的楚辞内容丰富.给后世提供了各方面的写作素材。其中类书《艺文类聚》就从各个角度广泛地征引了楚辞,由于该书编撰、成书年代较早。与宋以后的版本比起来,有着一定的文献学价值。对人们校勘楚辞有参考作用。所以就后世流行的《楚辞章句补注》与所引之《艺文类聚》相比较,可见唐抄本与宋刊本之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