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复性犯罪是指由于行为人自身或者家庭、社会等因素,从而导致对他人或社会产生报复性心理所引发的犯罪,通常分为报复他人和报复社会两种类型,本文主要论述针对他人的报复性犯罪。被害人过错是人身侵害类案件中的重要酌定情节,也是刑事诉讼中被告人时常援用的辩护理由,但是我国刑法至今仍未将被害人过错纳入法定量刑情节的范畴,这是导致强奸罪、故意伤害罪和其他人身侵害类犯罪量刑不均衡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个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论述被害人过错的法理基础,并对比外国立法例,结合我国司法实践,得出了被害人过错的酌定量刑情节应当法定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个体极端犯罪频繁发生,个体极端犯罪正成为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现实威胁之一。社会转型期中的各种矛盾、压力是导致个人极端犯罪的外在因素,犯罪人的人格缺陷是个体极端犯罪产生的内在原因。个体极端犯罪的动机类型有:谋求经济利益;厌世自杀;报复特定对象;报复社会;激情型;制造个人影响,寻求刺激;复合型动机等。  相似文献   

3.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对公共安全构成极大威胁,是当前我国犯罪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对此类犯罪行为,理论上存在不同的概念表述。"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一词较为准确、精炼地概括了其内涵与特征。这类犯罪具有个体性、极端性、暴力性等特点。行为人具有极端化的思维和报复社会的动机,这是其不同于普通暴力犯罪的基本特性。作为一类特殊的犯罪类型,其同群体性暴力事件、暴力恐怖犯罪以及西方社会的"仇恨犯罪"存在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频繁出现的以报复社会为目的的犯罪案件以及群体性暴力事件问题,美国仇恨犯罪理论被引入刑法学和犯罪学的研究之中.但是本文通过从产生背景、犯罪原因和治理策略上对中美两国仇恨犯罪进行比较,最终认为中美两国仇恨犯罪无法被等量齐观,美国式仇恨犯罪在中国语境下并不具有相应的理论解释能力,径直将西方的研究模式移植到中国语境来分析中国特有的法律和社会问题的研究思路值得反思,因此应当对该理论的引进保持谨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仇恨犯罪较为普遍地存在于多元化社会各国。它是以行为人对受害人的各种偏见为基础,以给行为人认定的某种群体的个人及其群体造成损害为目的,因此与报复特定个人和社会的犯罪不同,也与敌人刑法适用的犯罪类型存在差异。对仇恨犯罪的单独立法主要见于普通法系国家,尤其是美国。仇恨犯罪单独立法的目的是为了加重对行为人的惩罚,这并未违反宪法上的平等原则,也未侵害言论自由,且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仇恨犯罪必然以上游犯罪为基础,同时行为动机系基于法定的偏见类型。仇恨犯罪的甄别与统计对预防犯罪、提升国家治理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仇恨犯罪中的偏见动机往往源于社会的结构性歧视,偏见产生移位攻击。在行为人人身危险性并不显著时,监禁消除偏见的效果不如恢复性司法措施。对仇恨犯罪也存在爱的刑法观念的适用。我国没有必要对仇恨犯罪单独立法,但对涉及民族关系等领域的犯罪,可吸纳仇恨犯罪理念的合理成分。  相似文献   

6.
现代刑法中报复主义残迹的清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艳东 《现代法学》2006,28(2):92-97
以“恶”为主线的传统刑法在相当程度上具有报复色彩,报复主义起源于人性复仇本能,受到人类社会的相互性原则限制后,流变为罪刑均衡的报应论。但个人的复仇本能常被国家利用,国家权威本能更易增加新的复仇性,进而把罪犯视为社会的敌人。报复主义在解决犯罪的同时又酝酿着新的犯罪,现代刑法要特别警惕报复主义借国家权威主义哲学观发作。  相似文献   

7.
缓起诉制度是目前刑诉法学界所较为关注的一个热点,它起源于起诉便宜主义的理念,反映了刑事追诉理念从报复刑向目的刑的转变。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应当是以人为本、宽容和睦、协调有序的社会,对于犯罪不仅要打击,更要重预防、教育。宽容地对待犯罪,是和谐社会刑事政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我国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对于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缓刑制度是我国刑罚的具体运用的一项重要制度。它表明我国适用刑罚的目的不是报复,而是改造教育犯罪分子成为新人。  相似文献   

9.
涉爆犯罪,是指以营利或者自己使用为目的,非法制造、运输、储存、销售和持有、使用爆炸物品的行为,或者以报复社会、杀人、破坏为目的使用爆炸物品实施爆炸的犯罪行为。1998年至2000年,贵州省涉爆案件比较突出。“严打”整治斗争开展以来,全省公安机关加大了对民爆物品的管理力度和对涉爆犯罪的打击力度,全省涉爆犯罪案件逐年有所下  相似文献   

10.
破坏生产经营罪若干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破坏生产经营罪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典型的危害生产安全犯罪。其客体是包括生产资料财产安全和生产经营顺利进行在内的生产经营安全。破坏生产经营罪在犯罪构成上并不要求对象要件。其主观目的"泄愤报复或者其他个人目的"实质上是一种犯罪动机。  相似文献   

11.
为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 ,国家刑事司法权的运作应当受到制约 ,刑事诉讼相应性原则就是刑事诉讼所确立的司法权力制约机制之一。本文从法理的角度 ,探讨刑事诉讼相应性原则的价值和意义 ,并分析其基本的内涵。一、限权 :刑事诉讼相应性原则的价值与意义犯罪 ,作为孤立的个人反对现实统治秩序的冲突行为 ,具有明显的反社会性。犯罪行为的实施将严重侵犯现存的社会秩序 ,因此 ,必将引致社会针锋相对的回应 ,这就是刑事制裁。但是 ,社会对犯罪的反应不是一种本能的、专断的、盲目的反应 ,而是一种理性的反应 ,“犯罪的扬弃是报复 ,因为…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福建省郑民生屠童案为例,分析了当前报复社会型暴力犯罪的基本特点和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该类犯罪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社会上发生了多起令人震惊的个人攻击无辜民众的行为,媒体多将其称为报复社会行为,也有人将其称为个体反社会性犯罪①、个人恐怖犯罪②,这里称其为报复社会型危害公共安全行为,是指个人为发泄不满情绪,而对不特定对象实施的凶杀、爆炸、纵火、投毒等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农村的生产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反映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破坏集体生产罪,成了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破坏集体生产罪,是指出于泄愤、报复或者其它个人的目的,毁坏机器设备、残害耕畜或者以其它方法破坏集体生产的行为.构成本罪除犯罪主观方面必须是出于泄愤、报复或其它目的,犯罪客观方面具有破坏集体生产的行为,侵犯的直接客体必须是社会主义集体生产的正常活动,这是认定本罪的本质特征.因为侵犯  相似文献   

15.
罗曼·罗兰认为:对于真诚悔过的人是不能拒绝的,否则,他将数十次百次地疯狂犯罪,来报复社会。刑罚之价值在于预防犯罪,并非是让犯罪记录成为涉罪人的终身枷锁。未成年人承载着国家的未来,且人生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犯罪后更需要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关护和宽容。鉴于此,本文认为,在我国建立未成年人轻罪纪录有条件消灭制度,于一定范围内消除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是刑法乃至刑罚本身价值之使然,也是当前世界各国的普遍性做法。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犯罪在我国不断呈低龄化与上升趋势,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社会的严重问题,其突发性、随意性、新奇性、模仿性等犯罪特点不仅反映了青少年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水准和信念意识,而且也反映出了社会文明程度、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消极因素和社会法制弊端,为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减少青少年犯罪,必须堵截犯罪之源,增强法制意识,提升全社会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17.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就开始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所受到的教育有了明显的改观,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和条件因素出现了许多变化。因为社会的复杂性与未成年人成长的特殊性和过程性,决定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也就形成了未成年人犯罪区别于成年人犯罪的差异性。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年龄呈现提前倾向,并在未成年人犯罪上有所体现。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我国现阶段未成年人犯罪初步表现为下列特点:1.低龄犯罪、传…  相似文献   

18.
冯亚东 《中外法学》2008,(4):580-589
<正>犯罪概念是指对"犯罪"一词之定义。根据我国刑法第13条之规定,通常将其定义为:犯罪是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概言之,犯罪具有三性:即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而犯罪客体则是属于犯罪构成的四要件之一,通常定义为:是指刑  相似文献   

19.
黑社会犯罪较一般刑事犯罪,具有如下特征:一、带有明显的反社会性,形成一股地方恶势力。任何犯罪都与社会、法律相悖的,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的反社会性更加明显、更加突出,这是由于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的骨干成员大都是受过专政机关打击处理、身带劣迹、不思悔改的劳改释放、解除劳教或负案在逃人员,有的甚至是“三进宫”、“五进宫”,几进几出公安机关的惯犯。这类人具有明显的反社会倾向,对社会的抵触、叛逆、仇恨情绪很强,他们有组织地疯狂作案,不仅仅是满足个人私欲,也是对社会的一种报复。二、组织比较严密,成员比较固定,形…  相似文献   

20.
犯罪,虽然不同时期的法律赋予其不同的内涵与外延,但它一直相伴于人类文明社会左右。犯罪活动扰乱了国家所要维系的社会秩序,侵蚀了社会文明的健康肌体,被视为文明社会的顽症,所有国家都将惩治和预防犯罪作为重要任务。不同时期的不同国家采取了方式各异的犯罪治理措施,或重典,或轻缓,或报复,或感化,形成了异彩纷呈的犯罪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